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课堂“真参与” 实现学生主动学习

时间:2022-08-24 02:26:35

落实课堂“真参与” 实现学生主动学习

摘要:本文从“在教学过程中提供机会,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 四个方面阐述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之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从而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机会 情境 参与 方法

所谓“主动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的自觉性、积极性和独立性。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知识的过程,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关键是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下面,我就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在教学过程中提供机会,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要想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必须要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讨论就可以做到人人参与,个个发言,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广泛的信息交流,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笔算12×14中,你能算出这道题的结果吗?你能用几种方法?我让学生先经过独立思考想出办法,再相互讨论,交流各自的算法。最后得到了以下几种计算方法:方法一:12×10=120 12×4=48 120+48=168 方法二:12 ×14=12×2×7=24×7=168 方法三:用竖式计算。老师再引导学生比较这三种计算方法的优点和缺点,学生自己发现用竖式计算适用于所有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因此,在这一节课里,学生就会自觉地、主动地去探索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二、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

教育心理学表明: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就会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很大的自觉性、积极性和独立性。这样学生就会自觉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例如,在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姐姐的邮票张数是弟弟的3倍,姐姐和弟弟的邮票一共是180张,姐姐和弟弟各有多少张?”时,由于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少,对于选择设谁为x和找什么样的等量关系都是学生感到很困难的事。我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设__有x张,(2)那么姐姐有__张,(3)等量关系是:___。学生就会主动地去探索为什么要选择“姐姐的邮票张数是弟弟的3倍”这句话中的弟弟的邮票设为x张,主动地去探索要用“姐姐和弟弟的邮票一共是180张”这句话建立等量关系会让问题变得更简单。从而明白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两个最重要的步骤就是“设未知数x”和“找等量关系”。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会感觉到列方程解应用题也不是想像中的那么难,从心理上接受了用方程解应用题,从而用方程解应用题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实践证明,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自觉地、主动地用方程解答应用题,从而使某些用算术方法解让学生感到困难的问题变得简单。

三、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应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必须给学生参与的机会,作为教师就要尽力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条件,由学生主动去探索,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

如:在学习“长方形面积计算”时,我为学生创设了一定的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先让学生用12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任意的长方形,并问:“有几种拼法?”让学生拼好后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这些长方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2)这些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厘米?(3)你发现每个长方形的长、宽与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随着学生的操作活动,学生的思维也随之展开,通过动手操作、填表分析、动脑思考,学生很快发现长方形的长有几厘米,沿着它的边就可以摆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长方形的宽有几厘米,这个长方形就可以摆几排这样的正方形,再通过直观演示和共同讨论,发现每个长方形的面积都刚好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于是推导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在这个学习过程中,老师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学生掌握了这种方法,再去学习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就会容易得多。

四、在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会如何学习”、“学会生存”已是二十一世纪人们所必备的基本素质。目前学生所面对的未来,是科技、人才竞争的时代,不会学习的人就要被社会所淘汰。我们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的“不教”。因此,要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会学,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

1. 在教学中,我教给学生“数形结合”的方法。“数形结合”的方法,就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使题中的条件和问题用图直观形象地表示出来,便能很快发现解题的线索,使问题得以解决。如在三年级学生学完速度、路程、时间这一内容后,出示了这样一道题:“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45千米,4小时后离中点还有20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是有点困难。我教学生画线段图来理解数量关系,也就是把问题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结合起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画出线段图,借助线段图,很清楚地看出如果4小时多行20千米的话,就刚好到达中点,也就是行了全程的一半,再乘2就是甲、乙两地相距的千米数。当把线段图画出来后,同学们兴奋起来了,情不自禁地说:“晓得怎么做了。”这时我请了几个学生起来说一说发现了什么?“用4小时行的千米数加上20千米再乘2就是甲、乙两地相距的千米数。”通过这些学生的发言,刚才还处在蒙胧状态的学生,脸上也露出了微笑。正当学生还处在兴奋中,我出示了下面这道题:“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45千米,4小时后超过中点20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同学们很快画出了线段图,发现了解题的思路,使问题得以解决。

2. 在教学中,我还教给学生“假设的学习方法”。在学了“积的变化规律”后,在练习中会遇到这样的题目:“两个因数的积是24,一个因数扩大5倍,另一个因数缩小3倍,积是__。” 应用“积的变化规律”来做,只有少部分学生能顺利完成,我就教给学生用假设法来做这道题。假设这两个因数4和6,就有4×6=24;20×2=40这样很快就得到正确的积是40。同学们兴奋地告诉我:“老师,我是假设这两个因数2和12,积也是40。”“我是假设这两个因数是3和4,积也是40。”学生掌握了这种方法,再去应用“商不变规律”解决问题就会得心应手,主动学习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总之,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作教师的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才能提高学生积极主动。

上一篇:河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高等农林教育服务的... 下一篇:杨剑敏小说二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