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3S”模式分析

时间:2022-08-24 07:16:41

师范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3S”模式分析

摘要: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需具有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然而,在现行师范生培养过程中,重理论教学、轻实践能力培养的“纸上谈教”现象很普遍,导致师范生专业实践能力训练不足,缺乏必备的教育教学技能,严重影响入职后的教育教学质量。“基础实践技能自主修炼——专项实践技能模拟训练——综合实践技能现场实训”的“3S'’模式,有助于提高师范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关键词:师范生;实践能力;3S模式;教学技能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3)03-0042-04

针对师范生实践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在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遵循实践能力培养的规律,创立和实施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基础实践技能自主修炼——专项实践技能模拟训练——综合实践技能现场实训”的“3S”模式(“3S”即“SelfCultivation-Simulation training-Scene practice”的首字母简称),经过探索和实践,对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强化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3S”模式的研究背景

师范生专业实践能力是师范生毕业后从事教育工作的职业能力,是教师职后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然而,在现行师范生培养过程中,重理论教学、轻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比较普遍。由于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和实践能力训练不足,导致其入职后职业意识较为淡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低下,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制约教师职后专业发展。实践证明,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只能在实践中培养,实践能力的养成需要经过较长时段的持续训练和亲身实践。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培养模式,必须具有全程性、渐进性、连续性、参与性等方面的特性。

二、“3S”模式的实施依据

1.“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实践教学方法。他强调: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3S”模式的“教与学”都以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所需技能的“做”的能力培养为中心,使师范生的培养从理论教学“满堂灌”、实践教学“放羊式”转向“教学做合一”,即通过“学中做——做中学——教学做合一”,将师范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贯穿到教学全过程。

在基础实践技能自主修炼阶段,学生在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学习的同时,自主修炼教师基础实践技能,即让学生在“学中做”,教师只做咨询指导,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体验中提升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基础实践能力。

在专项实践技能模拟训练阶段,学生在学校“教师素质训练中心”的各个专项实验室中进行模拟实训,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仿真模拟训练,即让学生在“做中学”,将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融汇在实践训练之中,实现理论知识的运用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在综合实践技能现场实训阶段,学生把在仿真模拟训练中获得的专项实践能力运用到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之中,实现“教学做合一”。师范生在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现场实训中,将仿真模拟训练中获得的专项实践技能综合运用在现实的课堂教学实践之中,进一步巩固教学实践技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实践技能熟练运用的程度,积累丰富的课堂教学实践经验。

2.“系统论”的教育理念

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因此,无论是实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的改进,还是培养阶段的划分,都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因此,有效的实践教学必须按照教师培养的规律、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关系以及大学生学习的特点,在不同的学期分别提出自主修炼、模拟训练、现场实训的训练目标、训练内容和训练要求,采用不同的训练方式,循序渐进地开展连续性的全程实践能力训练,使师范生的实践能力训练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3.党和国家教育政策的要求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提出这一新的教育方针强调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2005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高等学校要强化实践育人的意识,区别不同学科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要求“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增强实习实践环节,强化师德修养和教学能力训练,提高教师培养质量。”这些党和国家重视实践教学的政策指引为创立和不断完善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的“3S”模式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4.教师行业特征的要求

师范生一毕业就会走上讲台,独当一面。他们的教师职业素质尤其是专业实践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中小学学生的发展。中小学学生所上的每一节课都是他们发展链条上的一环。如果让一个没有经过严格教育教学技能训练的“生手”走上中小学讲台,让他们在讲台上“自然成熟”,必然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发展。因此,作为培养中小学师资的普通师范院校,一定要考虑中小学“一个萝卜一个坑”的教师任用现状(在村小学、教学点甚至是一人一班的“包班制”),师范毕业生再也没有可能在中小学岗位上等待“以老带新”了。因此,师范生必须在毕业之前就能熟练掌握教育教学技能。

5.师范生求职的必然要求

教师现在已经成为了热门职业,各地招聘教师都必须参加笔试和面试。教师招聘都是依据中小学的学科(如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岗位需要确定招聘数量,笔试内容包括学科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政策法规等方面,面试主要考查教育教学技能。因此,根据教师聘用的考试内容和方式,师范生的培养既要注重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更要重视教师专业技能训练和教育实习教学。

三、“3S”模式的基本架构

师范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包括“基础实践技能、专项实践技能、综合实践技能”三个连续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按照“院系培养打基础、集中实训练技能、伴岗实习积经验”的思路。学院创建了“自主修炼+模拟训练+现场实训”的“3S”培养模式,循序渐进地对师范生开展全程实践教育。

