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教育文学存在的一种方式

时间:2022-08-24 06:06:25

文学教育文学存在的一种方式

[摘要]在以往的文学理论研究中,我们比较习惯首先解决文学的本质问题,而事实上,文学以什么方式存在是一个更加普遍而重要的问题。本文认为,文学是一种以教育的方式存在的社会现象,因为文学与教育一样具有文化性、功利性和公共性。提倡文学是一种教育存在不仅对理解文学教育有意义,而且对文学的发展也很有意义。

[关键词]文学本质;文学教育;文学存在方式

[作者简介]徐一周,玉林师范学院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副教授。

文学之所以能够以教育的方式而存在,首先是由于它与文化、教育的天然联系决定的,具有共同的功利性。

在回顾新时期文学的发展历程,总结30年的理论建设的成就时,我们会发现,新时期以来的文学最大进步就是逐步摆脱了政治的奴役和干涉,走向独立自主发展的轨道。文学是审美的社会意识形态的观念普遍被人接受并深入人心,成为“文艺学的第一原理”。在解说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的表现时,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认为文学是无功利与功利的统一。所谓无功利就是指文学不能满足人的实际利益的需要,不求实现现实的利益。似乎强调无功利性之后,文学就能摆脱社会的政治等各种外界因素的纠缠,走上独立自主之路。

其实这是一种一厢情愿的想法,是难于成立的。

我们不妨看看证明无功利性存在的例子。

一个常用的例子,勃兰兑斯在《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中说到的“任何事物都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看――从实用角度去看,从理论上去看,从美学角度去看。对于一片树林有人会问它是否有益于本地区的健康状况,森林的主人会估计它作为柴禾能值多少钱,这都是从实用的观点去看它;植物学家对它的生长情况进行科学考查,这是从理论的观点去看,如果一个人只想到它的样子,想到它作为景色的一部分所起到的作用,他就是从艺术或美学的观点去看。”

这个例子通常认为以审美的眼光看世界,是一种审美的,是一种没有功利的,但是问题在于,主观上的无功利性能够否定客观上的功利性吗?

事实上,文学的无功利性是不存在的。所谓“无用之用”,从语言学的角度上看,它是一个偏正结构的词组,它的重点还是落在后一个“用”上。所以文学永远是功利的。它的功利性首先表现为一种文化教育的功能,正是这种功利性的存在,使得文学可以通过教育的形式得以存在和传播。

历史地看,文学最初并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语言的艺术”或者“审美的艺术”,而是泛指各种文化现象。人们对文学的认识也始终都夹杂在政治、哲学、道德、教育等各种论说之中。最初的文学不仅包括今天所谓狭义的文学,也包括其他文化现象。文学活动本身是没有独立性的。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原本就不是文学文本,而是统治者为了自己的政治需要,施行“采风”制度的产物,各种民歌,其用途不过是统治者体察民情的借鉴,所谓“陈诗以观民风”(《礼记・王制》)是也。雅,虽说是文人正声,但也是中规中矩,不违背统治者意愿的;而颂则更是庙堂文学,乃歌功颂德,为政治服务的产品。孔子一直把文学当作政治教化的手段,主张以“诗教”来培养能担当为国出力的君子。《论语・季氏》中孔子提出“不学诗,无以言”的说法,旨在告诉人们学诗不仅可以使自己的语言表达文雅、得体,而且可以符合一定的思想要求和道德标准。因此,他的教育活动,始终在大力培养学生知识、发展学生技能的同时,充分发挥诗歌在思想道德等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功能。在《论语・子路》中,孔子云:“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这就等于说,把《诗》读得滚瓜烂熟,一旦去做官却既不会办内政,又不会搞外交,那学得再多,也等于白学。至于“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之说更是把诗、艺术与政治制度直接的联系起来。

不但对个人强调教育,对社会也强调教化,《礼记・经解》,记载了孔子的几段很值得玩味的话:“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其意云:凡亲身到一个地方,那里的教育情况就可以看出来,凡是老百姓温柔敦厚的,那便是诗教的结果;老百姓不仅温柔敦厚而且很聪明,那便是学《诗经》学得很深入了。

两汉以后,由于极力推崇“人文化成”,把《周易・贲卦・彖传》的“人文”理念加以大肆张扬,将文明与人文、天道联结起来,所谓“天文也(王弼注:刚柔交错而成文焉,天之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样就使得“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成了儒家文化的精神基因,以“文治教化”或“以文教化”,使之成为中国传统文学的基本精神。伴随着儒家思想作为官方学说占据了主导地位,“诗教”传统特别是强调文学的政治思想道德修养的教育一直成为正统的文学观念,影响后代。

同样古代的乐、舞也绝非单纯审美意义上的“艺术”。《尚书・尧典》有这样的记载:“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说文》曰:“乐,五声八音总名。”按此说法,五声八音相比而成“乐”,“乐”之职能,主要是为了“和”,就是为了集体行为的协调一致。由此看来,乐产生之初也并非为了审美的意义而有更加现实的需要。

