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在冲突和调适中达到和谐

时间:2022-08-24 11:45:14

让课堂在冲突和调适中达到和谐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课堂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同一个问题,由于师生考虑的角度不同,课前教师再周密缜细的教学设计在课上演绎时总会遇到一些“突况”,导致教学遇阻。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面对各种冲突该如何巧妙调适从而使课堂达到和谐呢?

下面以数学苏教版国标本第四册的“倍的认识”一课为例,谈谈我们的一些实践和感受。

一、冲突:学生之间已有知识经验的不平衡

教育过程是复杂的、充满变化的。课程不是事先设定好的静止物,也不是一件产品或一件事件,而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时时会有“意外”发生。

如“倍的认识”这一课,课前进行学情分析时,我们一致认为“倍”这一概念比较抽象。基于这个年龄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老师在上课时以具体形象的事物蓝花、黄花、红花来引入“倍”这一概念。当学生数出主题图上有红花8朵、黄花6朵、蓝花2朵后,老师将红花遮住,引导学生比较黄花和蓝花的朵数:比一比这两种花的朵数,你发现了什么?预设学生会说出黄花比蓝花多4朵或者蓝花比黄花少4朵。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时,除了可以求它们的差,还可以求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倍。然后引导学生理解,把2朵蓝花看作一份,黄花有3个2朵,这时就可以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这样结合实物图的对比数数,借助图形个数的关系和叙述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倍”含义比较自然顺畅。

然而出人预料的是,第一个站起来的学生直接说出:“我发现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上课老师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教师,立刻改变教学思路,话题一转就接着学生的回答说道:“这位小朋友说得对不对呢?为什么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话音还未落,刚才那位学生已经站起来兴奋地说:“老师,我知道,只要用6÷2=3就可以了。”上课老师包括在座听课的老师都愣住了,这个意外的挑战性未免太强烈了吧?老师还没教,学生已经把一节课要讲的知识全掌握了,这课接下去该怎么上?如果把该学生的回答先暂时放在一边,仍然按照教学设计上下去,虽然大部分学生没意见,但这位回答的学生显然不会满意;或者班级里还有部分学生也已经知道了是这么做的,那么这一小部分学生在接下来的几十分内能否静下心来听老师把课上完呢?如果顺着学生的回答直接教学为什么可以用除法来做显然为之过早,大部分学生或者包括那名回答的学生对“倍”的概念还没有真正理解,又怎么去掌握用除法计算的方法呢?

二、调适:为学生重新设计课程

在尝试寻求适合儿童的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促进每个孩子的发展,当我们发现课堂上出现异样的声音时,哪怕只有一个,我们都需要重新来审视自己的教学,进行合理的有效的调适。

针对学生之间已有知识经验的不平衡这种实际情况,我们对“倍的认识”这节课进行了重新设计。

倍这个概念的建立是在学生掌握一般乘除的知识后进行演化学习的,它是依据乘除知识中“份”的概念扩展而来的。这节课的教学是建立在“几个几”的旧知上的。为此我们在课前增添了“分花”的活动(有6朵花,每2朵一份放在一个盒子里,需要几个盒子……)。既复习了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可以用除法计算的方法,唤起学生对“几个几”的回忆,为新知的学习作好铺垫,同时有趣的分花活动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三、和谐:每个孩子都得到了发展

孔子曾提出“和而不同”的主张,也就是说,在孔子心目中的“和谐”,是一种有差异的统一。我们必须看到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从而因材施教。

“倍的认识”一课,老师在帮助学生建立了倍的概念并且得出了可以用除法计算的方法后,又设计了“变一变”的练习:红花和蓝花比,红花8朵不变,变化蓝花的朵数,求变化后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每变化一次,当学生说出正确答案后,老师都会追问:“你是怎么想的?”由于学生思维的深度不同,有的学生是根据倍的概念来思考的:把蓝花的朵数看作一份,红花有几个蓝花那么多就是蓝花的几倍。有的学生是想:8里面有()个( );还有的学生则是直接用除法计算。练习结束后,老师将三次变化的结果呈现在画面上引导学生比较,将不同思维方法达成统一:知道了蓝花和红花的朵数,要求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只要用红花的朵数÷蓝花的朵数。

此时学生的思维已经初步达成统一,为了使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清晰,老师又带领学生走进一个生活化的情境中:

1.选择两样食品,说一说()的价钱是()的几倍。

2.老师买了2样食品,其中一样食品是另一样的3倍,猜一猜老师买了哪两样食品?

在前面深刻感悟和领会的基础上,学生的思维之火再次点燃,纷纷举手抢着告诉所有的人自己的发现。在这开放的轻松的教学氛围中,每个孩子用自己的理解去吸收并内化了新的知识。虽然起点不同,但最终达到的目标是相同的,每个孩子通过自己的积极参与都有了不同的收获,师生一起享受着一次次的交流所带来的惊喜。

学生是灵动的生命体,在丰富而又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常会有许多预料不到的现象产生。面对这些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如何及时捕捉,让它成为教育教学的契机,从而更好地促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教学智慧的展现,是一种美,更是一种境界。无论使用哪种方法,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

上一篇:我国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探讨 下一篇: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在新指标解释方面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