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证在证据调取中的作用及其应用

时间:2022-08-24 02:18:08

公证在证据调取中的作用及其应用

工商部门作为国家行政执法机关,其查处市场违法行为是国家赋予的职责,依法调取的证据本身就有较强的证明效力,通常情况下不需要经过公证。但是。也应该看到,在特定情况下,通过公证调取证据对加强工商部门调取证据的证明力,促进依法行政,保护当事人权益,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首先,规范执法行为,促进依法行政。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域外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形成的证据,未经法定程序公证或认证的,不能作为定案依据。这虽然是最高人民法院对各级法院审理行政诉讼案件时采信证据的规定,但对行政机关的行政执法行为同样具有法律效力和指导意义,目前,世界各国对当事人权利的保护都践行司法最终救济原则,行政机关调取的证据效力的最终认定权在法院。为让行政行为经得起司法检验,从完善自身执法行为的角度出发,工商部门应当依法取得或要求证据提供者履行相关的公证或认证手续。

其次,提高证据证明效力。《证据规定》第64条规定“以有形载体固定或者显示的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以及其他数据资料,其制作情况和真实性经对方当事人确认,或者以公证等其他有效方式予以证明的,与原件具有同等的证明效力。”这是对通过公证取得证据的证明力的明确规定。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等电子证据,具有易更改、且更改后不留痕迹等特殊性,行政机关在调取相关证据后,难以保存其原件,若当事人又对行政机关调取证据的过程和内容予以否认,则对行政机关依法查处违法行为极为不利。因此。在必要情况下,通过公证调取证据,对确保工商部门调取证据的证明力是十分必要的,不仅可以有力的说服当事人,避免当事人提出不合理的申辩,进入诉讼程序也可以免去诸多举证或质证环节,节省行政和诉讼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再次,保护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秩序。公证部门在进行公证时,要依法对证据材料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进行审查,若工商部门提供的证据材料违法,公证机关可以拒绝出具公证书,这对促进工商部门依法行政,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是十分有利的。同时,工商部门通过公证调取有力证据,强化证据效力,可以更快捷地打击违法行为,这对净化市场环境,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样十分有利。

可见,在必要情况下通过公证调取证据是十分必要的,但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把握好在何种情况下需要通过公证调取证据。

通过公证提取证据,有法律规定的按规定办,在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情况下,工商部门应当如何正确应用公证手段调取证据呢?笔者认为,应当在充分考虑行政效率的前提下,依具体情况谨慎应用。在执法实践中,工商部门调取证据需请求公证的情形主要有:

1.证据易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某些证据具有易变化、易更改、易灭失等特点,工商部门调取证据后,当事人极易更改、销毁证据。一般而言,电子证据(计算机、各种软盘储存的资料、手机短信等)都具有这些特点,工商部门在调取此类证据时,可采用公证手段调取证据。

2.当事人不在现场或者当事人拒绝签字又找不到合适的证明人的。法律虽然规定了当事人不在现场,或者当事人拒绝在相关文书上签字时,执法人员可以记明情况或者请证明人证明。但仅依记明情况,当事人事后若予以否认,该材料是否能够取得证据资格都存在疑问,更谈不上证明力了。一方面,由于很多人明哲保身,执法人员难以请到证明人;另一方面,由于本系统以外的人不了解案情和相关的证明要求,让其证明也有所不妥。在这种情况下,就有必要通过公证证明相关情况。

3.对全案起到关键作用,因特殊原因调查后再难以联系的证人证言。例如,对于取证对象是流动人口,随时可能离开本地,而其提供的证人证言、书证等对全案起关键性作用。在诉讼中,经过公证或者登记的书证效力优于其他书证、视听资料和证人证言:出庭作证的证人证言的效力高于未出庭作证的证人证言。为了让行政行为经得起司法的检验,对证人可能在诉讼中不会出庭作证的,执法人员可以对他们提供的证言、书证等先行请求公证。

(作者单位:湖北省宜都市工商局)

上一篇:新公司法的“好”与“难” 下一篇:把握四个关系坚持监管与服务相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