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的有无之辩

时间:2022-10-12 01:12:12

摘要:老子是道家的鼻祖,其著作《道德经》一书,集中体现了他一生的思想精华。在短短的五千余言中,道是老子思想的基础和核心,老子在使用道时,其所指有所不同,意义也有所区分。老子的“道”包涵“有”与“无”两方面的含义。本文从《道德经》中的“道”出发,阐释了“有”与“无”的内涵和它们的辩证关系,以及它们与“道”的关系。

关键词:道;有;无

一、老子关于“道”的本质特征

1.1无法命名的“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是老子在《道德经》的首章所阐述的,他开章便表明,不能给“道”下定义,因为这样的定义并不能精确地描述“道”。“道”如果可以被定义,那就不是那个永恒不变的“道”了。“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说明老子勉强把“道”称为大,因为“道”是不能被命名的,为了形象地说明这个“道”,就用了一个“大”字。这个“大”是无限的、生生不息的,正是因为无限大,也就使人感觉不到它,这也正是老子关于“道”的进一步说明。

1.2作为万物本原的“道”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从这些语句可以看出,老子认为“道”是万物之宗,即万物的本原,万物之母,天地万物都是由“道”产生的。我们不知道“道”的根源是什么,好像在天地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1.3作为物的“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以及“道之为物,惟恍惟惚。”从这些论述来看,老子明确指出“道”是物,是一种恍恍惚惚、形象模糊的“混成”之物,即混沌之物。那么,“道”作为一种混成之物、混沌之物,自然也就是一种无形之物了。

老子虽然没有说明“道”是如何产生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道”作为一种物首先是无法被下定义的,无法命名的。但它是一种最本原的东西,是一种没有具体规定性的非常抽象的存在,并且派生出万事万物。从这种意义上来说,“道”构成了老子整个哲学体系的基础和核心。

二、“有”“无”思想与“道”的关系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此两者指“有”和“无”,“无”是天地之始,是万物的本原;“有”是万物之母,是辨别万物的根源。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而有不同的名称,它们都来源于“道”。说明了“道”具有“有”和“无”的双重属性,从作为“天地之始”的角度看,“道”是“无”,即体现了“道”的无规定性、无限性的一面;从作为“万物之母”的角度看,“道”是“有”,即体现了“道”的有规定性和有限性。“无”和“有”都是就宇宙本体来说的。这是老子在《道德经》首章所指出的。

“道”是天地之始,“无名”、“无极”、“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是混沌虚空的存在,因而“道”具有了“无”的特点。同时,“道”是万物之母,“道”是生“有”了万事万物的初始,因而万物也就具有了“道”的特性,“道”也就有了“有”的属性。这样,就“道”的内部构成来说,它就具有了最主要的含义――有无相生,即事物的“有”和“无”相互依赖、相互比较而存在,若失去其中一方,这个事物就失去了它的作用。因此,“道”就具有“有”和“无”的双重属性,这样,老子就将“道”转化为“有”与“无”的辩证关系,“有”与“无”的对立统一关系。

三、老子思想中“无”与“有”的辩证统一

老子的辩证思想就以“有”、“无”为其思维起点,只有全面认识“有”、“无”的内涵,才能把握老子思想的精髓。

3.1老子关于“无”的思想

《道德经》第四十章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即万事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而看得见的“有”却产生于本原状态的“无”。老子看来,在“有”和“无”之间,“无”是本原、是真理、是绝对;“有”是派生、是相对的存在。但“无”是借助于“有”来体现的。老子在其十一章说过“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只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说明车辆、陶器和房屋都是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实在物,即事物“有”的一面;毂中间的空洞,陶器的中空部和室内的空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即事物“无”的一面。如果没有“无”的存在,“有”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任何事物都不能只有“有”而没有“无”。一个事物如果只有“有”而没有“无”,这个事物就失去了它的作用,也就失去了它的本质。在老子看来,事物之所以能体现出价值,主要在于其具备的“无”的属性,因为“无”是该事物的本质;“有”只是该事物所处的状态,必须借助于“无”来体现。

通常,人们把“无”理解为完全的空,理解为没有丝毫的东西存在,而老子从未将“无”解释为纯粹的、绝对的空无、一无所有。《道德经》中的这个作为万物本源的“无”,不是绝对的空无,而是真真实实的包含“有”的“无”。“无”既通过“有”肯定其自身的存在和意义,又通过“有”否定自身。正是“无”内在的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的统一,才赋予了“无”的本源地位。即“无”不是绝对的“无”,而是包含着“有”的“无”。

3.2 老子关于“有”的思想

老子的“有”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有”既是“无”,也包含“有”,是“无中生有”。还以第十一章为例,车轮是毂(有)与毂中的空洞(无)的统一体;器皿是器壁(有)与中间的空洞(无)的统一体;房屋是四周的墙和屋顶(有)与中间的空洞(无)的统一体。现实生活中,如果一个瓶子只有“有”,也就是说是个实心的瓶子,那就失去其作为一个瓶子的价值。如果一个人买一套房子,只有“有”,也就是说是个实体,没有空间,那也就失去买房的意义。人们关心的不是房子的墙壁,而是关心房子的“无”,关心的是使用空间。正是因为“有”和“无”的有机统一,才有了丰富的世界。正是“有”和“无”的相互融合,才构筑了丰富多彩的万事万物。“有”不是“纯有”,而是内在地包含着“无”的“有”。

3.3“无”与“有”的辩证统一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合,前后相随。”即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因此就有了丑;都知道怎样是善,因此就有了恶。“有”和“无”相互对立而生,难和易相互对立而成,长和短相互对立而体现,高和下相互对立而倾依,声和音相互对立而产生协和,前和后相互对立而产生顺序。在这里,老子提出了“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八对矛盾范畴,说明他们矛盾双方是互为依存、相互比较而存在的。“有”和“无”互为根据,“无”是“有”的前提,“有”是“无”的丰富和发展。万事万物正是在“有”和“无”的统一、相生、相化过程中产生。正是“有”和“无”内在的辩证统一,天地万物才得以流动、运化,才能生生不息。(武汉纺织大学;湖北;武汉;430073)

参考文献:

[1] 林语堂.老子的智慧[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3] 王栋梁.浅析老子哲学思想中“道”的意义[J].学术交流,2010(4).

上一篇:女性全面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下一篇:二战后日本工业设计的发展历程对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