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化与国家间关系刍议

时间:2022-08-24 11:44:33

制度化与国家间关系刍议

摘 要:国家间关系的制度化,就是将国家之间的合作与冲突置于制度化的框架下,建立彼此之间的制度性联系,实现彼此之间关系的制度化发展。国家间关系的制度化能够为国家之间的有效沟通提供平台,可以促使双方在相互交往中频繁交流信息、降低交易成本,使国家行为体之间既由于互相获利而加深彼此的合作程度,又由于相互依存和能有稳定的预期而保证了国家间关系的持久。

关键词:国际制度;国家间关系;合作

中图分类号:D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3-0003-02

国家间关系的制度化,简单地说,就是将国家之间的合作与冲突置于制度化的框架下,建立彼此之间的制度性联系,实现彼此之间关系的制度化发展。国家间关系的制度化有很多分类,比如按照参与国家行为体的数目,可以分为多国间关系的制度化与两国间关系的制度化;按照不同的领域,可以分为政治领域的国家间制度化、经济领域的国家间制度化、外交领域的国家间制度化、军事安全领域的国家间制度化及人文领域的国家间制度化等;按照制度化框架下的国家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联盟性质的国家间制度化和合作性质的国家间制度化,等等。无论何种类型的国家间制度化,都强调在制度化框架下,确立国家间在特定领域的相关合作原则和协调机制,使彼此之间形成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的关系。

一、国家间关系制度化的必要性

国家间关系的基础性条件之一就是稳定,若不能维持稳定,国家之间很难发展出可持续的关系,既有的合作也难以延续下去。因此,如何稳定国家间关系就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重要课题。历史上,势力均衡曾是大国之间达成稳定状态的一种手段,但事实证明可持续性很弱,国家之间常常会在均衡状态被打破的情况下发生战争。另外一种促进国家间关系稳定的手段就是利用霸权的强制性来获得稳定,但是霸权毕竟不是永久的,当霸权逐渐走向衰落的时候,权力争夺又会将国际社会带入到不稳定的战争冲突状态中。进入20世纪以来又出现一种维护国际社会稳定的手段即扩展民主,但是,在西方扩展民主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这个过程其实是充满社会动荡的。更为重要的是,西方式民主并不是解决非西方式社会问题的根本性方法。在没有获得相应经济发展的社会空谈民主,最终带来的只能是社会混乱。由于非西方社会植根于非西方文化,在制度移植上还需要相应的社会土壤,因此,扩展民主也没能带来预期的效果。随着国际社会的不断发展,在这三种维护国际稳定的手段之外,出现了一种获得普遍认可的主流手段即创建国际制度。实践证明,在国际制度化迅猛发展以来的这段时期,国际关系的稳定性确实在逐渐增加。

国际制度的重要意义之一在于能够为国家之间的有效沟通提供平台。历史上各国之间往往很难实现有效的沟通,既有的沟通行为也不存在持续性,使得国家之间的关系相当不稳定。正是基于国家之间沟通的不足,外交开始成为联系国家之间关系的常用渠道。随着外交制度的发展,国家之间的关系尽管仍然充满欺诈,但是制度性的联系却使得国家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稳定。随着国际制度化的不断发展,当前的国家间关系早已不只是外交制度的联系,而是构成了一个全方位的制度网络体系。这一制度网络体系包括经济贸易、军事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其形式包括全球性或区域性的国际组织、正式或非正式的国际机制安排以及被国际社会绝大多数国家所默认的国际法等。所有这些有形和无形的国际制度联系都为国家之间的交往提供了广泛的沟通平台。

一般而言,国家间关系只是在一个较短暂的历史阶段所形成的特定关系,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在变动之中。在历史上,由于国家之间策略的不确定性和信息的不对称,很难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判定彼此关系的变化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国家间关系发展的进程主要取决于各方的主观判断。因此,常常会因为某些偶然或意外的因素而导致一国对他国的战略意图和本国的国家利益产生误判,从而出现一些本不该发生的冲突。而国际制度调节国家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提醒国家间共同面临的问题,历史上的共同教训给双方带来的负面结果,从而为国家提供一个遵约带来的良好前景。国际制度能够体现和影响国家的预期,这主要在于制度的规则使各方能够清晰地看到遵守制度的收益和背叛制度的惩罚。国际制度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把现实和未来结合起来,促使国家彼此相互监督,从而提高制度的有效性。但由于国家间合作诉求的差异是相对的、动态的,始终不变的是国家利益。因此,要推动国家间关系的顺利发展,必然要求各方在经济、政治以及战略互动中维护既有利益并不断开发出新的合作领域。

二、制度化对国家间关系的作用

新自由主义学者指出,国际制度大量存在并在国际政治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国际制度化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促进国家间的合作和国家间关系的稳定发展。具体表现在:

1.促进国家间在特定领域的合作性协议的达成,为合作关系的建立和持续不断提供高质量信息和信任基础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各国之间的经济关系不断加深,相互依存度增强,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存局面,各国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都希望通过对话、合作、协商、谈判等方式来处理彼此之间的关系,解决彼此之间的问题。可见,在当前的世界政治经济背景下,制度化合作已经成为一种潮流,顺应这种趋势,国家间选择彼此合作就成了各国的理性选择。

有效的制度化能够调节国家利益,缓和国家间冲突,节约国家间交往的成本。一般而言,制度能够建立起各方利益的聚焦点,将国家间的共同利益进行整合,以制度或机制的形式表现出来,用以促进国家间的合作。国际制度通过明确法律责任、增加信息交流渠道以及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国家间合作。国际制度所确立的一系列原则、规则及决策程序为各国提供了行为标准,确立了彼此之间权利与义务的框架,为国家间开展合作提供了前提。当然,在这里,建立制度性安排的基础主要是两国有着共同或相似的需求(利益)。国际制度可以调整和协调参与国的政策和行动,并增加对各国政府及其行为的预期,减少外部环境中的不确定性。与此同时,还可以增加信息沟通渠道,促进国家政府间的持续交往,提高政府接受彼此信息的质量。在此基础上,国家就更容易达成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和密集的社会化交往,进而创造共享经验和共同认知,不断促进国家间在特定领域合作性协议的达成。

