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历史《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教学设计

时间:2022-08-24 03:20:00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教学设计

(咸阳市旬邑县底庙中学)

【背景分析】

(一)学情分析

经过七、八年级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但还缺少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技巧,不能对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活学活用。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2课,主要讲述了人类最早的文明: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三国的文明,因此本课是第一单元的核心部分。

(三)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课标的内容:知道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和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了解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并为下节课的《西方文明之源》奠基。所以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大河流域是古代人类早期文明的摇篮(发源地)。

(2)通过小组合作、课堂讨论,探索汉谟拉比法典石柱、种姓制度等活动,培养学生集体协作意识、科学探索精神以及积极思考、勇于发言的学习态度。

2.能力目标:

通过表格的形式,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和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掌握比较学习的方法。

3.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三大文明古国的相关历史知识,知道它们都产生于大河流域,知道它们的文明代表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种姓制度。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探究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三大古文明王国文明产生的时间及文明代表。

2.难点:三大古文明王国产生于大河流域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父系氏族社会的后期出现了私有制、奴隶制,进而出现了什么,是原始社会最终解体吗?

对,是国家,而且是奴隶制国家,人类文明由此开启。那大家知道四大文明古国吗?

生: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导入新知,并通过四大古文明王国的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

师:检测预习(相关表格,见板书)

1.古埃及文明产生的大洲、时间、文明代表、发源地分别是?(师生共同完成)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问题的提出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2.那古巴比伦,古印度它们的文明如何呢?(学生自己完成,可让部分学生上讲台在黑板上写出,然后其他学生订正)

教师适当讲述狮身人面像的故事,并结合课本补充一些金字塔和法老的神秘知识,活跃课堂气氛。

(三)合作探究

1.结合《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说说它的实质。

设计意图:通过此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之后的种姓制度也可采用这一方法,引导学生说出它的实质)

(点拨:教师可介绍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并讲述“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故事,然后让学生根据课本小字部分,进行小组合作,探讨得出答案)

生:从法典规定的内容来看,奴隶的身份卑微,生命、安全、社会地位都得不到保障,而奴隶主高高在上,可以肆意妄为,所以这部法典完全是维护奴隶主统治秩序的工具。

2.课后活动与探究。

下面是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非文明地图,请你结合地图议一议:

(1)从左至右填出四大古文明王国的名称,及它们产生的时间。

(2)它们是在什么样的地理环境中发生和发展的?这些文明都处在哪两个纬度之间?古代文明为什么多发生在大河流域?

(点拨:(1)结合地图册和已学知识;(2)学生将四大文明的发源地进行比较,找出共性)

设计意图:此题一方面可复习古中国文明,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教给学生比较学习的方法,当然最主要的是要学生明白为什么大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从而突破难点。

(四)成果展示

注:学生展示探究部分,先由组内后进生、待优生展示,学优生补充纠错。

(五)巩固提升

1.有一组考古队从中国出发,自东向西探访四大古文明,请问他们到达的亚洲最后一站是哪里?( )

A.黄河流域 B.尼罗河流域

C.两河流域 D.印度河流域

2.为什么古希腊希罗多德说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

设计意图:通过第一道题,加深学生对四大古文明相关知识的掌握,第二道题是让学生再次明确大河与文明的关系,巩固本课所学。

【小结】

这节课我们领略了大河流域四大古文明的风采,知道了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汉谟拉比法典》、种姓制度等,下节课我们将穿越到古希腊学习另外一种文明,它是什么呢?让我们期待吧!

【备注】

教学过程部分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果展示根据需要交叉进行。

上一篇:浅析初中物理生活化课堂的形成 下一篇:浅谈初中化学教学如何实现后进生的有效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