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篇 电子元器件行业运行态势分析

时间:2022-08-25 05:57:08

电子篇 电子元器件行业运行态势分析

2007年1~11月,我国电子元件产量达到6311.18亿只,产量同比增长38.19%,其中片式元件产量为2662.25亿只,产量同比增长24.13%。彩色显像管产量达到5620.8万只,产量同比下降22.99%。半导体分立器件产量达到2238.38亿只,产量同比增长11.91%,半导体集成电路产量达到381.74亿块,产量同比增长39.02%。

2007年1~11月,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新增固定资产791.1亿元,同比增长6.6%,增速较上月继续下降1%,较上年同期低37.3个百分点。新增的固定资产中,电子元器件行业占58.6%,所占比重较上月下降2个百分点,电子元件行业新增固定资产同比下降21.6%,电子器件行业则同比增长了17.7%,其中光电子器件、电光源制造行业新增固定资产增速都在90%左右,但集成电路、半导体分立器件、电子真空器件行业的新增固定资产,较上年同期分别下降22.6、9.6和13.8个百分点。电子器件、信息机电行业投资保持高速增长,电子元件、计算机、家用视听设备及通信设备行业投资增长缓慢。电子器件行业从前年以来一直保持40%~50%之间的较高增速。

一、电子元器件行业总体运行情况

(一)行业总体生产情况

1.产量情况。2007年1~11月,电子元件产量达到6311.18亿只,产量同比增长为38.19%,其中片式元件产量为2662.25亿只,产量同比增长为24.13%。彩色显像管产量达到5620.8万只,产量同比下降22.99%。半导体分立器件产量为2238.38亿只,产量同比增长为11.91%,半导体集成电路产量为381.74亿块,产量同比增长为39.02%。

2.生产增速情况。一是集成电路。2007年以来,集成电路产量的同比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比较稳定的水平。二是半导体分立器件。半导体分立器件的生产增长速度自年初滑落之后,一直到年底都没有太大的体色。三是彩色显像管。2007年以来,彩色显像管的生产一直在下降。四是电子元件。2007年电子元件产量增速有一定波动,但基本上变化不大。

(二)对外贸易情况

1.进口情况。从产品进口数量和金额来看,2007年1~12月,主要电子元器件产品中,电容、电阻、印刷电路、集成电路和液晶面板等产品的进口金额分别达到65.12亿元、15.32亿元、107.69亿元、1277.28亿元和407.55亿元。

2.出口情况。从产品的出口数量和金额来看,2007年1~12月,主要电子元器件产品中,电容、电阻、印刷电路、集成电路和液晶面板等产品的出口金额,分别达到20.91亿元、10.82亿元、95.70亿元、235.41亿元和196.40亿元。

(三)行业总体投资情况

去年开局伊始,电子信息产业新开工项目出现了较大幅度减少,一季度新开工项目比上年同期减少了64个,新开工项目的计划投资额同比下降33.7%。进入5月份后,全行业新开工项目开始由负增长转为正增长,但增速始终不高。1~11月累计新开工项目2467个,比上年同期增加168个,同比增长7.3%,增速较上年同期低9.2个百分点;新开工项目的计划投资额2054.5亿元,同比增长25.3%。

新开工项目分布情况是:电子元件行业新开工项目851个,较上年同期增加了53个;电子器件行业新开工项目367个,较上年增加了40个,电子元器件行业仍是新开工项目最为集中的领域。电子专用设备行业新开工项目371个,较上年新增48个;电子信息机电行业新开工项目345个,较上年新增29个;电子计算机和通信设备行业新开工项目则分别较上年同期减少了12和22个。1~11月,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新增固定资产(即交付使用的固定资产)791.1亿元,同比增长6.6%,增速较上月继续下降1%,较上年同期低37.3个百分点。

去年1~11月新增的固定资产中,电子元器件行业占58.6%,所占比重较上月下降2个百分点,电子元件行业新增固定资产同比下降21.6%,电子器件行业则同比增长了17.7%通信设备行业完成投资218.9亿元,同比增长23.3%,增速较上年同期高17.5个百分点。

二、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概况

(一)行业发展趋势

1.中国集成电路市场回顾与展望。虽然2006年底和2007年初各大业内机构和组织对2007年半导体市场都有一个相对乐观的预测,普遍认为2007年度全球集成电路市场的增长率将在5%~10%之间,然而随着2007年DRAM价格的大幅下降以及模拟集成电路市场的不景气,目前来看2007年全球集成电路市场增长率将在5%以下。中国市场方面,虽然2007年国际电子制造业向中国持续转移的趋势有所减缓,但中国电子制造业市场依然保持较高发展速度。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截至10月的增长率在20%左右,而电子制造业市场的增长将直接刺激上游集成电路市场的发展。