2.缓解国家行为体的利己主义、规范缺失和市场失灵等压力,促进已建成的合作关系的良性发展

新自由制度主义认为,在无政府状态下国际关系的实质是合作。因为合作对理性、自私的国家行为体而言,很可能是一种最佳的实现国家利益的手段。国家是通过对成本―收益的理性评估而得出这一判断的,从利己主义角度出发,国家往往希望能够以最小的代价来解决国家间的冲突,使国家间关系朝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而制度的主要功能在于制度化后,可以通过各种条约、协定、声明来协调国家之间的利益追逐,将违反制度的成本提高,从而加强了制度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此外,国际制度还能够使用各种方式来模糊国家间存在的某些现实的和潜在的问题,从而促进彼此合作关系的良性发展。这些方式包括:建构彼此共同关注的焦点;就某些重大事件或国际秩序发表共同声明;对未来的国际安全形势做出共同预测以及做出相关的应对措施。

国际制度的规范功能可以促使国家行为体在确定自身利益时,将相关制度性规范考虑在内,从而限制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强调国家之间的利益趋同。国际制度本身所具有的权威性、规范性和制约性可以使得本来自私、理性的国家行为体能够抛弃完全的利己主义,走向国家间的合作。因为各国家行为体普遍认识到,通过制度化合作,可以节约国家间的交流成本,提供可靠的信息,加强互给行为,缓解国家行为体的利己主义、规范缺失和市场失灵等压力,使行为体的相互期望值升高,从而推动国际合作的实现及良性发展。而制度要发挥作用就必须要在行为体之间形成对制度约束的共同认可,没有此种给予共同理解的认可,制度的效力就会受到制约。由于国际制度能够使“国家间的互动制度化”[1],因此它把规范作为约束国家行为体行为的一个基本条件。国家行为体之所以认同国际制度的规范性作用,是因为它们认为只有遵守规范,才能够增进其收益或者能够保持现有的收益。建构主义把规范定义为“一个行为集体拥有的关于适当行为的共享期望”[2]。

3.有助于制度化框架下的各个议题的相互联系,从而推动国家间的相互理解和协调

制度化合作就是指建立有组织的合作机制,它包括文字性和机构性的组织化建设,主要指的是要制定国家间的合作文件或条约,举行相关的合作会议和推进不同合作机构层次的合作。因而制度化可以创建一种制度框架,使各个国家在这种框架下能够相互理解彼此之间的政策,并适当做出协调。同时,制度化还会产生大量制度化规范和协议,并使之逐步形成一定的制度化网络,从而为制度的维持和国家间的合作提供持续动力。在这一制度网络下,不同领域的制度还能够交叉起来发挥作用,可以用一个领域的合作去带动其他领域的合作,并同时缓解其他领域存在的某些矛盾和冲突,将其限定在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比如,国家之间在安全政治领域的紧密合作,可以带动双方在经贸和人文领域展开进一步的合作。

国家间关系的一条基本原则就是利益原则,它是国家间关系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正如汉斯・摩根索在他的《政治学的困境》中所指出的,“只要世界在政治上还是由国家构成的,那么国家政治在实际上的最后语言只能是国家利益。”制度化作为国家间关系的理性选择,其必然涉及对国家间利益的界定和追求。当然,国家利益在不同时期可以体现在不同的方面,既有长远利益,又有当前利益,既有国家安全利益,又有政治利益、经济利益等,为了实现这些利益,国家间会采取适合的方式,或合作,或对抗。但无论怎样,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国家利益。国际制度可以通过促使国家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来加强国家间的共同利益,使国家行为体在决策的同时,能够考虑到其他国家行为体的利益。并通过制度化的方式促使国家行为体认识到共同利益的重要性,从而达成对自身某些行为的限制。

制度化就是通过持续推动国家间的双边和多边交往,推动国家间的相互理解和协调,不断地挖掘和扩大相互间的共同利益,淡化或搁置彼此之间的分歧,既维护了国家间的现有利益,还能够不断扩大和发展国家利益。

参考文献:

[1]Lisa L. Martin ,“An Institutionaist View: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Strategies”, in T. V. Paul and John A. Hall (ed. ),International Order and The Future of World Politics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999 :78.

[2]Martha Finnemore,National Interests in International Society ,Ithaca :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 1996:22.

[3]Anne-Marie Slaughter, International Law in a World of Liberal States.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6,No.1,1995:503-538.

[4]Keohane,“The Demand for International Regimes,”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State Power ed. Keohane, pp. 10-11; Kenneth A. Oye, “Explaining Cooperation under Anarchy: Hypotheses and Strategies,” in Cooperation under Anarchy , ed. Oye:1-24.

[5]Ikenberry, G.J., After Victory: institutions, strategic restraint, and the rebuilding of order after major wars,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1:65.

[6][美]朱迪斯・戈尔茨坦,罗伯特・O・基欧汉.观念和外交政策:信仰、制度与政治变迁[M].刘东国,于军,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Athony Clark Arend, Do Legal Rules Matter? International Law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s ,Virgini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 Vo138, No.2, 1998:107-153.

[8]阿瑟・斯坦.协调与合作:无政府世界中的制度[M]//大卫・鲍德温.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肖焕荣,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上一篇:试析当代西方公民资格理论的逻辑结构 下一篇:当代自由主义思潮的新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