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改革下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方法

时间:2022-08-25 01:15:49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方法

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在初步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信息收集、加工、处理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如何为实现信息技术教育在培养信息化人才,创造性人才方面能够发挥其积极有效的作用,就必须积极探索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此,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微笑式教学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微笑作为人际关系良好的催化剂,是使人心情愉悦的最佳方法,是最有益于人际交往的面部表情。正如有人说过:“用你的微笑去欢迎每一个人,那么你就会成为最受欢迎的人。”作为学生,总希望听到学识渊博、幽默风趣的教师给他们上课。在笑声中学习、理解中记忆。在实际教学中,我就经常用微笑面对学生。比如,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的开篇第一讲,我就采取了“微笑”式教学。因为考虑到教学对象是刚入学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下,与还不熟悉的老师和同学一起学习全新的课程。对于他们来说,一切都是陌生的。要快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只有用微笑。因此,我微笑着做了自我介绍、把电子邮箱地址用幻灯片显示出来。同时,真诚地对同学们说:“非常荣幸与各位同学一起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希望与大家合作愉快……”此时,我能感觉到同学们的心中在沸腾,整个课堂充满了学生的自信和快乐。传统模式下的压力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之间的和谐与融洽。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需要微笑。

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微笑作为一种交流手段,同样是不能滥用的,必须掌握一定的“度”,过分的矫揉造作,会有失教师的形象。教师在课堂上要学会如何恰如其分地运用微笑,传递情感,沟通心灵,征服学生。学习微笑的过程就是教师学习自我控制,自我感动,自我成长的过程。

二、探究式教学

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开展探索活动呢?大致可分为二个层次:

1.创设情景.激发探索兴趣

实践证明,在导入环节,教师精心设计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索欲望的活动情景,能使学生处于一种良好的、积极的心理状态,从而更为有效的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去。令人鼓舞的开场大动员,激动人心的擂台挑战赛,妙趣横生的幽默故事,紧张刺激的冒险游戏,哪怕是一件神秘的礼物,都会让孩子们迫不及待摩拳擦掌。这些“灵丹妙药”就好像是“强心针”“催化剂”,往往使得学生探索学习的热情和欲望“直线上升”,从而得到令人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2.任务驱动,明确探索方向

“任务驱动法”使学生学习目标十分明确。学生紧紧围绕这一目标,探求相关的知识和操作方法,其他的可以先不涉及。这样做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和兴趣。“任务驱动法”使学生在完成一个个任务过程中主动地获得知识,逐步提高能力,实现学习目标。

在讲授“电子信箱的使用”一节时,我只是对电子信箱的含义及工作原理作了简单的介绍,介绍提供免费电子信箱的网站有哪些,然后告诉学生我的电子信箱地址。而对如何申请一个免费电子邮箱、如何收发电子邮件只字不提。我的要求是,每个同学通过阅读教材、浏览网络、相互讨论等方式,申请成功一个免费电子信箱,并给我发送一个电子邮件。三节课后,我打开了自己的邮箱,发现邮箱中不仅有学生发来的邮件,还有贺卡──他们甚至已经熟练地掌握了附件发送、多方同时发送(抄送、暗送等)的操作方法。有的学生在邮件中写到,他们非常喜欢这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称不仅自己能切实掌握书本知识,而且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时,能培养自己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式教学

随着多媒体科技日趋成熟,计算机网络被视为合作学习活动与工作的理想工具,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更要注重合作学习。

那么,我们如何进行分组呢?分组探究活动中及评价过程中又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就拿信息技术开篇第一章第一节来说,课前我根据课题的特点和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学生学习研究能力等因素,确定分组的标准。将全班分为三组,每组分别研究信息的概念、信息的作用、信息的特征;然后,根据标准将学生分为三个大组,每个大组中还可以自由组合,形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同时由组内学生推选出每个大组的负责人。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到激烈的讨论中,学习气氛活跃。最后每个大组推选出1-2名学生发言,阐述自己组内研究的结果。课后,同学们普遍反映很喜欢这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比以往老师单纯讲的效果要好得多,大家都觉得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更加自主、快乐和自信了。

当然,在进行分组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不能以自己的思维约束分组探究,更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放任学生,而应把自己的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这样安排以后,不但让刚入校的高一学生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增加了学习交往,课堂上群体性的小组交流与协同讨论学习机会也大大增加了。通过选择工具用作品呈现,进一步提升了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掌握信息技术的技能。

另外,还要注重“过程性评价”。比如,在第三组研究“信息的特征”时,一个学生用“十个读者,十个林戴玉”的说法,准确描述了信息特征之一的“不完全性”。此时,有一部分学生还不理解,我就让该生进一步解释一下,并对他的想法大加赞扬,说明他理解了信息的这个特征。由此可见,每个阶段的及时评价也是非常重要,必不可少的。

综上所述,以上的教学方法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包含的,它们虽然是从不同角度提出的,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信息技术作为新课程学科架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它的教学方法设计应从学生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们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自信、自立的意识,积极地为学生设计利于其个性发展的情境。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研究,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为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全面提高与发展服务,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发展个性。

上一篇: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下一篇:浅谈化学教学中利用微型化学实验培养学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