总的来看,2007年中国集成电路市场的发展相对2006年有所减缓,其增长率将在2006年27.8%的基础上有所下降,直接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首先是集成电路价格的下降,最为明显的就是DRAM 价格的下降,模拟集成电路价格的下降也比较明显,尤其是中低端模拟集成电路;其次是下游整机产量增长率的下降,2007年中国手机、LCDTV和LCD显示器等电子产品产量增长率相比2006年都有一定下降,下游整机产量增长的下降将直接导致集成电路用量的下降。对于集成电路市场来说,某些领域价格和用量增长率的下降,是直接导致2007年集成电路市场增长放缓的原因。

集成电路市场一直以来都是波动发展的。预计,2008年集成电路市场将会有所复苏,从全球来看,2008年集成电路市场的增长率将会高于2007年的增长率,而中国集成电路市场仍将保持在20%以上。未来中国市场的增长将来自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下游各种电子产品的结构升级,比如汽车和各种工业仪器中电子部件的使用比例提升,其次未来3G应用的拉动;此外还有来自奥运会和世博会等大型活动对消费的拉动。对于未来的集成电路市场,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中国政府一直都大力支持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但未来中国集成电路市场很难再现30%以上的增长率。未来集成电路市场也仍然将保持增长,增长的动力来自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产品升级,电子产品升级的趋势将会一直保持下去;第二,新应用的推动,每次新行业标准的实施都将会要求产品的一次更新换代,在一定程度上对集成电路市场会有一定的带动作用;第三,产品产量的增长,虽然这个因素对集成电路市场的推动相对于前将会越来越弱,但是未来几年仍然将是推动集成电路市场发展的动力之一。总体来说,集成电路产业虽然远未达到传统行业的成熟度,其增长速度的发展也将会逐渐趋缓,也将会以缓慢的速度接近整个电子工业的增长。

2.2008年全球半导体设备开支将下降9.9%。据市场研究公司最新发表的研究报告称,2008年全球半导体设备开支,预计将达到403亿美元,比2007年的448亿美元减少9.9%。Gartner半导体生产事业部副总裁称,2007年的特点是DRAM内存不顾供过于求的现实继续加大投资、NAND闪存开支增速减缓和代工厂商恢复开支的状况令人失望。在2008年,我们预计随着DRAM内存市场将纠正资本开支的长期错误,半导体主要设备市场的开支将减少。代工厂商开支增长速度减缓和由于担心美国经济衰退而采取的谨慎态度,都是造成2008年半导体设备开支下降的原因。这篇报告称,半导体设备市场中的所有的主要分市场2008年的开支都将下降。2008年下半年半导体设备市场开支状况将好转,推动这个行业的开支在2009年实现正增长。

三、主要产品或子行业市场情况

(一)2007年中国智能卡市场回顾与展望

2007年,在移动通信卡快速发展的带动下,中国智能卡市场规模继续扩大,预计2007年智能卡整体销量将突破11亿张。从应用方面来看,一方面,移动通信卡仍然是整个智能卡市场的最大应用领域,其市场销量份额仍在60%以上;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社保卡的规范化应用取得了重要进展,2007年新增社保卡主要以CPU卡为主,已经占到了新增社保卡的90%以上。CPU卡在社保领域的大量应用也带动了中国CPU卡在智能卡产品结构市场中总体比例的增加。

(二)中国MCU市场回顾与展望

作为全球最重要的生产基地之一,2007年中国电子产品制造不仅在“量”上增长较快,在“质”的结构上也不断升级,因此带动市场对MCU需求不断提升。从MCU市场来看,2007年中国MCU市场继续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同比增长接近20%,市场规模超过25亿美元,而且未来几年这一市场规模,仍将持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

不同位数产品市场表现差异明显。从细分产品来看,2007年不同位数MCU在中国市场表现差异明显,即:16位和32位产品市场增长快速,8位与上年相比则增长速度进一步趋于平稳,而4位产品则在MCU需求不断升级和产品价格持续下降的双重影响下,销售额增长缓慢,而且可以预计,未来几年,这一趋势将愈加明显。

价格走向呈现持续背离。从价格来看,未来几年中国MCU市场的不同产品价格将呈现明显不同的发展态势,即一方面,瞄准特定应用的产品,不断通过提高整合度和拓展性,持续其产品价格的高端路线;另一方面,成熟通用产品则在整机产品,尤其是消费电子产品持续降低成本的压力下,价格不断下滑,而未来几年,这类产品价格仍将面临较大下挫压力。产品融合与替代进程加快。2007年MCU与其他IC产品之间的融合进程进一步加快:一方面,不同位数MCU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越来越多MCU厂商在产品发展路线图中不再严格区分位数差异的同时,还努力提高不同位数产品之间的兼容性,使之更容易向下或向上拓展;另一方面,MCU与DSP等其他产品不断融合,它们共同组成的SoC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这一点在对体积要求严格的便携式数字消费产品领域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如MP3、DC、DVD等领域。

