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专题复习指导

时间:2022-08-25 01:53:14

中国地理专题复习指导

中国地理就考查内容而言,可以分为中国自然地理概况、中国人文地理特征、中国的地区差异和中国的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这些内容是新课标考试说明中明确的必考内容,也是历届高考命题关注的焦点之一。因此,同学们在进行该专题的复习时,应在以往“条块分割”复习的基础上,对重要知识点进行整合,强化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

一、 冲刺复习策略

1. 强化区域空间定位,构建区域空间概念

学好中国地理首先要解决地理空间定位问题,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

(1) 经纬线定位法:识记一些重要的点、线、面信息,然后利用这些点、线、面对应的经纬度,进行定位(图1)。

图1内容说明。(1) 高原:Ⅰ内蒙古高原;Ⅱ黄土高原;Ⅲ青藏高原;Ⅳ云贵高原。(2) 平原:A松嫩平原;B辽河平原;C三江平原;D华北平原;E长江中下游平原;F珠江三角洲平原。(3) 丘陵:①山东丘陵;②东南沿海丘陵;③辽东丘陵;④两广丘陵。(3) 盆地:a准噶尔盆地;b塔里木盆地;c吐鲁番盆地;d柴达木盆地;e四川盆地。

(2) 相对位置定位法:以熟悉的地理事物或控制点为参照物,利用地理事物之间的相对位置去推导陌生的地理事物,实现区域定位。如天山的南部为塔里木盆地,北部为准噶尔盆地。

(3) 区域轮廓定位法:在区域微观图的综合考查中,一般要先解决定位问题。命题中常呈现中国省区的局部轮廓。如“丁”字形是重庆,宁夏像个“十字架”等。特别要注意省区相对于河流、山脉、湖泊、海洋的位置信息。

(4) 区域特征定位法: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或特殊性,这些特征是进行区域判断的重要线索。如热带季雨林在我国云南南部、海南岛、台湾南部等都有分布。

2. 探究区域发展与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在复习中国地理专题时,要注意结合具体区域,运用地理基本原理,探究区域发展与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重点培养和提高“发现地理问题、收集地理信息、整理地理信息、分析地理信息和解决地理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可结合图2进行相关知识的拓展式复习。

3. 突出区域特征,重视区域发展

中国区域地理的复习,应结合教材中的重要区域案例,以区域特征及区域差异的分析为重点。在对具体区域特征进行分析时,应重点把握区域突出特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便确定区域内国土整治的任务和发展方向。如江南丘陵的水土流失严重制约当地的经济发展,立体农业是符合当地特点的农业生产模式。

二、 重要考点整合

1. 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对我国的影响

从地理位置看,我国既有海陆兼备的特点,又有跨越经度多的特点。从地势上看,呈现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从地形类型上看,具有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大的特点;从地形分布上看,具有东部多平原与丘陵,西部多高原和山地的特点。这样的位置与地形对我国的气候、河流、植被、土壤、人类活动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1) 对气候的影响:增强了气候的大陆性,使我国形成了面积广大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产生了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使得季风气候显著;增大了热量的南北差异和水分的东西差异,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使气候更为复杂多样;便于海洋上的暖湿气体深入,形成降水,也使气流随地形抬升,造成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导致高原气候区的形成和气候垂直差异性的产生;阻碍气流运行,使夏季的湿润气体难以深入西北内陆地区,从而加大了西北内陆区的干旱程度;减弱了冬季南下冷空气对南方地区的影响。例如,同纬度的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气温低;台湾山脉东侧的降水明显多于西侧;秦岭冬季阻挡了南下的冷气流,夏季阻挡了北上的暖湿气流,使汉中谷地与渭河谷地在气温和降水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2) 对河流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河流多向东流入大海;山脉成为分水岭,影响到河流的流域范围;在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3) 对植被、土壤的影响:造成土壤和植被在山脉阴坡、阳坡的存在差异;植被和土壤存在水平及垂直的差异。

(4)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我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能带来便利的海运,便于与海外各国交往,因而我国的工业基地和工业区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同时许多大河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有利于发展多种经济;造成东耕西牧的农业生产差异;形成了东密西疏的交通网差异和人口分布差异。

2. 中国气候相关考点整合

(1) 中国气温分布及成因分析

①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气温自南向北降低,南北气温相差很大。原因是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北方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昼长比南方短,得到的太阳光热少;冬季风加剧了北方的严寒。

