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大底便携数码相机

时间:2022-08-24 02:37:00

话说大底便携数码相机

何为

大底便携数码相机

通常我们说的“便携相机”都是不可换镜头设计的,而“大底”即“大尺寸感光元件”。这里的“大”通常理解为与主流数码单反采用规格相近的感光元件,也就是指APS-C画幅与35mm全画幅。近年来,感光元件方面的发展日趋多样化,随之而生的1.5英寸、1英寸等规格也可以被划入到“大”的范畴中。但在实际产品方面,采用1.5英寸或1英寸感光元件的产品往往更偏向于普通便携相机。

于是,我们可以将当前的便携相机划分为三类:大底便携相机(采用APS-C或35mm全画幅感光元件)、普通便携相机(采用1/2.3英寸、1/1.7英寸或2/3英寸感光元件)以及两者之间的过度产品(采用1英寸或1.5英寸)。在下面的内容中,我们将着重介绍第一类和第三类产品。

可能会有一些读者是通过富士X100、索尼RX1或者尼康Coolpix A等产品才了解到大底便携数码相机的。事实上,这类产品的诞生时间还要向前追溯很久。

最早的大底便携相机诞生于2005年,它是索尼公司推出的DSC-R1。这款产品采用了APS-C画幅(注1)CMOS感光元件,具备约1030万有效像素。同时搭配了“新真实影像”图像处理引擎,和一枚等效焦距为24-120mm、最大光圈F2.8-4.8的卡尔蔡司Vario-Sonnar T*镜头。在当时,DSC-R1肩负着索尼数码影像旗舰产品的重任,因此无论是画质、体积还是售价,都能与其他厂商的中低端数码单反相机相媲美。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DSC-R1不仅对索尼此后的可换镜头相机产品带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也为数码相机的发展摸索出很多新方向:它是第一款配备大尺寸感光元件的固定镜头相机、是第一款使用CMOS感光元件的固定镜头相机,同时也是首款采用大尺寸感光元件并能全时实时取景的数码相机。

虽然固定镜头相机(Fixed Lens Digital Camera)亦可称作“便携相机”(Digital Compact),但采用类单反式机身的DSC-R1实在难符“便携”二字。因此,于2008年正式登场的适马DP1,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首款“大底便携相机”。

在2006年的Photokina影像展上,适马除了新款数码单反SD14外,还展示了一款与SD14同样采用APS-C画幅(注2)Foveon X3型感光元件的固定镜头相机,这就是DP1。虽然都采用大尺寸感光元件,但DP1搭配的是等效焦距约为28mm、最大光圈F4的定焦镜头,并且取消了内置电子取景器,因此机身体积和重量相比索尼DSC-R1都有了显著下降。

虽然机身非常紧凑,但适马DP1仍提供了全手动曝光模式和比较丰富的操控按键。其独有的X3型感光元件,能像银盐胶片那样分层感知红、绿、蓝光线,不会在图像输出过程中进行马赛克处理。因为以上因素,DP1自首次展出后就受到了业界和消费者的广泛关注,但它直到2008年年初才正式上市。

在适马之后,徕卡在2009年推出了旗下首款大底便携相机产品X1。而富士则在2010年展示了旗下X系列高端相机的首款产品X100。进入2012年后,佳能Powershot G1 X、索尼RX100/RX1、尼康Coolpix A接踵而至。在今天,适马、富士等厂商的产品已拥有了稳定的更新周期,大底便携相机市场开始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场面。

大底便携数码相机

优劣分析

首先,大底便携相机在结构上非常简单,它没有单反相机的反光镜、五棱镜、独立对焦和测光模块等诸多组件,同时也不需要考虑卡口与法兰距等因素,因此镜头设计更为灵活,容易获得紧凑、便携的机身。大多数产品都采用了沉胴式或伸缩式镜头,并且镜组末端可以非常贴近感光元件,从而有效控制机身厚度。

由于镜头与感光元件是一一对应的,因此感光元件表面微透镜可以进行定制生产,以充分发挥镜头的光学素质。多数大底便携相机都采用了高素质的大光圈定焦镜头,因此在画质方面是要优于同规格感光元件、搭配入门级变焦镜头组合的。

但“固定镜头”也是一把双刃剑。定焦镜头虽然有助于控制机身体积,但也限制了相机的拍摄题材,使其不能满足大众消费群体的使用需要。并且,无论镜头素质多么优秀,在若干年后,都将伴随整个机身遭到淘汰――毕竟与光学设计相比,数码技术的进步速度是相当快的。

由于目标消费者比较小众,因此大底便携相机产品的售价大多集中在6000-8000元,已经超过了不少入门级的可换镜头相机产品。从成本角度分析,零部件更精简的大底便携相机理应比可换镜头相机更便宜;而从消费观念角度,单反、微单/单电显然对大众消费群更具吸引力。

简而言之,大底便携相机的优势是画质与携带性,不足则是拍摄题材限制,同时价格较为昂贵。存在即是合理的。大底便携相机凭借自身特性满足了一部分用户的使用需要;但这些特性,也决定了大底便携相机难以成为市场上的主流产品。

如果您已经拥有一套可换镜头系统,希望能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进行拍摄;对画质与操控性都有较高要求,并且不太在意产品售价――那么是时候在您的拍摄系统中添置一台大底便携相机了。

适马DP是时间最久、代数最多、产品最丰富的大底便携相机系列产品。熟悉适马DP系列产品的朋友一定知道,DP后面的数字并不代表产品代数,只是区别镜头焦距。

DP系列机型均采用了适马独有的FoveonX3型感光元件。与常见的马赛克型感光元件不同,FoveonX3是和传统银盐胶片一样分层感知红、绿、蓝光线的。每个感光位置都对应有三层像素,所以可以直接获得最终色彩而不需要马赛克算法――正因如此,适马DP系列不会出现摩尔纹,也无需加装低通滤镜。事实上,适马DP系列产品一直强调色彩还原与细节上的高表现力。

因为FoveonX3型感光元件的独特结构,因此适马DP系列相机的总像素都是远远高于同期其他产品的。但在最终输出照片时,我们还是要以单层像素数为准(尽管插值1.5倍时的效果也并不逊色于采用马赛克型感光元件的机型)。

适马DP系列产品的两个时期

大体上,我们可以根据感光元件规格将适马DP系列产品划分为两个时期。

2008年至2011年:采用规格为20.7×13.8mm的FoveonX3型感光元件,单层像素约为470万,总像素约为1406万,镜头等效系数为1.7倍。具体产品包括DP1/DP1s/DP1x(28mm F4)、DP2/DP2s/DP2x(40mm 12.8)。

2012年2月至今:采用规格为23.5×15.7mm的FoveonX3型感光元件,单层像素约为1536万,总像素约为4608万,镜头等效系数为1.5倍。具体产品有DP1 Merrill(28mm 12.8)、DP2 Merrill(45mm 12.8)、DP3 Merrill(75mm 12.8微距)。

客观来说,FoveonX3型感光元件对于适马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为DP系列相机带来了惊人的解析力(低感光度下);另一方面,却也让DP系列相机过分依赖于RAW后期处理,并且存在高感杂讯多、处理速度慢、续航时间短等问题。

目前,最新一代DP系列相机均搭配了最大光圈为F2.8的定焦镜头。无论是对焦速度还是操控界面,相比此前产品都有了很大改善。面对这样三款机身部分几乎完全相同的产品,笔者希望适马能考虑下与理光进行合作,将GXR模组相机系统的理念运用到DP系列产品上。

上一篇:浅议如何走出高中英语教学误区 下一篇:这一盘,是用的方法烹制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