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有机蔬菜生产的12要素

时间:2022-08-25 01:53:29

浅谈有机蔬菜生产的12要素

1 生态环境

根据当地的纬度、气温、光照、土壤质地、大气、水质、材料等,进行整合利用设计标准设施。如山西省新绛县科技人员设计的鸟翼形系列生态温室,散光进光量大,升温快,保温好,日照时间长,四角均可见光,昼夜温度变化与作物作息要求基本一致。

2 生命土壤

土壤过砂增施有机肥,过粘拌砂;PH值6.5以下,田间每667平方米施石灰50~100千克;PH值8以上,每667平方米施石膏粉40~80千克。并根据土壤含矿物营养状况,施用有益微生物与碳素肥进行改良。

3 肥料取舍

作物高产优质生长的三大元素是碳(占干物质整体的45%)、氢(占6%)、氧(占45%),氮、磷、钾只占2.7%。茄果类、瓜类、豆类、根茎类蔬菜注重牛粪、秸秆投入(每千克可瓜果4~7千克);叶菜类注重施入鸡粪(每千克可菜7~8千克),是合理取合利用养分资源的关键。100千克45%硫酸钾可瓜果6000千克,我国多数地区需补充。

4 营养水分

不要把水分只看成是水,各地的地下水、河水营养成分不同。有些地方的水中富含钙、磷,不需要再施这类肥;有些地方的水中富含有机质,特别是冲积河水;有些水中含有益菌多。因此,不能死搬硬套不考虑水中营养来施肥。滴灌节水控湿是高产优质的重要措施之一。

5 生命种子

过去很多人把种子的抗病性、抗逆性看得很重,认为是高产优质的先决因素。按“有机碳素肥+有益菌+植物诱导剂+钾+植物修复素”的有机操作技术,就不要太注重品种的抗病、抗逆性了,应着重考虑选择品种的形状、色泽、大小、口味和当地人的消费习惯。因为生态环境决定生命种子的抗逆性和长势,这就是技术物资创新引起的种子观念的变化。

6 合理稀植

土壤瘠薄以多栽苗求产量,而有机生物菌技术稀栽方能高产优质。如过去番茄每667平方米栽4000株左右,现在栽1000~1800株;过去黄瓜每667平方米栽4500株左右,现在是2800株;茄子每667平方米栽2200株,现在是1500株;薄皮辣椒每667平方米栽5000~6000株,现在是3600株;西葫芦每667平方米栽2200株,现在是1100株,有些更稀,合理稀植的产量比过去合理密植高1~10倍。

7 气体施放

二氧化碳是作物生长的气体“面包”,增施二氧化碳可增产80%~100%。过去在硫酸中投碳酸氢铵产生二氧化碳,投一点,增产一点。现在冲入有益菌去分解碳素物,量大浓度高,又能持续供给作物营养,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达330毫克/千克,有益菌也能摄取利用。

8 光能新说

“万物生长靠太阳,阴雨天光合作用弱,作物不生长。”现代科学研究认为此提法不全面。植物沾着植物诱导剂能提高光利用率50%~400%,弱光下也能生长。有益菌可将植物营养调整平衡,连阴天根系不会大萎缩,天晴不闪秧,庄稼不会大减产。

9 作息温度

大多数作物要求光合作用温度为白天20℃~32℃,前半夜营养运转温度17℃~18℃,后半夜植物休息温度10℃左右。唯独西葫芦白天要求20℃~25℃,晚上6℃~8℃,如不按此规律管理,要么产量上不去,要么植株徒长。

10 菌的发掘

作物病害由菌引起是肯定的,而“是菌就会染病”的想法是不对的。致病菌是腐败菌,修生菌是有益菌,长期施用有益菌液,即消化菌,可化虫卵。有益菌的作用:平衡作物营养不易染病;粪肥除臭不易生虫;分解土壤矿物营养不需再施钙、磷等肥;吸收空气中氮、二氧化碳,不需再补施氮肥;分解秸秆、牛粪、腐植酸等肥中有机碳、氢、氧营养,减少浪费;能使有机肥中的营养以菌丝体形态直接通过根系进入新生植物体,是光合作用利用有机质和积累营养速度的3倍;连阴数日作物根系不会大萎缩死秧;可以化解蔬菜表面上的残毒物和土壤重金属。

11 调整地上部与地下部

过去,苗期切方移位“囤”苗,定植后控制浇水“蹲”苗,促进根系发达。现在苗期叶面喷1次1200~1500倍液的植物诱导剂,地上部不徒长,不易染病;定植后按300~800倍液灌根1次,地下部增加根系70%~100%,地上部秧矮果大。

12 调节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

过去追求“根深叶茂好庄稼”,现在是“矮化栽培产量、质量高”。用植物修复素叶面喷洒,每粒对水14~15千克,能打破作物顶端优势,控制营养生长,促进生殖生长,果实着色一致,口味佳,含糖度可提高1.5%~1.8%。

上一篇:浅谈夏邑县订单繁育小麦原种模式 下一篇:绿色蔬菜选择除草剂要注重“五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