舞,同样也是如此,《论语・先进》曰:“风乎舞雩。”雩,乃古代求雨的一种祭祀。求雨祭天,设坛命女巫为舞,这便是“舞雩”。以诗乐歌舞以娱神,可见,这些后代所称的“艺术”之实用性何其明显。

教育同样也具有明显的实用性。所谓教育其实就是对人实施影响的社会活动。广义而言,凡是提高人的智力、体质、技能,以及增长人的知识、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可以看作是教育。在艺术领域中,以文艺为媒介,陶冶人的性情与品行,锻炼人的艺术能力的活动就是文学艺术教育。在上面所引述的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祖先,远在物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时候,就合着悠扬的旋律和鲜明的节奏,唱着优美的诗歌,与天地万物甚至百兽一起翩翩起舞,不仅心灵荡涤,而且天人合一。这不就是一种艺术至境吗?有时候,真是让人觉得耐人深思:究竟是古人的教育思想充满着丰富的理想性影响了文学艺术呢?还是古代文学艺术的精华丰富了他们的教育思想呢?抑或是二者完美结合,相得益彰呢?也许这就是文学通过教育而得到存在的缘故吧。

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我们的文学创作曾经非常注意个人经验的写作视角,注意对人的个体性的关注,这无疑是有进步的意义的。作家注意将自己的人生经验转化为人生智慧,注意寻求个体的话语方式和话语权力,也是符合文学演变递进的内在规律的。但是,也不能不看到,由于过 分强调表现自我,宣扬私人化写作而忽略了大众的感受,似乎抒情就是纯粹是自己的主观的东西,这显然是偏离了抒情的目的和初衷的。

抒情论的始祖是中国古代的“诗言志”说。这是包含着丰富的文学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中国古代诗论的开山纲领”。“诗言志”在古代有过多种说法,如《庄子・天下篇》云:“诗以道志”,《荀子・儒效篇》云:“诗言其志也”,《乐记》亦云“诗言其志也”等等。什么是“志”?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包括闻一多先生在内的许多人都做过分析。据闻一多先生《歌与诗》对“诗”、“志”字源考证,确认“志”本有三义。朱自清先生还专门写过《诗言志辨》一书。“诗言志”与“诗缘情”过去被认为是两条线,代表中国文学特别是诗歌发展的不同方向。其实二者从本质上讲,并无明显不同。“志”与“情”均为内心之物。志者,一如《尚书・尧典》郑玄注云:“诗所以言人之志,意也”。《史记・五帝本纪》引为“诗言意”。《毛诗序》解释云:“诗者,志之所至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可见,“志”是指内心的思想感情,通过艺术的语言和特定的形式表现出来,便是诗了。情亦如是,乃源于外物的感动兴发而引起的内心的变化。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是也。《毛诗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但是,文学所抒写的这种志也好,情也罢,必是事关重大的。绝非个人无关痛痒的低吟浅唱,更非无病。它起码得陶冶人的性情,培养美的情操,感染好的思想,也即必须有引人向上的作用和力量。荀子在《乐论》中指出:“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又认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不能无乐”,音乐中包含着人的情感,但情感要感化人:“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乐中平则民和而不乱,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礼记・乐记》则强调:“诗,言其志也:歌,永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着其教也”。《毛诗序》有一段话说:“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可见,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文学艺术的写志与抒情,必是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密切相关的。因为不管是统治者也好,一般的文士也罢,在他们的心目中,文学、政治、经济等等都应该和谐发展。而“和”也是由音乐而社会,由艺术及人性的。从下面的材料即可看出这点。前文所引的《尚书》记载的“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是一例。《周易・乾・彖》云:“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又是一例。他们都是说,乐律来自对自然之声的发现,所以,可以推而广之,把和谐看作自然的法则。《论语・学而》云:“礼之用,和为贵”,《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些对“和”的认识,已经变成古人在设计未来社会时的一个根本原则或者一种理想形态。这时候它已经不是单纯的艺术或者文学的范畴了。

从另一方面来说,抒情本身是具有极强的公共性的。最近几年,一些学者引用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来研究中国近代以来的文学,将晚清以降知识分子所依凭报纸、杂志、小说等印刷媒体空间看作是文学发展的重要因素。这是有其合理性的。哈贝马斯认为,所谓公共性也叫公共领域,它并不指称某种特定的公共场所,而是任何能体现公共性原则,即原则上对所有公民开放而形成的场合。一经形成后,它又能有效地保障人们自由地表达或公开他们的意见,不受任何教条与强制性权力的干扰。所以,公共性本身就表现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即公共领域,它与私人领域是相对的。事实上,文学的所有活动及其活动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因素包括作家创作中的抒情也是具有公共性的。艾布拉姆斯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有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这四个要素不是孤立的,而是成为一个流动的反馈的整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一个要素都极具公共性。世界一般说就是我们所指的社会生活,它是文学的源泉和基础。为文学的其他要素的存在提供了背景和舞台。这是一刻也离不开公众而存在的;文学作品也是一种公共存在物,如果说过去还有少量“藏之名山,束之高阁”的作品存在的话,那么,今天根本就没有这种作品生存的土壤;作家的创作也是公共的行为,尽管在创作方式方法上,在审美追求与趣味上不同的作家各不相同,但是这并不会减弱它的公共性,否则我们还研究什么创作规律?我们的文艺学中还谈论什么创作论?至于读者,则更是一种公共存在。因为任何一个作品的读者都不会只是是一个人,而是由诸多读者组成的读者群。即使这个读者群的人数在一定时间内可能多寡不定,但它也是一个社会存在,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也必须考虑公众的利益愿望与要求以及公众的审美习惯等等。此外,从现在的文学传播媒介来看,除了传统的纸质媒介外,还有诸如网络等媒介,几乎开放到不设防的网络媒体的公共性更是尽人皆知的。因此,文学的公共性是无需用过多的例子加以证明的。

