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翻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及翻译策略

时间:2022-08-24 06:46:31

汉英翻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及翻译策略

作者简介:秦玉君 (1989年9月),女,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摘要:语言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而词汇是语言系统中最能代表文化特征的基本要素。翻译作为交际的一种手段,必然与词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从词汇空缺的理论内涵入手,分析了汉英翻译过程中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原因,并针对英汉语言在生活习惯,文化内涵,,价值取向等方面的不同对词汇空缺现象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了在英汉翻译中解决词汇空缺的方法:包括音译,直译,意译,加注等。

关键词:词汇空缺;原因;应对策略

一、 引言

翻译的目的是在译入语中把译出语中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准确而完整地表达出来。然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民族在地域、环境、习俗、文化、宗教、社会制度、经济条件诸方面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反映到语言上,便会出现这样的情形:一种语言中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没有对等或契合的词,即词汇空缺(Lexical gap)。

二、词汇空缺定义

词汇空缺现象也被称之为“词汇空白”、“词汇空位”或者“文化负载词”。词汇空缺自引入我国外语学术界以来,以往诸多学者皆从不同的角度对词汇空缺现象加以阐释、定义。对于词汇空缺的定义,目前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谭载喜(1980)在英语学界最早提出了词汇空缺这一概念,即:文化个性反映到词汇里,便会出现词汇空缺以及词汇冲突的现象。

周玉忠(1991)认为:一般来说,各个语言之间都存在着相关的对等成分,但同时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一种语言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并没有对应或契合的词,这就是词汇空缺现象。

王秉钦(1993)认为“空白”指原语中存在某种为异族文化接受者所不明白、莫名其妙的、易于误解的东西,造成异族文化的空白。

陈喜荣(1996)则认为词汇空缺即负有特殊文化色彩的词和表达方式所造成的异族文化的空白。

郭爱先(1998)将词汇空缺现象重新定义为:“词汇空缺指由于各民族之间文化的差异,一种语言中表示特有事物或概念的词语或语义在另一种语言中找不到对等成分,从而形成异族文化的空缺。”

以上各专家对词汇空缺这一现象的解释、定义都注意到了文化差异对词汇空缺现象的影响,其在本质上是基本相同的,只不过解释、定义的角度略有不同。其中陈喜荣先生的定义最为宽泛,而郭爱先先生对词汇空缺的定义则更全面、也最为科学:不仅包括了完全空缺的词汇也包括了语义有所不同的词汇。

三、 词汇空缺产生的原因

(一)不同的风俗习惯 由于风俗习惯的不同,各语言之间常出现相对的词汇空缺现象。十二生肖即十二属相,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民俗现象。它是一种以动物名称纪年的特殊方式。所谓十二属相就是用十二地支和十二种动物相对应搭配而成,每一种动物代表一年。在英语中没有十二生肖,只有十二星座。

(二)不同的 儒教、道教、佛教是中国的三大宗教,这三大宗教对中国民众的影响是深远的。我们有道教的“玉帝”,有佛教的“阎王”,“观音”,有神话中的“龙王”等,这些概念在英民族文化中并不存在。英语语言国家的人多信奉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上帝”这个概念是欧美文化的个性。

(三)不同的价值取向 从价值取向来看,汉语文化是群体取向的,讲求集体主义,而英语文化是个体取向的,讲求个人主义。汉语中常用“鄙人、寒舍”等词,但单译为 I,your house等根本反映不出其内涵意义,因为英语中找不到与之对应的谦词。

(四)不同的文化内涵 人类的语言反映着人类普遍的共性,同时也必然具有个性,即民族性。比如在中国文化中,“龙”象征着吉祥、权威、高贵和繁荣,古代皇帝的儿子被称为“龙子”。然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却认为 dragon是邪恶的代表,是一种狰狞的怪兽,是恶魔的化身。

四、 汉英翻译中处理词汇空缺的策略

(一) 直译法 直译法就是指在不引起读者误解和不违背译文表达习惯、语音规范的前提下,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是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民族色彩和语言风格。如纸老虎( paper tiger),枪杆子里面出政权(political power grows out of the barrel of a gun),丢脸( lose face)等。

(二)音译法 音译法是国际文化交流中常见的一种方法。翻译人名、地名以及一些表示概念的词,在本族语里找不到对应词来表示时,均可采用音义法进行翻译。如汉语中的“叩头(kowtou),乌龙茶(oolung)”;英语中的“sonar(声纳),radar(雷达),”等。

(三) 意译法 意译法是指不保留源语的形式和修辞,而只传递源语意思的翻译法。如:“狗改不了吃屎”可以翻译为“A fox may turn gray,but never kind.”由于中西文化差异,西方人对狗有好感,认为它们是忠实可靠的朋友,而在汉民族人的心目中对狗含有厌恶鄙视的感彩,因此,在翻译“狗改不了吃屎 ”时不宜保留“狗”的形象,而将其替换为“狐狸”的形象。

(四)加注法 加注即在直译或意译的基础上,根据内容加以补充,使之从形式上或内容上更符合心理接受和文化期待。如“鸳鸯火锅”仅仅译成“Yuanyang hotpot”,恐怕难以讲清其含义,也难以让西方人了解其原料和味道。所以,宜采用添加注释的方法进行处理:Yuanyang hotpot (with a work,partitioned into two parts,one of which is filled with hot-spicy soup and the other of which is filled with non-hot-spicy broth)。

五、结语

必须指出的是,词汇、词义上的空缺完全是一种自然现象,我们应当客观地对待。翻译工作者不但要学习语言,而且要学习语言文化,然后以译文的可读性和读者的接受能力为出发点,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正确处理翻译中出现的这一问题。(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浦东;200135)

参考文献:

[1] Baker,M.(1992) In Other Words: 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M].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 Nida,E.A.1998.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M].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Press

[3] 郭爱先.词汇空缺及其可译性[J].外语学报,1998,21(5):42-45.

[4] 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5] 刘宏.跨文化交际中的空缺现象与文化观念[J].外语与外语研究,2005(7)

[6] 谭载喜.翻译中的语义对比试析[C].见:杨自俭,李瑞华主编.英汉对比研究论文集.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131-137.

[7] 周玉忠.英汉对译的不可译现象[C].见:胡文仲主编.文化与交际.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427-428.

上一篇:浅谈图式理论对商务英语翻译的潜在影响 下一篇:英汉替代的语篇衔接手段对比与翻译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