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班一日生活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8-24 10:08:10

浅谈小班一日生活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摘 要:未来社会将是一个开放、竞争激烈、人际关系多元化的社会。人才除了具有扎实、广泛的知识技能外,更应具有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所以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是非常必要的,然而现在的独生子女很普遍,孩子在家中是众星拱月,家长视孩子为“小皇帝”,幼儿也处处体现“以自我为中心”。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也都能尽量满足。为此,使他们在诸多非智力因素上存在着严重问题。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良好的习惯要从小养成。”学前期是幼儿能力与习惯培养的关键阶段,尤其小班是幼儿园生活的起步阶段,更应抓好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小班幼儿;自理能力;操作比赛

一、简析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较弱的原因

1.家长过度爱护,导致幼儿动手能力弱

家长习惯包办代替,亲力亲为。现在家中基本上只有一个孩子,这个孩子便成了全家的“唯一”和“中心”,许多大人围着孩子转,比如许多孩子吃饭要喂,有些爷爷奶奶为了哄好孩子一餐饭,要跟着走好多路,或边喂饭边让孩子看电视,给孩子穿脱衣服等。家长认为这是义不容辞的事,却不知处处包办代替,孩子的独立愿望会渐渐消失,养成依赖心理,导致了发展迟缓。

2.家长认为孩子小、能力差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孩子的这些请求:“我来洗,我来拿,我自己……等等”。但得到的回答往往是:“不行,你还小,不会做。”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年龄小,不必急于让他们自己动手,等孩子长大了,便自然而然地就学会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饭了。所以,这样的孩子在家里一切需要自己动手的事,几乎全由大人代替做,阻碍了孩子在各方面的发展,与同龄人会产生明显差距。

3.家长怕麻烦,嫌孩子动作慢

由于幼儿小肌肉发展还不完善,自控能力差,手眼协调性还不够准确。所以常常出现孩子自己吃饭时,桌上地上都是掉的饭粒,自己洗手时,手没洗干净,还弄湿了衣服,自己穿衣服,结果衣服穿反了,还要重穿等现象,所以许多家长认为与其让孩子做,不如自己做,既节省时间,又减少麻烦。其实,家长这种拒绝孩子动手做,包办代替的做法,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妨碍了自理能力和独立性的发展。

二、结合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坚持保教结合、循序渐进,注重实效,扎扎实实进行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

1.操作比赛

让幼儿进行生活自理和劳动技能操作练习,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独立性,增强自信心。根据“纲要”和“规程”的要求,我们明确了小班幼儿良好习惯和自理技能应包括的内容,制订出一份详尽的计划,并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季节情况等,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把内容分解到活动中,我们保证每周三下午都有一节“自理能力操作”活动。这周没掌握就放到下周继续练习,前几周学得不够扎实放到下几周巩固练习。例如,在穿衣服比赛活动中,我班的郑×进步很大,由原来的不会穿衣到后来在比赛中取得第五名的好成绩。总之,我们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多变地确立课程内容。

2.用故事中的形象去感染幼儿

故事对孩子具有无穷的魅力,故事中形象真切的人物与动物深深感染着孩子。因此,我经常给孩子播放关于自理的动画片,讲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如《懒猴上幼儿园》小班幼儿的年龄特

点――模仿自己喜欢的小动物。通过这些文学作品中生动的情节、鲜明的形象来感染和影响孩子,培养孩子的自理意识。

3.家园配合,共同进步

根据教育大纲的要求,列出表格填写出具体掌握的劳动项目,召开家长会,向家长通报,以获得家长的支持,达到家园教育方法一致、目标统一。与家长保持沟通,了解幼儿在家中的表现,提出配合的要求。学期末,通过召开家长会,让家长观摩幼儿自理能力发展情况(自己洗小毛巾),使家长了解自己孩子的自我服务程度,以便更好地与幼儿园配合,从而使幼儿更快更好地完成自理能力要

求。家庭成员对孩子要求一致,同时要为孩子提供独立的生活用品、创设一个适宜幼儿习惯养成的物质环境。同时,要为孩子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精神环境,一方面家长要为孩子做好示范作用,另一方面要为孩子创设锻炼的机会。在孩子操作的过程中,家长要不包办、多指导、多鼓励、少指责,要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只有这样,培养幼儿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成为现实。

上一篇:怎样提高小学生的汉语朗读能力 下一篇:利用语文教材中的德育故事促进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