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探讨

时间:2022-08-25 08:58:34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探讨

摘 要: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行“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符合高职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特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不少高职院校在实施该培养模式时遇到了诸多问题。从学校、企业、学生等视角,对完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做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旅游专业;工学结合;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4

1 当前旅游管理专业实施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1 学校方面的问题――延用传统教学体系

(1)学制安排不科学。高职院校的学制基本是沿用普通专科教育3年制的学制,一般分为2.5学年校内学习和0.5学年毕业实习两大时段。从教育教学实践和行业特殊性视角来分析这样的学制安排,不利于“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取得实效。首先,旅游专业的实训与工科专业的实训相比对情景的真实性要求更高,在总共3年的学制中安排半年的校外实习,时间偏短,不利于学生实际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其次,0.5学年的校外实习如果集中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会与学生的毕业求职时间相冲突,从而影响实习实践的质量和效果。第三,最后0.5学年的实习时间内学生还必须返校进行毕业论文修改和答辩及办理相关毕业手续,所以真正实习的时间只有3个月左右,这在使学生实习时间“缩水”的同时,也不利于企业对实习学生的工作安排,从而影响企业接收学生实习的积极性。

(2)教学内容和师资不能满足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要求。不少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是“本科压缩化”。首先,课程设置与教材缺乏特色。与本科院校相差无几,导致理论过重,实践不足,不能满足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要求。其次,旅游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过分注重学历和职称。旅游专业实践性强的特殊性决定了高学历高职称的旅游专业师资的缺乏。旅游酒店业的高层管理人士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往往没有高学历,也称不上严格意义上的高职称,所以即使对方愿意也很难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而具有高学历的年轻教师虽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但总体上缺乏实践经验,在教育教学、人才培养中,很难体现理论与实践并重。另外,在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培养上也主要是从学历提升和相关技术证书的取得上着手,以致有的教师虽具有双师资格但并没有真正具备双师素质。

(3)现有“工学结合”教学形式名不符实。当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工学结合”教学的主要形式有:①参观、游览。把学生带到酒店、旅行社或景区进行参观游览,回来撰写实训报告。这样走马观花的参观只能给学生留下表面印象,实践效果不大。②假期实习。安排学生在寒暑假的时间,深入到企业进行短期的社会体验。但是因为在假期一般实习单位由学生自己联系,学校也不可能安排教师跟岗,缺乏对学生必要的指导和相应的管理;另外由于假期时间较短,实习效果相对较差。③由学校统一安排的“顶岗实习”。一般安排在毕业前夕,即3年学制的最后半学年,与前面两种形式相比这种形式具有实战性,但往往重“工”而轻“学”。当学校把学生移交到实习单位后,名义上受到学校和单位的双重管理,但学生主要由企业安排实习活动,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几近于“放羊”状态。

1.2 企业方面的问题――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定位不正确

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培养人才是学校的责任,选择使用人才才是企业的责任。所以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旅游企业一般只接受应届毕业生的实习,因为毕业生已具备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另外通过实习表现对学生进行招聘前的选拔。所以企业把“校企合作”简单理解为“劳务合作”,把学生当成是廉价劳动力,缺少系统的培训和指导,无法使学生通过“工学结合”真正受锻炼、长才干。

1.3 学生方面的问题――学习目的不明确

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很多学生对专业没有进行详细的了解或者是服从分配进入了旅游专业,所以对本专业缺乏自身的兴趣。而旅游业是一个服务行业,如果要出色完成服务工作首先必须做到“心甘情愿”,要有发自内心的服务意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对旅游行业还是一知半解,也存在某种期待和向往,而一旦通过实习比较清楚地了解行业的性质和工作要求,体味了具体岗位工作的单调和艰辛,部分耽于理想、自命不凡的学生,在实习中就会失却热情、无所用心,甚或不服从安排、擅离职守,从而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模式难以得到有效实施。

2 完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对策及建议

2.1 学校方面

(1)科学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

学校不能仅仅标榜“工学结合”这个口号,从形式上去完成“工学结合”的任务和指标,而应深入理解、扎实践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首先学校应设置专门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管理机构,由专人负责,根据各专业的实际情况构建规范的管理体系,科学制定并不断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通过与企业的联系协商和合作实践不断改进“工学结合”的管理办法,为学校、企业、学生在“工学结合”中取得三赢做好统筹和桥梁工作。

(2)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首先在学制上,根据旅游业淡旺季明显的行业特殊性,学校对旅游专业的学制设置应具有一定的弹性。其次,对原有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在总的学制3年不变的情况下,对原有的理论课程设置做出必要的调整,或适当压缩相应课时,以增加学生“工”的时间。第三,根据旅游行业需求变化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教材选择应符合高职特色更要与时俱进。

