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培养高校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对策

时间:2022-08-25 08:01:51

通识教育培养高校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对策

摘 要:我国大部分高校开设了通识教育课程,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无疑有效地推动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形成。本文提出了设置具有人文精神的通识教育课程、增强通识教育课程的吸引力等提升通识教育水平的途径和方法,希望以此推动我国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通识教育;人文精神;对策

将通识教育作为手段来提升大学生人文精神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从教育目标的设立、教育理念的明确、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等方面加速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的转变。在通识教育课程的科目设置、教学手段和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等各个方面,高校应加强对人文精神理念的贯彻,尊重人文精神养成的客观特点和规律,架设起有效而全面的、具有特色的通识教育培养体系,以达到在意识形态、逻辑思维、道德品质等方面人文精神的全面提升。

(一)确立以培养人文精神为目标的通识教育理念

1. 确立"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通识教育目标

我国在建国后历经了院系调整、初步发展、分散肢解、恢复调整、步入正轨、迅猛发展等重大历史阶段。如今,社会、经济、文化、家庭和个人对高质量的高水平教育的需求大幅增加,"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和"怎样培养学生"成为高校要面对的最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经过对专业教育的弊端进行反思后,我国高校应树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教育目标,以通识教育为重要教育手段的培养模式。高等教育的本质就是从学生自身条件和潜力出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智力保证和环境支持。为达成这一教育目标就需要科学地运转以通识教育为教育手段的培养模式。就性质而言,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 是所有专业院校学生都应接受的非专业教育;就其目的而言, 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 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1]。

2. 提升"以人为本"的高校通识教育理念

高校是文化继承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地,肩负着文化传承、创新的任务。其传承与创新的主体就是"人",人在对过去积累的文化知识进行归纳、分类的过程中,需将这些知识通过通识教育传给后代。通识教育的提出是对过去功利性趋向明显的专业教育进行的有效纠正,是对工具性、非教养化及功利取向的"专业教育"的完善与补充。

教育以育人为己任,教学活动就是培养人的过程。通识教育以人的发展和个性的解放为使命,为达成这一使命需要将过去受教育者由边缘转换到教育活动的中心地位,即由教育学生转换成学生受教育。以学生为中心、主张尊重个性、遵循教育规律、注重学生的差异性成为通识教育的基本特征。

3. 唤醒学生主体意识

部分专业院校已开始有意识地将通识教育理念作为自己的办学理念,用通识教育课程培养学生。无论是在加强学生的知识素养和道德品质等工作中,还是唤醒和培养学生在学习和成长中的主体地位,通识教育都能帮助大学生在更高的文化和道德层次上认识自我、发掘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

首先,教师应培养学生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有充分的主体意识。其次,教师应培养学生在发掘自我的过程中有充分的主体意识。再次,教师应培养学生在完善自我的过程中有充分的主体意识。最后,教师应培养大学生在实现自我的过程中有充分的主体意识。

4. 实现通识教育中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是相对应的人类精神世界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精神世界与物质现实共同发展的重要保证。人文精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部支撑,科学精神是社会科技发展的原动力之一。要正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在现实中的对立,这种对立关系在通识教育的发展中是辩证统一的。在高校通识教育中,应树立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发展的最终目标是高度统一的哲学观念,其目标就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为实现人类社会高度的主体性提供必要的支撑。实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要通过课程教学、创新活动、校园文化等方式,应防止出现二者对立的情况。对通识教育要进行正确的理解,偏向人文精神教育或重视科学精神发展的教育理念都是不合理的。

在实现高等教育中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统一的过程中,应探索使二者有效统一的融通方式和共建渠道。人类从简单劳动到复杂技术操作历经了无尽的探索,这种探索既包含人文上的也包含科学上的。学生在高校接受教育后会采取各种形式的实践方式来为社会创造价值,这要求学校应给予学生人文和科学两方面的知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人类已有的科学知识与人文情怀以纵横古今、融汇中外、品读经典、实践创新、综合发展的方式共建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协同发展。

(二)合理设置通识教育课程

1. 增加具有人文精神的通识教育课程的比例

在构建起学生人文精神架构的过程中,明确通识教育课程的承担主体、设置课程的基本方式、实施课程教授方式及对课程教授的管理与监督是重要环节。构建起这套课程设置体系并不是单一撇清价值的命题,这个体系不仅应秉承一个时代和社会进步的明显特征,还应体现某一时代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课程学习是典型的建构主义活动。人文精神课程的设置应具备历史继承性和现实开拓性。如何在二者间找到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平衡点是形成当代社会人文精神的关键点。这类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表象是人文精神的历史性与社会运动发展相互作用的必然趋势。所以,增加具备人文精神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在不同历史时期会呈现出以人文精神倾向和科学精神崇拜为两个摆点的"钟摆效应"。

大学是塑造学生价值观的重要场所,增加具有人文精神的课程设置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是最直接的途径。人文精神的培养必须要通过大量具备人文精神特征的课程介入来完成,丰富的课程体系应充分体现人文精神对人们发展的重要性,明确价值取向的发展方向,尊重事物本身具有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体现出培养学生发展能力、激励教师成长潜能和为社会合理发展贡献力量的价值精神。

上一篇:元认知策略应用于高职英语听力教学中的探讨 下一篇:论企业年度报告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