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

时间:2022-08-24 05:38:55

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

【摘 要】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学生自身、教师、家庭、社会等方面,要转化“学困生”,必须从教育教学研究对策,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关键词】语文

学困生

成因

转化

措施目前,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客观存在“学困生”这一特殊群体。这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主要障碍,因此,只有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才能全面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科教学应该如何对“学困生”进行有效的转化呢?本文结合自己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对“语文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作一些粗浅的分析。一、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的成因(一)“学困生”自身原因“学困生”形成的自身原因是“学困生”形成的主因,主要有: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学困生”因升学无望或受读书无用论影响,很多都是得过且过,无明确目标,无学习动力;意志不坚定,“学困生”对学习只有三分热情,没有养成良好的终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欠妥,效率低,依赖心理强,“学困生”缺乏自主学习的习惯,不会制定学习计划,懒开动脑筋,上课依赖老师,作业依赖同学,缺乏创新意识和应变能力;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 “学困生” 经常听到的是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备和同学的嫌弃,因此,在他们的内心深处,认为自己就是比别人笨,自己什么都不行,没有出路,长此以往,形成了对老师敬而远之、敬而怕之的心理,不敢与老师沟通交流,在学习上形成了枯燥、无聊、沉闷、低落的情绪,学习上失去了自信心。(二)外部原因“学困生”形成的外部原因主要有:语文基础较差,由于农村小学阶段一部分学生基础较差,而又得不到及时转化,升上初中后,初中管理和小学管理及教学上的差异,致使这部分原本成绩较差的学生无法适应初中的学习,还有很多农村初中未处理好小学和初中的知识衔接,因此,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出现了部分“学困生”。应试教育仍困扰着农村教学,目前,在农村初中,应试教育仍唱主角,为了提高升学率,在农村初中教学中,往往是初一阶段重全体,初二阶段重中等生,初三阶段重优秀生,盲目地提高学习难度,形成了学生的两极分化;家庭原因,多数语文“学困生”的家庭环境都很差,有的父母文化素质很低,常年出外打工,这些“学困生”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看,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来自家庭的帮助、文化教育方面几乎为零,更多的只是衣食方面的帮助。对于那些单亲家庭的孩子更是如此。由于父母无暇照顾孩子,很少和孩子进行语言交流,孩子形成了不善言辞、不善与人交往的习惯,有的因父母本身不注重语言表达的正确性,不喜欢阅读,孩子从小缺少这方面的熏陶和引导,久而久之形成了不善吸纳与自主建构自身语言的习惯;社会原因,近些年,农村被外出淘金热席卷着,很多学生初中一毕业就外出打工,现实中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村初中学生与部分大学毕业生的工资不相上下甚至还要高,新的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初中学生中有所蔓延,导致部分学生不愿自觉去学习,另外,现在的网吧、电子游戏厅也对孩子们造成了许多不良的影响;教师原因,在农村教师中,一些教师没有达到应有的素质标准,在教法上单调、乏味,内容安排上缺乏层次,一些教师只注重班级优秀生,而忽略照顾“学困生”这一弱势群体,致使他们产生心理偏差,一些教师当学生犯了错误后,采用体罚、讽刺、挖苦等不良手段,严重地挫伤了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二、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转化对策结合“学困生”成因分析,我认为要转化“学困生”,必须从教育教学研究对策,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一)教育对策――帮助学困生克服心理障碍针对上面提到的几种学困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在对他们加强心理素质的教育过程中,首先要对他们施以爱心,从积极的情感入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1. 要转化学困生,首先要解开他们的心锁。在学校里,学困生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受排挤、轻视,更让他们苦恼的是心中有话却无处可说。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去关注学困生,倾听他们的声音,才能接近学生,感化学生。我在教学中就一直用博客的方式,鼓励学困生在上面留言,把自己的疑惑和想对老师说的话都说出来,如果不想留姓名就不留,这个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学困生少了面对面的压力,也没有了让别人知道的尴尬,渐渐就能大胆地把自己心里想说的话在老师的博客上说出来了,最后,他们慢慢地接近我,接纳我,也乐意学我教的语文科目。 2. 要转化学困生,就要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信心。在班上,“学困生”常常被学生鄙视,认为他们是班上的包袱,使他们产生一种压抑感、自卑感、厌学、自信心不强等心理障碍,所以,对这些学生,就要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鲁迅先生说过:“教育是植根于爱的”,爱是教育的源泉,老师对学生的爱能让学生产生一种自信心,一种舒服,一种安全,对那些心理脆弱、自弃的语文“学困生”更需要教师的爱心栽培。