这种公共性就可以使文学与教育很好地结合起来而获得存在的空间。因为,教育本身就更加具有公共性。教育的公共性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教育有普及性。就是通过最大程度地实现教育机会均等,满足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强大需求,切实提高民族素质,切实增进和扩大人民民主,以体现教育的普及性。

其二,教育有公平性。就是坚持理想、目标与过程的统一,着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教育公平,通过公共政策和制度安排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缩小各种教育差距和社会差距,以体现教育的公平性。

其三,教育有人文性。就是坚持人力资源开发和人的全面发展并重,在功利价值与非功利价值之间保持适当平衡,侧重发挥教育的非功利价值,防止和克服教育的失衡与异化,以体现教育的人文性。

其四,教育有实用性。就是坚持理论与实践、学校与社会、学生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开展因地制宜、灵活多样的各级各类教育,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生活的需要,满足青少年成长的实际需要,改善人的生存处境和提高生活质量,以体现教育的实用性。

其五,教育有民主性。就是要形成教育的多元化、社会化、地方化格局,确立知识分子的学术权力和在教育、科研中的中心地位,确立学术自由自治、师生平等民主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建立健全科学化、民主化的教育决策体制机制以及学校与家长、与社区紧密联系的参与机制等,以体现教育的民主性。教育的民主性,要求教育向最广大的社会开放,体现公共性和包容性,教育价值观研究应当把握这一 新的趋势。

以此来看文学,我们不难发现,文学也是具有上述诸多属性的。它的人文性、实用性是天然的存在的;它的民主性、公平性、普及性则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得以凸现的。特别是在今天这样一个资讯发达,网络空间非常开放的新形势下,这些属性更容易得到体现。

文学以教育的方式存在最主要的表现就是文学知识的建构与传承。人是一个由各种活动构成的整体,文学活动只是人的诸多活动中的一种。那么这个活动何以称为文学活动?文学活动一经出现,就会出现文学产品,这些产品又以何种方式得以流传后世?在传播的过程中又有哪些共同的属性与规律?诸如此类,这都是后来者要面对的。从时间维度上看,这是一个可以依照时间变化的历程不断积累材料,不断发生流变的过程;从空间维度来说,这又是一个可以共时地跨越不同空间,无限制的扩充内涵或者扩大外延的过程。这些汗牛充栋的材料如何融会贯通地成为文学知识,甚至建构成为关于文学的学科体系,所有这些都是文学教育要面对和考量的。也可以说,人类在建构和传承文学知识的教育过程中,使得文学得以存在。比如,我们关于文学是什么?文学观念的演进等问题实际上就不仅仅是文学家或者理论家自己的事情,它还是一种知识的传承。我们为什么能够勾画出从广义的文学到狭义的文学的转变?为什么我们能够得到从文化的文学可以演变成为审美的文学这个结论的?如果没有知识的存在和传承是不可想象的。

其实承认文学是一种教育存在对文学来说并不见得是不光彩的。一些人总以为,强调文学的教育本质或者文学的教育功能好像会影响他们表现自我,影响他们抒发所谓的自我的情感。这是很不科学的。其实,古往今来,哪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不是以其倾向的进步和艺术的卓越鼓舞与教育着人们奋发向上、追求光明而留在文学的史册上呢?又有哪一个作家能够不以他的或是后世榜样或是前车之鉴的行为而存活在文学史之外的?

文学以教育的方式存在是一种客观事实。文学有教育功能更是不意味着要排斥和降低文学的其他功能,相反,正是为了通过文学情感与形象的力量,给人们提供一种更加适合人类生存、享受、成长和发展的价值取向,创造一个使人能够得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精神氛围和人文环境;作家也可以通过认识自身的崇高的使命感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以高尚的思想感情、正确的伦理观念、崇高的精神品格,帮助人们净化灵魂、激励意志、陶冶情操、培育素质,起到人师、世范的榜样作用。这对文学的发展,于社会的进步又有什么不好呢?

由此看来,文学可以多种形式存在,文学教育是文学存在的重要形式,文学可以教育的形式存在于社会生活和文学史中。这是我们认识文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观点。

上一篇:亦悲亦喜寓庄于谐 下一篇:浅析《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汀的婚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