②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原因是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虽比南方低,但白昼时间比南方长,南北光热差异小。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地面热量容易散失,成为我国夏季气温总体最低的地方。吐鲁番由于是盆地地形,不易散热,沙漠广布,吸热快,空气干燥少云,太阳辐射强,成为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

(2) 降水分布及成因分析

①空间分布特点: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成因:海陆位置的影响(东南距海近,受夏季风带来水汽的影响,降水多;西北距海远,很难受到夏季风的影响,降水少);季风的影响(东南季风主要影响到我国东部,西南季风主要影响我国的西南及华南地区)。

②时间分布特点: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多集中在5~9月份,即夏、秋两季,这段时间的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80%左右;南方雨季开始得早,结束得晚,雨季时间长;北方雨季开始得晚,结束得早,雨季短;各地降水的年际变化大小不等,南方较小,北方较大。成因:降水的季节变化与夏季风进退的迟早有关;降水的年际变化与夏季风进退的规律反常有关。

(3) 气候特征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①我国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表现为: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冬季气温偏低,夏季气温偏高,气温年较差大;降水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都较大;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组合好。成因: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季风盛行。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夏季全国普遍高温,使需热较多的作物如水稻、玉米等的种植范围大大向北扩展;雨热季节配合好,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降水过分集中在夏季,造成春旱、夏涝现象严重;降水的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害多;寒潮带来大风、严寒、霜冻等恶劣天气;台风造成水灾、风灾等。

②我国气候复杂多样,表现为:有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成因:跨纬度广;东西距海洋远近不同;地形复杂多样。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世界上绝大多数农作物和动植物都能在我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区,从而使我国农作物及各种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高原、干旱气候区不利于农业发展。

3. 河流主要考点答题技巧分析

(1) 河流特征描述和成因分析。河流特征描述一般分为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河流水系特征描述内容包括:发源地与流向;长度与流域面积;上游、中游、下游的划分(各段河床特征);流经省区、重要城市及地形区等。河流水文特征侧重描述:年径流量;径流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含沙量;结冰期等。如塔里木河水文特征:多内流河和时令河,河流短小,流量的季节变化大,有结冰期;成因是深居内陆,降水量少,蒸发量大;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受气温变化影响大。

(2) 河流水能开发条件分析及对区域影响的评价。河流中上游流量大、落差大的地段水能丰富,水能资源的开发还需有能修筑水坝的峡谷地形、有能蓄水的库区地形(宽谷盆地)。对区域的影响表现在促进经济发展、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缓解电力紧张局面;改善环境等。但要注意水能开发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如珠江上游红水河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是:降水量丰富、径流量大;峡谷多、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红水河水能资源开发对流域内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能缓解珠江三角洲地区能源紧张状况,促进经济发展;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围绕水能开发的大量投资,将推动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有效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保护环境。

(3) 河流航运价值分析。

自然条件:地形平坦,水流平缓;降水分配均匀,流量大且季节变化小;河道深且宽阔,航运条件好。

社会条件:流域内经济发达,人口众多,运输需求量大,航运价值大。

注意:河流水量季节变化大,纬度高,封冻期长,有“凌汛”现象;流域内经济不发达,人口稀少,运输量小的河流,航运价值不大。如长江航运价值大的原因:①自然条件。长江流程长,支流众多,流经亚热带地区,丰水期长,通航时间和里程长,水量大,中下游沿岸为平原,河道宽阔,利于行船。②社会条件。长江流经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稠密,货运量大,可以沟通东西联系。荆江经过裁弯取直后河道宽阔,三峡工程改善了川江的通航条件,提高了通航价值。

4. 中国的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

我国国土辽阔,区域差异明显,国土整治与开发的任务艰巨。各地区的发展基础、资源环境、历史条件和面临的问题均不相同,因而不同地区的开发、建设或整治的重点也就不同。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应从区域特征入手,明确不同地区国土资源的优势和劣势所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各个区域国土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的主要方向与途径。教材中给出的案例主要涉及:①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以黄土高原为例);②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及流域的综合治理(以三峡工程为例);③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④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西气东输工程为例);⑤山区开发面临的问题及综合开发途径(以南方低山丘陵区为例);⑥农业低产区存在的原因及综合治理(以黄淮海平原为例);⑦商品农业发展的条件、问题及发展趋势(以东北地区为例);⑧交通建设对区域发展的意义,重大工程面临的困难及解决措施(以西南地区为例);⑨海岛、海域开发的意义,面临的问题及环境保护(以海南岛为例);⑩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城市新区发展的模式(以上海为例)。

