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兴趣?作文

时间:2022-08-24 09:50:58

观察?兴趣?作文

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的,可能为数不少,当然因素是多方面的。缺少生活素材,不知道怎样积累材料,不会观察生活、观察事物这是重要原因。

在教学中我们就要注意指导学生掌握观察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第多惠斯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要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探索方法,这些方法均要为一定的目的服务。

在指导学生观察时,首先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在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之后,我意欲布置作文《校园秋色》,要求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校园的各种景物的特征,要有意识的搜寻自己所要探求的现象,特别是:一要寻找事物和现象的特点;二要寻找这一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以及与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

为了达到观察的目的,要制定周密的计划,要作好充分的准备,特别是思想上的准备。青少年的观察,有的之所以不能按目的进行,常常是因为受兴趣的干扰。在观察同一现象时,每个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有不同,他们注意观察到的事物也会不同。在观察“校园秋色”时,有的同学(男孩子居多)对校园整体上、大景物(如树)注意观察,对细小的则如过眼烟云;有的(女生居多)对花草小景物观察细致,往往在一起评价花美草嫩,忘了整体的观察。这二者均有失偏颇,这就需要老师讲清观察目的,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观察的事物上去。每次观察前,要向学生说明观察目的,提出要求,尽可能细些,至少哪几样景物必须细致观察等等。

明确观察的目的之后,就要培养学生观察的细致性。细致的观察要求注意力集中,但初一学生未脱童稚,观察时喜欢东张西望,注意力不集中。从心理学角度看,少年儿童的注意往往是受兴趣支配的,自己爱好的,感兴趣的,会百看不厌,会集中地观察很长时间。反之,对不感兴趣的,会漫不经心,走马观花,甚至视而不见。所以指导学生观察时,应该要求学生先观察容易产生兴趣的鲜艳的色彩、新奇的东西、变化的现象等。有了这一步,再拟定计划,根据计划指导学生去观察。由于细致的观察,是在多次重复地进行中才能完成,特别是低年龄的学生,他们的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往往是抓不住重点的,只看到一个方面,而看不到另一方面,只看到局部而看不到前局。因此,反复地多次地观察是非常必要的。当然,多次的观察并不是多次机械的重复。机械的重复会使学生感到厌倦,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为了避免机械的重复,可在形式上多样化。对于同一事物的观察,可以变换观察事物的立足点,变换角度,达到细致观察的目的。或平视、或远视、或仰视、或俯视,根据不同的立足点,细致观察事物不同的形体特征。或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去细致体会所观察事物具有的不同其它事物的细微之处。多变的观察方法,对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除此以外,观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或由近到远,或远而近;或由上到下,或由下到上;或由表及里,或由里及表;或由局部到整体,或由整体到局部。例如,观察人物的外貌顺序,即一般总是先打量人物的身体,再细致写人物的脸型,又往往是从脸的上部写到下部,从主要特征到次要特征,观察要有序,这样学生就可能在反复观察的基础上,描写人物的外貌。有位同学在“猜猜他是谁”短文中写道:“他站在讲台旁,个子像个细竹竿,又高又瘦,说话时总爱挥动着手臂。一头黑发向右斜刷,清秀的瓜子脸上戴着一副米黄色的眼镜,透过眼镜还隐约看见几颗稀疏的雀斑。他总是爱穿一套运动服,脚穿一双小白鞋。你猜猜他是谁?”由于这位同学采用了由上至下的观察顺序,抓住了人物的外貌特征:爱挥动手臂。米黄色的眼镜,稀疏的雀斑。学生很快猜出被描写对象的名字。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逐渐引导学生在校外观察父母、兄妹、朋友的外貌,让学生不断提高观察的能力。

总之,只有按一定规律、有条理、从不同方位和角度来观察,在观察中进行比较、分析、思考,这样学生的观察不仅细致而且兴趣不减。

学生有了观察的兴趣,逐步掌握了观察方法,养成了观察的习惯,随之而来积累观察素材尤为重要,这样能避免学生在习作时无内容可写,伴随着观察指导始终的是:写观察日记、办学习报、编写专辑等等,使学生积累观察材料,成为有血有肉有一定文采的习作。于是我带领学生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学、编、写”的活动,目的在于推动学生去观察、去写作,积累材料,增长才干。按照要求,从观察日记中精选佳作,少至十来篇,多到三十余篇,学生汇编成册,从内容到选排分类、封面设计、插图、抄写、评定、圈点到装订都自己动手,反复实践。所编写的“书”,有前言、目录、正文、页码,甚至还自拟出版社名称。书名更是五花八门,妙趣横生,《文海一粟》、《碎石成山》、《钥匙》、《新绿》、《嫩芽》,醒目大方,耐人寻味。很多同学在编写前言写道:这本书是我观察生活的结晶,是我们用时间和心血换来的。我们把这本书推荐给读者,让读者了解我们的写作水平的提高是和观察分不开的。

学生有了作文的兴趣,清除了习作上的障碍,这是提高作文水平必不可少的前提。但这种兴趣仅仅是直接兴趣。直接兴趣由对事物本身感到需要而引起的,它随着眼前事物的产生而产生,也容易随之而来的消失而淡薄,学生有了直接兴趣,作为老师应将直接兴趣转换到对事物未来的结果感到需要而发生的间接兴趣上去。因为间接兴趣的终极目的,只有具有了为一定目的而学习的间接兴趣,兴趣才能得以维持、巩固和发展,学生的自觉性才能得到发展。学生年龄越小,上述转换越是不易,越是不易,越是要实践。只要循序渐进,长期努力,潜移默化,最终是能成功的。

上一篇:日记入手引导低年级学生学会写话 下一篇:开放式作文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