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阅读 规范答题

时间:2022-08-24 08:11:04

用心阅读 规范答题

(接上期)

要求回答某部分内容在文中的作用,是文学作品阅读经常考查的点。这部分内容,可以是一个情节,一个段落,也可以是一句话,一个词:可以是大段的景物描写,也可以是一个神态,一个动作。这种作用,可以是内容上的,也可以是结构上的。

设问方式

1 某个情节在文中的作用。如2007年高考江苏卷:

“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珠子擦了又出。早晨起个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

结构上的作用,不外铺垫、伏笔、照应、点睛等,但仅答结构是不完整的,必须加上内容。内容上强调麦天男人的劳累。结构上为写女人心疼男人作铺垫;与上文男人“吃苦的日子到了”相照应:与下文“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刺剌躺在炕上……”一节的描写相呼应。

再如2007年高考山东卷:

作者在文章开头详细叙述了自己走乡间夜路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名家作文,开篇大都有一段迂回,不直奔主题,但都与主题的表达有关。所以读这类文章要小心看他从哪里说起,再从文章主旨的角度倒过头来想。这篇文章是谈“人生的孤绝境界”,那么,开篇的“闲话”大约就是从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起,为下文谈人生的孤绝境界做铺垫了。

2 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这是文学作品常设的考题。如2007年高考广东卷:

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文章主要是写泥泞,写雪,又在开头,内容上是衬托泥泞的普通、纯美,结构上是为泥泞的出现作铺垫。

3 某部分内容的用意。说用意,其实也是作用,不过这类题的答案与主题结合更加紧密。如2007年高考安徽卷文章描写乡村的风,在第四自然段又写到两棵树的成长,有什么用意?

回答此题,主要关注的应是文章要把握的中心,风于树的作用和父亲对风的认识。这种作用更多集中在主旨表达上。

4 某物对表达主旨的作用。安徽卷考查风的用意其实可归为这一类。这类题通常出现在一些借物表意的文章,考象征或托物言志。如2007年高考全国卷|:

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戈壁石”一词包含了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戈壁石”是一个极富象征意的物象,同“左公柳”和“民勤人”一样,应是本文能表现大西北精神风貌的第三个形象。文章显然是以戈壁石来代表大西北,将自己对大西北的感情浓缩于对一块戈壁石的感情上,以小见大,深化主旨。

答题规范

1 内容和结构并用。有的问题,可能仅问在结构上的作用,回答时,得把相关内容展现的意思或对主旨的意义一并答上。正是内容有这些意义,才在结构上有这种作用。

2 景物描写的作用,除了注意景物本身对文意表达的作用外,还要注意这个景物描写所处段落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3 有关某个物象的作用,可以结合诗歌意象,探寻这个物象的寓意,根据上下文看其是否象征着某种意思或寄托了作者的某种感情。

常见作用

1 有关结构的常见作用

开篇,大致是扣题、奠定基调、总括全文、欲扬先抑、欲贬先褒、伏笔、铺垫等等。

末尾,大都是照应开头、呼应标题、卒章显志、画龙点睛、深化主题、升华中心等等。

中间,多半是照应前后、承上启下、穿插过渡等等。

2 有关景物描写的常见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

(3)渲染××气氛,烘托××感情基调。

(4)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主人公××心灵(感情)。

(5)推动情节的发展,为××情节或××结局作铺垫,为刻画人物打基础。

(6)暗(预)示人物命运、结果,揭不××主题。

一展身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8分)

吃一口自己田里的米

杨汉光

我把母亲接到城里住,她的一亩三分责任田就租给同村的张六叔耕种,田租是每年300斤大米。

开始,张六叔把上好的大米送进城来,煮出的饭又软又香。母亲说,张六叔心眼儿好,做什么事都不会亏待人。可是两年后,张六叔送来的米就不好了,煮出的饭粗糙无味,难以下咽,我不想吃这种饭,叫母亲也不要吃,但母亲照吃不误,她说吃老六送来的米,就想起乡下的田。张六叔又一次送米来时,母亲抓起一把米,看了看问:“老六,我租给你的田专出这种糙米?”张六叔不好意思地说:“这种米是在城里便宜买的。现在种田不容易。”母亲说:“我知道种田难。这样吧,那田租减一半,你以后每年送150斤米给我就行了,但一定要我那块田种出的大米,”张六叔非常感激,立即把糙米拉走,改送好米来。