从整体看来,未来几年,中国电子产品制造仍将保持较好的发展态势,而且这一领域产品制造和消费需求将迅速升级,因此一方面将继续带动中国MCU 市场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MCU产品需求升级也将更明显,从而高性能MCU市场将快速增长,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扩大。

(三)中国汽车电子市场回顾与展望

作为全球汽车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之一,2007年中国汽车产业持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全年汽车产量增长超过20%,其中轿车在产业中主体地位日益明显。在汽车产业发展的强劲带动下,2007年中国汽车电子市场依旧保持较高增长速度,增长率达33.4%,该速度高于汽车产量增速。

动力控制系统稳步升级。EMS在前两年已经完成了在国产汽车中的普及,2007年中国汽车动力控制系统产品主要以升级为主。其中,符合更高排放标准的系统大范围应用,自动变速箱在轿车中的应用比例也有所提升。预计未来几年,EMS产品短期内很难出现跨越式产品升级,市场将稳步增长,而在私人消费者需求的带动下,自动变速箱的普及将成为市场发展的必然,这也将对推动动力控制系统市场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底盘控制系统呈现多样化趋势。2006年国产轿车中ABS+EBD的配备率已超过80%,2007年,除了传统的ABS继续普及以外,刹车辅助系统、车身稳定系统等产品开始在新车型中普及,底盘控制系统的新一轮产品升级,同时也是新兴市场的大范围兴起即将来临。未来几年,底盘控制系统仍将是提升汽车安全性最主要的产品,而产品多样化、复杂化将成为趋势。

更多人性化车身电子产品开始普及。与动力和底盘系统相比,车身电子市场及产品变化都要大一些,随着成本降低,用于提高汽车舒适性,特别是具备一些人性化功能的车身电子开始加速普及,其普及范围涵盖高、中、低档各类乘用车。虽然与动力、底盘系统相比,车身电子的功能显得微不足道,但其很好的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而且其产品种类繁多,普及空间巨大,因此,预计未来几年,车身电子市场的发展空间仍然很大。

车载音响进入CD+MP3 时代,前装车载GPS 市场稳步增长。2006年,国产轿车中车载CD的普及率超过了80%,2007年这一比例持续攀升,而MP3功能在轿车中的普及可为2007年车载音响市场的亮点。当然,在DVD无法大范围普及的情况下,这也是各厂商继普及CD以后,在音响领域产品升级的必然选择。此外,硬盘式汽车音响也开始在中、高端轿车中应用。2007年,前装车载GPS产品市场稳步增长,日系轿车及其它豪华轿车仍是装配主力,此外,新上市本土品牌中级轿车其顶级配置也多配有前装GPS导航系统。虽然没有出现快速增长,但前装GPS导航产品依旧是未来几年中、高端轿车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在本土品牌汽车厂商的带动下。相比之下,2007年,便携式车载GPS市场增长速度明显较快,但其市场规模仍没有达到众多GPS厂商及地图供应商之前的预期,但随着硬件、地图及导航软件的成熟,便携式车载GPS已逐步得到了消费者认可,其市场迸发指日可待。

总之,2007年,汽车电子仍是中国电子产品市场的亮点,而巨大的应用空间也使得未来几年该市场依旧能保持巨大潜力。

(四)模拟芯片:本土厂商脱颖而出,市场前景乐观

模拟芯片产业并没有因为数字时代的到来而停滞不前,相反,随着数字产品对模拟芯片的需求,模拟芯片的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模拟芯片市场的发展也会随着“硅周期”的变化而有所起伏,虽然中国半导体市场增长速度非常快,但是在大环境不利的时期增长也会随之放缓,不过不会像全球半导体市场一样剧烈变化。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临近,业界对中国的模拟芯片市场也增添了一分期待。

(五)音视频芯片:便携产品需求强劲,差异化策略受推崇

2007年是消费类电子市场推陈出新的一年,也是竞争日趋激烈的一年。音视频芯片供应商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中不断推出差异化竞争手段,以期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对于2008 年,这些厂商更是充满了期待,无论针对便携产品还是针对数字电视的音视频解决方案,他们都已整装待发。

一是消费电子市场景气价格走低。从2007以及近几年市场来看,成功的消费电子产品总是整合了技术创新和时尚元素,只有这样才能凭借其领先潮流的解决方案,使制造商和消费者实现双赢。

二是差异化设计凸显竞争力。纵览2007年消费电子的变化,可以更加明显地看到,在全球市场和中国市场上,差异化的设计开始成为消费电子产品市场更为重要的一个竞争焦点,高科技消费电子产品的发展,除了将给国际一流的品牌大厂带来全新机会外,也将给优质零组件厂家带来巨大的商机。对于市场上快速发展的移动电话和便携式消费电子产品,要实现差异化设计。

三是热门市场热点不同。2008年,便携式产品和数字电视将成为热点产品之一,而便携式产品仍将保持其强大的市场地位。

上一篇:金融篇 银行业经济运行态势分析 下一篇:通讯篇 电信行业经济运行态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