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我国的国际私法是如何体现对弱者的保护

时间:2022-08-25 04:25:56

谈谈我国的国际私法是如何体现对弱者的保护

【摘 要】在我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我国采用刚性宪法。我国宪法的一些原则规范中体现了一些对弱者利益保护的条文,并且我国关于公共秩序保留的规定在《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中,“外国法律的适用将损害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公共利益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体现出我国对于弱者的重视以及保护。在当今经济一体化的世界潮流中,国际私法被运用的越来越广泛,而我国立法也在特定情况下将国际民商事关系中的弱者利益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一部分,从而采取一些制度以及条文来实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护弱者利益。

【关键词】弱者利益;保护;法律规范;最有利保护

首先我们要确定,何为“弱者”。从当前情况看来,世界各国没有对弱者的概念形成一个统一的界定。而我国认为,弱者在社会学方面属于在社会性资源分配上具有经济贫困性,生活质量低落性和承受能力脆弱的社会群体。国际私法运用中弱者属于各个客观方面处于不利地位的和弱势地位的当事人。以下由我谈谈国际私法在各个领域中对弱者的保护。

一、在婚姻家庭领域采用选择适用的冲突规则来体现对弱者利益的保护,并且在相关法条中采用了“有利”“最有利”的字样

(一)关于抚养,《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29条的规定,使得抚养问题在当事人经常居所地法律、国籍国法律与主要财产所在地法律当中选择最有利于保护被扶养人权益的法律。该规定相对于旧法的规定有了突出进步,弥补了旧规定具有不确定性这一缺陷,使法官在多个连接点指引的法律中确定所应适用的准据法提供了选择标准,并且使得选择的法律以利于保护被抚养人的利益优先。

(二)关于监护,《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30条规定,使得监护问题在当事人经常居所地或者国籍国法律中选择最有利于保护弱者权益的法律。该条与涉外抚养如出一辙,同样实现对监护关系中被普遍认为属于弱者的被监护人相当程度的保护。并且第43条,44条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院享有管辖权,虽然没有直接利用“有利于弱者”的用语,但这样规定便于诉讼在某种程度实现对弱者的利益保护。

(三)关于父母子女人身和财产关系,《涉外民事法律适用法》规定,父母子女人身,财产关系,适用共同经常居所地法律,没有共同经常居所地的,适用一方当事人经常居所地法律或者国际法律中有利于保护弱者权益的法律。这使得父母子女可以选择更加利于自己的法律,因为在父母子女关系中,有时父母相对于成年子女说是处于弱者地位的,因此这一规定的外延比较周延。

(四)关于对非婚生子女的利益进行了规定,非婚生子女的认领适用认领时认领人或者被认领人的本国法,住所地法或者惯常居所地法中有利于认领成立的法律。该规定保障了非婚生子女的权益,现阶段法律承认非婚生子女享有同婚生子女相同的权利,这使得非婚生子女在法律选择适用上的范围也变广。

二、在合同领采用对消费合同采取利益保护

《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42条规定,消费合同中只能由消费者选择适用法律,选择适用选择商品、服务提供地法律,若消费者没有选择,那就看经营者在消费者经常居所地有没有从事相关经营活动,若有那么适应消费者经常居所地法律,若无,则适用商品、服务提供地法律。该规定与之前的规定相比保护了弱者利益,消费者具有主动选择权,更好的维护自身利益不受侵犯。

三、侵权领域

关于侵权领域,直接规定了使用对受害人更为有利的法律。在侵权领域中主要倡导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44条明确了侵权关系法律适用先遵守当事人意思自治;没有意思自治,但当事人有共同经常居所地的,适用共同经常居所地法;当事人既没有意思自治又没有共同经常居所地的,适用侵权行为地法。同时《示范法》第112条规定:“侵权行为,适用侵权行为地法。侵权行为地法包括侵权行为实施地法和侵权结果发生地法。侵权行为实施地法与侵权结果发生地法规定不同的,适用对受害人更有利的法律。”这些法条规定涉及了多个连接点所指引的法律,即被侵权人经常居所地法律,侵权行为地以及当事人意识自治,使得被侵权人能够选择最大限度的满足自身利益的法律适用。

四、对受害方的保护

《民法草案》第91条规定:“利用印刷品、广播、电视、互联网或者其他大众传播媒介进行诽谤的损害赔偿,受害人可以选择适用;受害人的住所地或经常居住地法律;加害人的住所地或经常居住地法律;传播行为发生地法律;侵权结果发生地法律。”这使得受害方有较大的选择空间,可以选择最有利于自己一方的法律。

我国国际私法对弱者利益的保护在涉外婚姻家庭领域、涉外合同和涉外侵权领域均有所体现,采用多连结点和有利原则相结合、以及赋予弱者一定法律选择权相结合等立法模式,使得由原先僵硬的法规变得趋向人性化,尊重当事人意志保护弱者的利益。并且原先狭窄的局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使得当事人的选择范围更加广阔。

参考文献

[1] 张仲伯,赵相林.国际私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

[2] 裴箐.论最密切联系原则在涉外合同中的应用[J].现代法学,1999(04).

[3] 韩德培.国际私法新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邱帆帆(1992.10- ),浙江温州人,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法学分院,研究方向:法学;陈思含(1993.10- ),浙江玉环人,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法学分院,研究方向:法学。

上一篇: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权限研究 下一篇:试论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死刑观在我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