教师必须设法在爱的氛围中融化“学困生”,减轻学习语文的心理负担,克服心理恐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教师在上课时要善于发掘他们的优点,一见“闪光点”应及时表扬,及时鼓励,要让他们看到希望。他们即使是错了,也要在肯定、鼓励其积极性的基础上,恳切指出其不足,循循善诱,而决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肆意批评和指责,使他们顾虑重重,畏缩不前,把那些忽隐忽现的自信的火苗扼杀在摇篮里。3. 要转化学困生,就要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增强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力。布鲁纳说:“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势必使之知道这门学科是值得学习的。”作为语文教师要有大语文观,将语文教材与我们的生活结合起来,引领学生广泛涉猎,鼓励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中轻松的学习语文、快乐的运用语文。这样,既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班的语文“学困生”喜欢唱周杰伦的歌,我就教他们如何去赏析周杰伦的歌曲,并逐步教他们学写一些简单的评论,在这个过程中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此外,像电视的广告、街上的商店名等,都可成为我们语文学习的内容。我想,只要我们因势利导,激起他们潜在的学习兴趣,就一定能学好语文。(二)教学对策1. 优化课堂教学,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在培养起学生些许自信的基础上,我们一方面要想办法,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继续树立和保护孩子们的那点自信;另一方面又要想办法在课堂上能留住孩子们的心,并让他们学有所获。这就势必要我们语文老师改变教法,进而促进学法的转变。如:贯彻启发式教学,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使“学困生”开动脑筋,积极参与,大胆实践,在主体参与过程中品尝成功的愉悦,激发学习语文的动机;利用多媒体教学,让他们欣赏一些美的歌词、好文章、精彩的影视作品等,让他们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文学艺术的魅力;开展探究性学习,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活动。2. 拓展阅读空间。语文学习的广阔空间是课外,没有课外阅读是学不好语文的。因此,在激励学困生学好课本的同时,还要注意对他们课外阅读的引导。学困生的课外阅读普遍面临书源枯竭,不知读什么书,怎样读以及没有兴趣读等问题,为此我们可从“创造条件解决书源,树立榜样好书共享,结合课文推荐书目、优秀生带读、定期进行学困生之间的读书交流会”这些途径来引导他们开展课外阅读,也可以让学困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鼓励他们看自己想看的书,使他们从阅读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起课外阅读的兴趣爱好。这些年来,经过引导、推荐、由浅入深的阅读,班上部分学困生还是渐渐养成读书的习惯,特别是在预习课文布置的查资料一项,有些学困生都能很积极去对待,并把查找到的资料发到我的博客上。 3.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与窍门,树立学好的“心理优势”。郭沫若说:“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学习困难的学生虽然学习语文也有积极性,且他们并不比其他学生少下功夫,但是他们的语文成绩却总是上不去。其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缺乏语文学习策略,不会对信息进行加工储备,不会反思调控自己的语文认知过程与方法。因此,我们对“学困生”在弥补知识缺陷的过程中,应尽可能让他们掌握较多的基本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4. 抓好学困生的课外个别辅导。课外辅导是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于学困生的课外辅导,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解决他们在课堂上存在的困难。学困生在课堂上往往对老师所讲授的内容只听懂或掌握三分之一左右,有的还几乎全盘不能接收,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的基础太差,许多基本的知识都没弄懂,更不要说对新课的理解了。老师在平时课余时间就得做个有心人,对学困生进行个别的辅导,从最基础的专项训练开始入手,一点一滴地帮他们补起来。只要持之以恒,当他们的基石垒到一定高度时,你就会发现他们上课的专注力会越来越高,接受新的知识也越来越多了。常用的辅导方法有:① 目的辅导,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从而产生强烈愿望,推动他们积极学习,为下一步的辅导打好基础;② 学法辅导,学困生碰到困难就会怨恨自己“笨”,从而产生心理障碍。所以要向他们介绍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记忆法,让他们亲自实验与总结,还可召开学习方法讨论会,使学生互相交流,让学困生从同学处得到学习方法指导;③书面辅导,书面作业与试卷,最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水平。对于学困生,当面指出他们的错误并要求其订正,最好再出一些补充题让他们练习巩固,增强信心;④及时跟踪检查。“学困生”转化工作是一项实践周期长、涉及因素多、工作难度大的教育教学改革,只要老师在教学中对他们不讥不讽、不舍不弃,对其抱以爱心、耐心、用心的态度,相信语文教学会达到“开发学困生的多元智能,让每一个学困生主动地健康地发展”。【参考文献】[1]胡友仁. 浅谈差生形成原因及转差措施. [2]何家. 谈中学差生的衡定标准、类型、成因及转化. [3]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2. [4]丁月霞. 如何培养专注力来提高语文素养. 基础教育研究,2012(11). [5]龙智基. 农村中学生厌学心态探讨. 基础教育研究,2007(1).

上一篇:培养农村中学高中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下一篇:三十岁女人的价值观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