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术教学与语文教学的互补性

时间:2022-08-24 05:52:31

浅谈美术教学与语文教学的互补性

摘要:生态互补就是我们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合或辐射其他学科的内容,使你的教学变得更具有动态性,也更有趣味性,这也是学科之间的一种相互促进能动的关系。

关键词:美术教学; 语文教学; 互补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8-006-001

农村学校师资力量匮乏,使我不得不既要从事初中的美术教学,又要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多年的跨学科教学实践,逐渐使我认识到在教授具有相同主题的内容时,我们的教学内容能达到最佳的生态互补。

古往今来,人们似乎有意识到或无意识的认识到一个问题:美术教学与语文教学其实是需要融合的,美术教学需要语文教学的语言艺术教育,而语文教学更需要美术教学的形象化做补充。美术和文学作品一样,都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及作者思想感情的,只不过是表现形式各异罢了。东汉王延寿在著名的《鲁灵光殿试》中说:“图画天地,品类群生,写载其状,托之丹青,千变万化,事各谬形。随色象类,曲德其情。”这说明美术创作不仅是描绘可视的事物形象,也同文学作品一样,还要描绘出事物的“形”和“神”“情”。西欧有些名画,多是取材于文学作品或历史故事。中国有些山水画珍品也汲取古诗词的意境,神韵评鉴作品善用“诗情画意”一词,说明好的诗文要含有画意,而好的绘画又何尝不饱蕴诗情呢!

人们常喜用一个成语叫“图文并茂”,“图”即图画,“文”即文字,“并茂”即指不仅画画得好,文字语言生动形象。从古时的雕版印刷的《金刚经》上,我们即能看到精美的图画和工整的文字相得益彰。如今形式多样的图书,受宠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的图与文的完美结合,我们在欣赏着故事内容的同时,也感受着画面的形象性,有写实的,也有夸张的,有时还不失一些幽默风格。当然,这些融合在我们的现代教材上随处可见,如九年级教材上的丰子恺《给我的孩子们》一文,插图《瞻瞻的脚踏车》和《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孩子们的童真、童趣跃然纸上。

美术教学和语文教学的又一个契合点就是审美教育。从具体过程来看,美育是一种以情动人的美的教育。它的基本内涵表现在,利用审美形象的情感力量去感染个体以达到教育目的。首先美育是始终不脱离美的形象的教育。美总是呈现为某种形象,我们之所以能够从美的事物里面接受到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洗礼,也是因为美的形象在给我们“讲课”。“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王维《酬张少府》),流连在诗人描绘的山月琴风图中,自然会领略到那种悠闲、自由的人生境界。其次,美育又是通过病态的形象的情感感染作用完成的。美的形象尤其是艺术美的形象总是饱含着情感。我们讲美是一种“活的形象”,这个“活”字所描绘的也是人与审美对象之间在情感层面上的沟通:“只有当他的形式活在我们的感觉里,他的生命在我们的知性中取得形式时,他才是活的形象。”秋瑾作《宝刀歌》:“宝刀侠骨谁与俦,平生了了旧恩仇。”晚清静观子《六月霜》写秋瑾以刀当剑,醉唱“中夜发长啸,烈烈如枭鸣”。尺铁寸金,在诗人心中的刀不再是普通的刀,而成了活的形象。我们感受这把刀的锋利尖韧,不是为了知道它的武器特性或者铸造工艺,而是因为它身上凝结着壮烈和慷慨。美育的过程就是在这样的情感与形象感染中实现的。

其实,我要谈的美术教学与语文教学的互补性并非新鲜的话题,我们研究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整理出一些互补的建议和方法,比如: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应提升语言表达的美感,使同学们在获得美术知识的同时,身心也受到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贯穿形象教学,恰当的勾画,会使语文教学多了一份生动感,少了一份单调。

如果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能够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学科之间的互补性,无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受教育者,他们的面前应该多了一扇敞亮的门。

上一篇:农村学校初中生物教学之我见 下一篇:浅谈初中英语听说教学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