1.基础实践技能自主修炼

学校各院系按学科专业分别组织学生成立教师素质自主修炼营,下设若干技能项目修炼小组,每组聘请一名专业指导教师。学生对照《师范生教师素质修炼指南》,结合自己的素质弱点和学习需求,自主选择修炼项目,自主制定修炼计划,自主组织修炼互助小组。自主修炼的项目主要有:三笔字、普通话、简笔画、计算机操作、乐理入门、器乐训练、舞蹈基础、健身体育、演讲与口才、教育名著选读等。各小组每周固定一个下午为自主修炼课时间,纳入教学计划,指导小组进行训练,通过组内互评、班内比赛等活动促进基础实践技能自主达标修炼,指导教师只充当顾问角色,为学生提供咨询指导服务。院系分项目集中考核评价,对各项目修炼小组组织达标测试,考核结果分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等,考核合格的计入学分,考核不合格的要继续自主修炼直至考核合格,考核结果与学生的奖学金、评优、评先等挂钩。

2.专项实践技能模拟训练

模拟训练阶段着重训练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操作技能,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所学教师教育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学生的基础实践技能可以通过自主修炼得以提升,但专项实践技能必须在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下,进行正规的仿真模拟训练。专项实践技能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要像培养医生“临床经验”一样培养“临堂经验”。师范生的“临堂经验”需要专项实践教学技能的支撑,由于高校办学条件所限和中小学学生学习权益的保护,师范生的专项实践教学技能不可能全部通过实习环节到中小学课堂上获得,需要学生在下校实习之前就能亲身参与实践教学模拟训练,在反复的训练中熟练掌握实践教学技能,提升专业能力。专项技能实验室模拟训练以集中训练的形式进行。学生集中安排在“教师素质训练中心”的各个实验室进行为期3个月的实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学技能、组织技能、专业发展技能和文体艺技能等专项技能模拟训练。重点训练学生的教学设计、说课、讲课、教师语言艺术(教师口语、教师体态语)、多媒体课件设计艺术、班级管理技能、班会组织技能、家长会组织技能、心理辅导等技能等。

3.综合实践技能现场实训

通过真实课堂情境来提升学生解决具体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是师范生实践技能训练的重要环节。为了为师范生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本着“互惠互利、双赢双益”的原则,学校与中小学建立合作共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学校派学生到校伴岗实习,实习学校的教师可以在周末、寒暑假到师范院校接受岗位技能培训。综合实践技能训练实行平时学生自主到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进行教育观察和集中伴岗实习相结合。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训练主要通过教育实习实现,学生到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伴岗实习3个月,每一名实习生都有一名骨干教师伴岗指导,以保证实习生课堂教学的质量。通过实习生之间、指导教师之间、指导教师与实习生之间、师范院校与实习基地学校之间、实习基地学校之间的交流,实现优势互补,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这一阶段,重点训练学生的教学策略、教学机智、课堂调控能力、人际交往技能、班级管理技能、家校合作技能、批判反思能力、教育研究能力等。学生将在这一阶段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在综合实践技能现场实训阶段。注重以“临堂经验”积累为主的实践,学生置身于中小学现场开展实训。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见习和课堂教学训练,使师范生在中小学实习期间通过对教学技能的运用,积累课堂教学经验,实现师范生向合格教师的转化,有效地缩短师范生毕业从教后的成熟期。

四、“3S”模式的保障措施

实施“3S”模式是对传统的师范生培养模式的重大挑战,必须从实践教学制度、实践教学条件、实践课程设置、实践教师队伍、实践教学评价等方面予以保障,才能顺利达成实践教学目标。

1.加强三个实训教学平台建设

为了加强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训练,应加强三个实训教学平台建设:一是组建教师素质自主修炼营,各院系按专业组织学生参加“教师素质自主修炼营”,并指派教师指导;二是建设“教师素质训练中心”实训平台,组建实训教学师资队伍;三是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学校与中小学联合组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通过学生自主修炼平台、实验室模拟训练平台、校外综合实践平台建设的有效结合和相互促进,为学生实践能力训练提供坚实的基础。

2.开设系列实践课程

按照师范生实践技能要求,学校将实践技能训练课程制度化、系列化、规范化,设计了专题化、专业化、情景化的实践课程模块,将学生实践活动课程模块化。

3.建立“三导师制”

学校致力于加强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保障实践教学的“三导师制”。一是聘请各院系中有中小学教学经历的教师担任“教师素质自主修炼营”的实践导师:二是利用“一室三中心”的人力资源优势,聘请教研室中小学教研员担任“专项实践技能模拟训练”的实践导师;三是聘请中小学一线教师为实习学生的实践导师。

4.健全实践教学评价机制

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是实现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探索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法,实行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校内教师评价、校外实践导师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在评价形式上,实行书面评价与学生技能评价相结合。书面评价不仅包括卷面评价(考试评价)。还包括调研报告、参与活动的记录及修炼心得等档案评价。这种实践教学质量检测体系注重诊断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淡化了评价的甄别分等功能,师生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和反思,确定下一步努力的方向。为了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实行师生互评,学生网上评教(教师)与教学过程督导相结合,以调动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在评价内容上,不仅关注师范生外显的技能技巧,更关注师范生的职业态度、职业体验和实践反思能力。

上一篇:现代数控机床的评价综述 下一篇:基于价值的公司管理——企业价值的驱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