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与教育策略

时间:2022-08-24 05:01:31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与教育策略

农村留守儿童的大量出现,给农村学校的教育带来了诸多新的问题。从今春开学对我校留守儿童的统计来看,留守儿童约占在校生的60%,其中,双亲外出打工的约占40%。同时,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多是父母委托给了在家的一方或孩子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其他亲属。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对其影响,不仅直接关系到其生活品质的好坏,还将对其行为、教育、心理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作为法定监护人的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的作用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现就我县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作以分析,并就此现状提出应对策略。

一、现状分析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问题。在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大多是孩子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属,较好的现象就是孩子的母亲。他们对孩子的管教存在很大的偏差,大多以娇惯袒护为主要手段,到后来就出现了根本无法管教的地步。学校发现孩子在学习生活上出现了问题,当需要监护人配合教育的时候,很多监护人不知所措,无从下手,甚至置之不理。相反,也有很多监护人对孩子进行陪读,但他们大多看重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其他的一概忽视了。这就是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的减退所在。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管教问题。一是留守儿童父母的“缺席”影响着其人格的正常成长。小学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关爱、指导和家庭的早期教育的支持,使孩子在人格成长上形成某种定势。而留守孩子就缺少了这个重要的教育影响环节;二是留守孩子的寄养多于寄宿,管护形成“空档”。许多打工的家长认为学校的寄宿条件较差,把孩子寄养在亲戚家里。亲戚一般不会像对待自己子女那样管束、教导这些留守孩子。这样一来,这部分孩子在学校和亲戚之间形成一种管理上的失控区。如我校八年级(2)班的惠小刚同学,父母都不在家,只靠他的姥爷监护,而姥爷又不常在家,所以孩子就经常处于失控状态,在家养成了诸多坏习惯,到处乱跑,跟人打架,上网,吸烟喝酒等,不仅学习受到严重影响,身体、心理的发展也不够健康,给学校管理带来很大不便,也给社会造成安全隐患;三是留守孩子存在较大的人身安全隐患。由于农村留守孩子在管教上存在失控,他们的活动空间相应就大了,也相对自由了,所以其行为举止就不受约束,有的是独来独往,有的是结帮结派,经常做出一些使人根本意想不到的事情来,因而,其人身安全就缺乏保障。

二、教育策略

(一)营造社会氛围,协同社会各界共同管教。一是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营造留守孩子的管教氛围。通过在校外办宣传栏,刊登未成年人有关法律、管护知识或以案说法的案例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家庭对“留守儿童”成长问题的共同关注。或是通过发放有关家教知识的宣传材料,让监护人通过阅读,了解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成长环境等因素,增加管护知识。二是强化政府统筹,构建社会监护体系。首先应加强农村基层未成年人教育工作。由村支部负责,统筹乡村学校的老师、村妇代会主任、退休老同志、共青团员等各方面力量,给予留守儿童一对一的特别关怀,开展有益的集体活动,逐步建立起社会监护体系。其次是做好与公安、司法、法院、工商、文化等有关部门要协助管理工作。对周边环境和娱乐场所进行治理,铲除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源头,严防犯罪关口前移,定期开展法制教育宣传,采用以案说法、现身说法等生动有效形式,进行警慑教育。呵护“留守儿童”,关注未成年人成长,还孩子一个健康成长的好环境。

(二)完善学校管理模式,构建多渠道监护网络。一是学校设立“心语室”。学校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教师,及时帮助留守学生解决心理上的困惑和成长中的烦恼,定期开展健康心理辅导和讲座,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内心孤独、自卑、失落等心理现象进行指导,促进留守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二是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知识,加强教育效果。三是组织留守儿童坚持写日记,倾诉内心愿望和想法,定期检查抽查,对共性心理问题强化指导。四是开设校园广播站“留守学生之声”专栏,帮助解决此类学生无处倾诉的问题,解开心灵的“疙瘩”。五是在画廊里开设“留守学生风采”专栏,并定期或不定期展示“留守学生”学习生活风貌,在整个校园、社会营造广泛关注“留守学生”成长的氛围,使他们感受到老师、同学、社会的关爱。六是加强对“留守儿童”双休日的跟踪管理。组织班主任和有关教师,深入到这些同学的家庭,走访左邻右舍,请他们来共同关心学生的成长,尤其注意学生双休日的活动,经常性地保持联系和互通信息。村领导和监护人也要关注他们动态,及时与学校互通信息,深入未成年人中,发现苗头,及时帮教纠正。七是建立师生帮扶制度,学期初给每位教职工确立帮扶对象,定期开展关爱帮扶,具体内容为每周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每月指导“留守儿童”给父母写信或通话一次,增强他们与父母的情感交流;每月与“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沟通一次,了解他们的生活和身心健康状况;每月与“留守儿童”所在班级班主任联系一次,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每年陪“留守儿童”过一次节日,让他们感受浓浓的温情与关爱,逐步成为“留守儿童”生活的知情人、情感的贴心人、学习的引路人和成长的呵护人,引导关爱“留守儿童”健康全面成长。八是学校要开展“留守儿童”普查,建立健全留守学生档案,增强关爱工作的针对性。各个班级的班主任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对班级的“留守儿童”情况展开细致的调查,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安全、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登记,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和成长需求,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及时记录和登记留守学生的在校表现和思想状况,并根据档案记录情况实施有针对性的帮扶和教育。九实行教师与家长的定期交流制度。学校详细登记本校各班留守学生家长的联系方式,在原来的家访制度基础上,依据现有情况,实行定期不定期的家访,与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沟通,增进了解,寻求互助,并对农村的老年监护人(如学生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给予一定的家教指导,帮助他们正确地管教留守儿童。学校调整了家长会召开时间,放在每年春季开学的第一天,尽量让留守儿童的父母参加。同时教师还充分利用节假日、开学这些时间段,争取与留守儿童的父母进行直接对话,互通信息,或利用电话访问的形式及时通报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达到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增强“留守”学生教育合力。十是设置“亲情电话”,建立互通制度。做到班主任老师每月与外出家长至少电话联系一次,反馈子女的学习生活情况,同时也要求外出家长在百忙中,每月至少给孩子打一次电话或写一封信,鼓励子女战胜困难的信心,努力把学习搞好。家长跟学校经常保持联系,共同承担起教育责任。在交流沟通的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这方面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

(三)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关爱活动。除了在“两免一补”方面进行减免,学校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关爱活动。一是开展班团对活动,培养留守儿童的主人翁意识,让他们担任重要角色,使留守学生深有感触,早日树立正确的世界价值观;二是组织观看成长题材的进步影片,培养留守儿童自立自强意识;三是学校大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通过广泛开展运动会、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留守学生主动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来,引导学生互助互爱,让留守学生充分感受到来自集体的温暖,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他们的“温馨之家”

上一篇:学生在《大气环境》中的几处误区 下一篇:浅谈中学生网瘾的形成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