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语文教学之路

时间:2022-08-24 08:47:15

我的语文教学之路

1989年,怀揣着梦想,我踏上三尺讲台,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一干就是二十多年,从青年到中年,漫漫教学路,教改伴我行。

一、初涉教坛,我懵懂无知

说实话,我不擅长语文,也不喜欢教语文,可是,天意如此,我只好认命。虽然在师院里试讲过,可那只是当着老师和同学的面说说而已,没有实战经验。当真成为语文老师,对怎样上好课,我还真有些茫然。没有指导教师指点,问问同行,人家笑曰:“哪样上哪样好。”最终记忆里的语文教学模式便成了我的教学模式。一篇课文,首先解决生字词。通读课文划出来,老师注上拼音、写下解释,学生抄下来,读读背背。第二,划分段落层次,归纳段意、中心思想。教师提出几个问题,学生思考回答,记在书(本)上,读读背背。第三,分析写作特点,学生先说说,再记下来,读读背背。第四,做做练习题,背背答案,就行了。在我的记忆里,只要用功的学生,语文成绩都不错。如今,我也成了当年的老师,结果怎样呢?我心里没底。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期中考试了,成绩一出来,我真不敢相信:全镇第一。我有了自信,就这样规规矩矩、勤勤恳恳地教书,成绩连连全镇第一,我心中有了些小得意,不曾反思教学,飘飘然地欢畅语文教学路。

二、如梦初醒,我改过自新

正当我为出师告捷而得意的时候,当头一棒让我猛然惊醒。那天,批阅学生的作文,看到“大家戏称我们的语文老师是赶鸭人”,这简直是对我莫大的讽刺,痛苦之中,我开始了深刻的反思和艰难的蜕变。

(一)改变自我,让课堂轻松活泼。

我是个比较严肃的人,不苟言笑,我尝试改变自己,把微笑和赞美送给学生。微笑着走进教室,微笑着站上讲台,微笑着与学生交流,微笑着倾听学生的见解,时而用赞赏的目光肯定学生,或微微点头表示赞许,情不自禁地说“你真棒”,甚至由衷地跷起大拇指;时而用期待的眼神鼓励学生,学生的心里轻松了。我性格比较内向,不善表演,于是尝试改变自己,把笑声带给学生。我试着模仿课文中不同角色的声音、动作,虽然不甚维肖,但善意的笑声中,课堂气氛活跃了,人物形象扎根于学生心里了。记得那年初四教《蒲柳人家》,就因为课堂上我模仿了一丈青大娘“站住”的断喝、“都给我穿上裤子”的吆喝和“不能叫你们腌H了俺们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睛”的叱咤,展现了她“抡圆了”“扇过去”的动作,一丈青大娘便活在学生心里了。

(二)激发兴趣,让教学生动活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东西产生兴趣,才会集中精力投入学习,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精心设计导课,激发学生兴趣。

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课环节,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导课的方法很多,我经常采用的有创设情境、讲故事、温故知新、解题等。例如,教《安塞腰鼓》时,先让学生欣赏“安塞腰鼓”的表演视频,奔放、动感的画面,热烈、铿锵的音乐,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生命的激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再一起走进课文,透过文字感受安塞腰鼓的魅力。教学《斑羚飞渡》时,先讲一个蚂蚁家族在熊熊烈火中抱团滚动逃生,最终只剩下一小团的故事,生与死的抉择中,蚂蚁生得艰难,死得悲壮,撼动人心,由此引出同样悲壮感人的故事――斑羚飞渡。再如,教《孙权劝学》由回顾《伤仲永》引出,学《看云识天气》由解题开始,等等,精心导课奏响精彩课堂序曲。

2.运用电教手段,生动形象教学。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习兴趣最好的办法是恰当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创设相应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例如,教朱自清的散文《春》时,我选择配乐朗读,让学生边聆听、边想象课文中的画面,领略春天的美景。学《沁园春雪》时,我视频播放一幅北国雪景图,气势磅礴的莽莽雪原,让学生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感受北国雪野辽远的意境。电化教学形象直观,声音、图片和动画的美吸引学生走进课文,阅读探究。

3.开展多样化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

语文教学是听、说、读、写全面训练,教师应适时开展一些活动,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深化语文学习。如经典诵读比赛,背诵、积累经典名篇;“课前五分钟演讲”,推荐一篇美文、一部好书,交流读书感悟,说说趣事,谈谈见闻等均可;课本剧表演,对表演性强的文章,让学生编排课本剧,从生动形象的表演中把握人物形象,理解文本内涵;口头作文赛,如《皇帝的新装》续写(皇帝回到宫中以后……)、给《蚊子和狮子》安排一个与课文不同的结局,等等。总之,教师多方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才能真正生动活泼。

(三)破茧成蝶,美丽蜕变。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深刻的反思和艰苦的努力之后,我终于华丽转身,美丽蜕变。《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尽可能地把学习的舞台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

1.培养预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每学一篇课文,都布置、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2)自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提出疑难问题;(3)搜集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等。通过预习,学生基本上能解决基础知识问题,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又发现了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这就增强了课堂学习的针对性,调动了学生讨论探究的积极性,强化了课堂学习效果。

2.互助合作,探索创新。

课堂上先交流预习成果,再共同解决疑难问题。先在小组内讨论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师生共同探讨。“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把课堂教学建立在学生的疑问之上,调动了学生参与问题探究的积极性。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相机点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在多向交流中撞击阅读心得的火花。

教师要尊重学生质疑,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课,最难忘的是“下雨天我因赖床不起而被爸爸狠打”的事情,当大家在老师的引导下,理解了父亲对“我”严中有爱时,忽然一个学生提出:父亲不尊重孩子,体罚是不对的。我心里一怔,随即冷静下来,首先肯定了他敢于质疑的精神和独特的思维角度,继而明确了父亲打我的确不对,有悖平等尊重的原则,把平等尊重的理念根植于学生心里。

3.优化作业设计,拓展延伸课堂。

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应力求灵活多样:(1)知识积累类。每学一课,及时积累生字词、作家作品、优美句段或名言警句等,充实知识宝库。(2)迁移运用类。如学了人物描写方法,让学生选择班级一个同学,抓住特点进行描写,然后在班里读,让大家猜猜他是谁。(3)拓展提高类。每学一篇文章,都要推荐相关资料,进行阅读训练,使阅读教学由课内向课外延展。(4)实践探索类。如走进母亲河活动,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也可访问或搞社会调查,完成下列内容:搜集与黄河有关的故事、传说,俗语、谚语、成语;了解黄河的现状;以“保护母亲河”为题设计公益广告等。(5)想象创造类。让学生对课文中的抽象文字进行再造想象,绘制成形象的图画,如《背影》中父亲爬过铁道买橘子的感人画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雪地捕鸟的生动场景,《鹤群翔空》中的精彩场面等,有条件的同学,还可尝试制作动画片。凡此种种,知识巩固与能力训练兼具,有必做和选做之分,激发学生表现欲,增强作业的实效性。

三、迎接挑战,坚定前行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运用多媒体优化教学是时展的要求,可对我来说,却是严峻的挑战,运用起来是困难重重。可是重任在肩,不容懈怠,唯有迎接挑战,勇往直前。路在脚下,坚定前行。

上一篇:寓教于乐,创建高效小学英语课堂 下一篇:小学数学主动审题习惯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