(3)完善旅游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首先,旅游专业师资队伍在晋升制度上与整个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具有共性,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应对高职教师的晋升制度和对高职院校师资力量的考评制度进行改革,切实从高职教育实际出发。其次,建设旅游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学校应从待遇保障、政策支持上鼓励现有专业教师“走出去”,到优秀旅游企事业单位,通过顶岗实习和挂职锻炼等方式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了解最新行业信息;同时,学校也应与酒店、旅行社、景区等相关单位进行友好合作,把一线行业能手“请进来”,使之通过担任客座教授、兼职教师等形式参与到学校教学和人才培养活动中。

(4)制定旅游专业相应的“工学结合”考评办法。

在“工学结合”的阶段,学生承担着多重角色,要对学校、企业和自己负责,所以这个阶段的考评工作必不可少。而这个阶段由于学生分散,单位不同,岗位不同,管理难度非常大。首先,应建立多方考评机制。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生产的产品是服务,面对的对象是顾客,所以应采取由顾客、单位直接领导、学校带队教师进行定期评议,学生本人进行定期小结自我评议,辅之以不定期抽检相结合的考评制度。其次,考评内容多元化。实施“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为的是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所以考评内容应从学生专业技能、人际交往能力、事故应急处理能力、吃苦耐劳精神等多个方面进行考核。第三,考评结果只进行个体纵向比较。也就是将学生个体不同阶段的表现进行比较,不与其他同学进行横向比较,因为旅游行业实际情况差别大、变化多,且不同人在不同环境中的表现不具有可比性。

2.2 企业方面

(1)旅游企业应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正确定位。

如前所述,培养合格的旅游业人才有赖于学校、企业、社会多方面的协同,学校的单一资源也无法培养出能满足旅游市场需求的合格旅游人才。所以企业不应该只是人才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积极参与到学校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同时,学校与企业的“校企合作”如果仅仅处在“劳务合作”阶段,只重视 “工”而不重视 “学”,将会挫伤学生实践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影响“校企合作”的质量和效益,最终影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旅游企业应当正确定位自身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中的角色、功能和职责,应让学生在企业实践实习中,得到基层管理和项目策划等多方面锻炼、提高的机会。同样旅行社也可与旅游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合作,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既帮助学生能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健康成长成才,又能使自身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

(2)旅游企业要加强“工学结合”的管理。

旅游企业应设立专门的负责机构或负责人,划出专项经费,对实习学生与员工进行差别管理。制定具体的“工学结合”培养方案和教学进程安排,随时与学校指导老师进行沟通和协商,保证学生实践实习与学习正常有序进行。企业应全面了解、及时总结分析学生的实践实习情况,与学校相关负责机构就如何更合理地安排实习时间、项目内容等及时沟通商讨,并就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改革等方面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2.3 学生方面

(1)正确认识旅游专业,培养服务意识。

随着时代前进和经济增长,旅游业在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对旅游业的规范化、高质量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作为旅游专业的学生首先要对自己的行业充满信心,肯定自己的专业,同时也要正确认识自己专业的特殊性,要对自己有更严格的要求。

(2)正确认识“工学结合”,端正实习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学生在“工学结合”阶段,学习场所从学校转移到企业,身份也从学生变为员工。所以在这个阶段要端正几个态度:①实习不代表毕业。在实习阶段学生还是在校生,不仅要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更不能无视学校的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②实习不代表工作。作为一名实习生,在薪酬与待遇上与正式员工肯定有较大差距,但应明白实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习而不是挣钱。③实习不是享受。在实习阶段必须要有吃苦耐劳精神,要有从小事做起,从基层做起的决心和勇气,不能好高骛远,不切实际。

(3)提高自身素质,发挥自身优势。

采用“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后,旅游专业的学生缩短了在校学习理论课程的时间,所以学生更要珍惜学习的机会。

①扩大知识面。要把自己培养成“杂家”,不仅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更要善于了解人、理解人,擅于与人沟通,乐于为人服务,在服务中丰富内涵,在服务中提升本领和修养。

②提高语言能力。旅游专业学生有较强的语言能力是进行工作的前提条件。不仅要有良好的表达能力更要培养自己一到两门的外语能力,目前不管是旅行社还是酒店对具有较强外语能力的人才需求非常大。

③要有扎实的操作技能。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相对于低学历的务工人员,接受过专业系统的高等教育;而相对于本科院校的学生,理论知识虽有所欠缺但应拥有更强的动手实践能力。

④积极考证。高职学生不能仅凭毕业证去求职,所以在校学习期间学生不仅要取得外语等级证书、计算机证书,更要取得旅游、酒店类各级专业证书,为顺利进行 “工学结合”打下基础,为就业增加筹码,为职业生涯发展储备能量。

高职旅游专业实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能使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受益,所以也需要三方共同努力。当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大环境也需要政府在政策和制度上的支持和涵养。

参考文献

[1] 丁金昌.关于高职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再认识[J].高等教育研究,2008,(6):4955.

[2]刘希平.建设高职教育强省:发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J].中国高等教育,2008,(22):4244.

[3]刘伏英.中外旅游高等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差异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8,(7):8990.

上一篇:美国稻谷期货开展状况研究 下一篇:论股东优先购买权的“同等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