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中的“人性”教育

时间:2022-08-24 12:32:44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人性”教育

自从人类有了真正意义的教育开始。“教书”和“育人”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我们应努力去挖掘“人性”知识,建构数学“人性”知识体系,加大“人性”教育力度,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使他们从小就能做个文明的现代人。

一、挖掘数学教学中的人性知识,培养人文意识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把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当做最终的教育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让学生记住概念、定律、法则、公式等条条框框上,而忽视了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教学思维、创新精神以及学习数学的态度等,而新的课程标准则重视了后者能力的培养。要培养创新能力,在日常的教学中,首先要进行人性的引导。比如。福建的蒋世春老师在教学“质数和合数”的课堂练习时,特意设计了下面一道题。让我印象深刻。触动很深。

把下面的偶数写成两个质数之和的形式。8=()+(),10=()+(),12=()+()……当学生解答完之后,追问:是不是所有的偶数(除了2和4以外)都能写成两个质数的和的形式呢?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举例很多,老师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接着,告诉学生“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质数的和。”这就是有名的“歌德巴赫猜想”,有人称它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在这方面的工作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可以号召同学们要以陈爷爷为榜样,勇于攀登科学高峰。这样简单的几句话,使学生深受感动和启发,同时让学生明白:数学与现实、知识与精神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不仅体现了数学教学的人文价值,而且增强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人性”的情感教育。

二、重视小组合作学习对人性教育的重要作用

现代社会的发展,合作精神、合作意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发展得到张扬,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得到培养和强化,符合《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的思想。我认为。更重要的是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而且在相互协作中可以挖掘集体智慧,对于科学知识的学习会有意外的收获。

三、直接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思想感情教育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加大思想品德教育。提高精神品质素养教育的自觉性。其次,深入挖掘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精神品质素养教育的因素,明确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小学数学教材,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它本身就具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功能。我们可以结合教材的有关内容,适时选择富有教育意义、形象生动的插图。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以及我国数学史上的显著成就等内容。例如。我在讲“百分数的认识”时,引用了这样的数据:“中国人民用占了世界耕地面积7%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人口总数21%的人口。”简单的两个百分数,很自然地对学生进行了国情教育和人口教育。在学习“圆周率”时,我通过介绍祖冲之早在1500年前就已经计算出圆周率“竹”的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比欧洲早了1000年,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四、鼓励学生参与“人性”情感实践活动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人性”教育最容易流于形式,变成“人性”知识教育。例如,只是口头教育学生要尊老爱幼,爱护班集体,多做好事。这样的道理可能每个学生都知道。但是不一定人人都能做到。可以说人的精神是可以感受而难以言传的,而一个人的人文素养的高低最终是在生活实践中体现出来的。所以,人文教育思想十分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去体会生活中的人的因素。鼓励学生积极地在实践中从事人性情感活动。

钱学森曾说过:“科学与人文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缺一不可。”因此。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重视科学知识的教育,而且还要加强“人性”情感教育和探索,将人性情感教育贯穿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

上一篇:坚持德育创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下一篇:青少年网络品德建设之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