在对上述十个典型案例分析的同时,应和国外一些典型案例进行对比分析,达到学以致用和实现知识迁移的目的。如我国东北商品农业与美国中部商品谷物农业的对比;长江三峡工程与美国田纳西河流域整治的对比等。

该部分知识涉及内容虽然较多,但通过构建答题模型,可以提高复习效果(图3~图6)。

【创新训练】

1. 图中山地是我国( )

①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

②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界线

③外流区与内流区界线

④我国地势第一、第二级阶梯分界线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 关于乙处岩石的分类及古地理环境的推断正确的是( )

A. 岩浆岩 浩瀚大漠

B. 沉积岩 温暖浅海

C. 沉积岩 冷湿沼泽

D. 变质岩 长寒苔原

3. 图中山地在地质构造上属( )

A. 背斜成山 B. 向斜成山

C. 块状山地 D. 地堑

4. 关于甲、乙、丙、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按成因分类,甲、乙属同一类岩石

B. 丙、丁生成的地质环境相同

C. 丙、丁是优良的建筑和装饰材料

D. 乙受热变成丙

5. 关于图中山地南北地域环境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该山地以北高原可以欣赏到“大漠戈壁风情,丝路古道神韵”

B. “风吹稻花香两岸”是该山地以南黄河两岸季节性典型农业景观

C. 该山地以北高原“秦腔苍凉悲壮”,以南平原“马头琴声悠扬”

D. 该山地以北高原草场退化严重,以南平原土壤次生盐碱化严重

6.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乌兰布和沙漠原是黄河冲积平原上的一片草原,西汉时是汉族移民屯垦的重要地区。东汉史学家班固曾描写此处“数世不见烟火之警,人民炽盛,牛马布野。”10世纪末,宋朝使臣王延德出使高昌国(今吐鲁番),途经该地时载:“沙深三尺,马不能行,行者皆乘橐驼(骆驼)。”晚清时“流沙已抵河岸”。图8为今乌兰布和沙漠区域分布图。

材料二 目前,土地退化是我国面临的重要生态问题之一。其中土地荒漠化面积已达267.4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面积的27.4%。防止土地退化已成为我国生态建设的重要任务。图9为土地退化过程关联图。

(1) 将下列正确的代号填入图9中对应的空白框中(每个代号限填一次)。

a. 风力作用为主

b. 流水作用为主

c. 年降水量大且多暴雨

d. 年降水量少且不稳定

(2) 简要分析导致乌兰布和沙漠形成的人为原因。

(3) 图中铁路线为______。分析该铁路磴口至乌达段从黄河东岸经过的原因。

(4) 图中黄河段易出现的水文灾害是______。简述其发生过程。

(5) 图示M、N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是______。指出M、N地区土地利用中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

【参考答案与解析】

1. C 该山地为阴山,结合我国几条重要的自然地理界线分布图对比作答。

2. B 石灰岩属沉积岩,其形成的古地理环境是温暖的浅海环境。

3. C 根据两侧断层线推断,该山地两侧下沉,中间上升,形成块状山地(地垒)。

4. A 花岗岩是优良的建筑和装饰材料;岩浆岩喷出地表形成玄武岩,侵入地表形成花岗岩;砾岩、砂岩和石灰岩均属沉积岩;石灰岩受热变成大理岩。

5. D 该山地为阴山山脉,丝绸之路经河西走廊;阴山以南的河套平原因位置偏北,气温较低,适宜种植春小麦,不宜种植水稻;秦腔流行于黄土高原地区;阴山以北的内蒙古高原,畜草矛盾突出,草场退化严重,阴山以南的河套平原风大、蒸发量大、不合理灌溉等导致土壤次生盐碱化严重。

6. (1) 自上而下,从左到右依次是:a b d c

(2) 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城镇和居民点建设等造成植被破坏、土地沙化。

(3) 包兰线 乌兰布和沙漠扩张迅速,直抵黄河西岸,阻塞南北交通,包兰铁路不得不改在黄河东岸铺设通过。

(4) 凌汛 较高纬度河段秋冬季节封冻早,冬春季节解冻迟,容易形成冰坝,阻塞低纬度的河道来水,易导致河水泛滥,河堤决口。

(5) 灌溉水源 土地荒漠化、土壤次生盐碱化。

上一篇:高考必做解答题――函数与导数题 下一篇:高考诗词鉴赏题型微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