大约又过了两三年,有一天,张六叔空手来我家,对母亲说:“老嫂子,这田是越种越难种了。你是不是再减点田租?”母亲笑一笑说:“老六,我不跟你说田租了 我的田你照种,送多少米来随你的心意,十斤八斤也行,,吃一点乡下的米,我心里舒坦”

此后,张六叔真的每年只送几斤米来。我说:“这个老六叔,也太吝啬了。”母亲说:“不要多讲,随他,种田苦,你看他头发都快白完了。老得多快。”

谁知,老六叔还不知足,这年冬天,他进城来对母亲说:“老嫂子,种田实在难啊!要贴百把块钱给我,我才敢种你的田。”一向宽容的母亲也捺不住性子了,她没好气地说:“老六,你不要得寸进尺。天下哪有倒贴钱租田的道理?这田你不种就算了,我另租给人种,”张六叔说:“那你就租给别人种吧。”

我陪母亲回乡下的老家,处理那一亩三分田,我许多年没有回老家了,,看见村里新建了一些小洋楼,原来最穷的刘二叔也住上了洋楼。母亲说:“刘二叔心眼儿好,我们就把田租给他种吧。”

我和母亲走进刘二叔的家里,说想把田租给他种。可我们还没讲完,刘二叔就摇头拒绝了。母亲说:“老二,你听我说完。我是送田给你种,并不收田租,一年只要两斤米,吃一口家乡饭就行。”刘二叔说:“老嫂子,要米你就拿,你的田我却不敢种,一年苦到头,连小孩子的学费都交不起,;我两年前就改跑生意不种田了。你看河对面,野草长得最高的那一块就是我的田。”我向门外望去,小河两边茫茫的田野上,确实东一块西一块地长着高高的野草。

我和母亲再也不敢提租田的事母亲老了,已经没有能力回乡种田,我们也不得不像刘二叔一样,让那一亩三分田生长野草,另外再拿钱交公粮、水费和这种费那种费。

第二年夏天,母亲一个人悄悄地又回老家去。我不放心,追到老家。那时正是收割稻谷的时节,田野上打谷机响个不停。母亲顶着烈日,在她的一亩三分田上割野草。我站在田边问:“妈,你干什么?”母亲说:“这么肥的田,丢荒可惜啊!”母亲连头都不抬一下,双手颤巍巍地割着野草,我理解母亲对土地的深情,我不忍心劝阻母亲。但又不愿让她受苦,于是只好走下田去,递给母亲一瓶矿泉水,接过她手里的镰刀。

从此,我每年都请人耕种母亲的一亩三分田,虽然田里的收获远不够我支付工钱,但我依然坚持下去,只为让母亲能吃上自己田里的米。

1 这篇小说围绕母亲的“一亩三分田”展开了怎样的情节,请分条概述。(4分)

2 这篇小说刻画的母亲和张六叔的形象都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请结合文中材料,简要分析他们的形象特点。(6分)

3 从全文看,结尾一段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评析。(4分)

答案

1 租给张六叔种;想请刘二叔种;不忍丢荒,自己种;雇别人种。

2 (1)母亲为人宽容大方,心地善良,对张六叔很体谅,不计较田租的多少;(2)母亲对自己的土地怀有深厚的感情,吃一口自己田里的米是她的最大愿望;(3)张六叔忠厚老实,力所能及地履行诺言。

3 (1)呼应题目,照应上文,使“吃一口自己田里的米”这条主线得以贯穿全篇;(2)表现“我”的思想感情,“我”孝顺母亲,对母亲非常理解,尽管请人种田入不敷出,也坚持满足母亲的愿望;(3)强化现实意义,表明种田难的问题仍然存在,从而引起读者对现实问题的深思和感慨:(4)深化主题,表达对老一辈农民与土地血脉相连的感情的深切理解和同情。

上一篇:说“龟” 第2期 下一篇:在美国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