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跳远运动员专项速度训练研究

时间:2022-08-24 04:32:58

青少年跳远运动员专项速度训练研究

【摘 要】速度是跳远项目的核心,跳远成绩的突破,必须以提高速度素质为前提。纵观国内外高水平跳远选手,良好的专项速度是取得成绩的关键。本文通过探讨业余体校青少年跳远运动员专项速度的训练方法,以期为少年跳远运动员的科学训练,成绩提高提供参考。

【关键词】少年运动员;跳远;专项速度;训练

引言

速度是跳远运动的核心和灵魂,而良好的专项速度是成为一名优秀跳远运动员的关键。最早提出“专项速度”这一概念的是国外学者奥佐林(1971),他把速度分为两种:一般速度和专项速度。在此之后随着我国运动训练科学化的发展国内学者如田麦久博士等也认同了速度分为一般速度和专项速度的划分方法。众所周知,速度素质是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包括人体快速完成动作的能力和对外界信号刺激快速反应的能力,以及快速位移的能力。随着跳远技术由“力量型”到“速度型”的阶段转变,对运动员助跑速度的研究成为了重点。而速度在不同类项目中发挥不同的作用,不同专项对速度的要求不同,逐渐地当人们意识到专项速度对田径项目的比赛中产生制胜作用的时候,对于专项速度及其训练立刻成为田径训练学界的研究焦点。

1.我国跳远项目对专项速度训练的认识不足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发现跳远项目曾经是我国体育优势发展项目,在亚洲处于领先地位。在20世纪的80年代、90年代我国涌现出了像刘玉煌(8.11米)、陈尊荣(8.36米)、黄庚(8.38米)、劳剑峰(8.40米)等优秀的男子跳远运动员。[1]自上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的跳远项目开始出现成绩下滑,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一阶段国外(欧美国家)已经开始注重训练的科学性水平,并加强跳远专项速度的训练。从表1,可见欧美跳远运动的100米成绩与跳远成绩上看,取得跳远好成绩的运动员其100米都在10秒左右。而这一阶段国内的训练仍然停留在上世纪前苏联在50、60年代的训练理念,忽视速度,尤其是专项速度的训练。

表1 国外优秀跳远运动员百米跑成绩、

图1 速度素质分类图

众所周知,运动训练必须遵循青少年的生理成长规律及运动技能学习规律。而速度素质发展的敏感期为8~13岁,要培养优秀少年跳远运动员必须抓住速度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在这一阶段努力培养运动员的速度素质,为今后的进一步训练提高打下基础。目前训练学界对速度素质的分类主要从反应速度、移动速度、动作速度三个方面来划分(详见图1)。而不同项目对速度发展的要求不同,跳远项目其对运动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移动速度和动作速度上。因此,加强跳远项目的专项速度训练就是加强跳远运动员在助跑和踏跳技术上的速度。传统的训练观点认为运动员的助跑速度训练与100米跑运动员相同,所以采取了很多训练短跑运动员的方法来训练跳远运动员,这一训练误区是直接导致运动员在跳远比赛的助跑过程中助跑节奏不强,不能很好地踏板起跳,而在有限的3次预赛试跳中不能很好发挥,甚至不能进入后3轮进行决赛。这说明跳远项目的助跑训练和100米运动员的速度训练是有本质区别的,不能照搬短跑运动员的速度训练手段。跳远项目要求速度最大且可控,因此跳远项目的助跑速度训练必须采取符合其项目特征的专项速度训练。

2.跳远项目专项速度训练新认识

2.1专项速度的概念

关于专项速度的认识由于这一概念属于舶来品,国内众多专家、学者及训练学界都有不同的认识,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田径学会对专项速度的认识是“专项速度是以速度力量、动作速度、速度耐力等作为素质基础的。”[2]目前较为认同的当属谢慧松博士(2003)认为,“专项速度是运动员完成特定专项时的竞技运动速度,包括人体快速完成专项动作的能力和对外界信号刺激快速反应的专项能力以及快速专项位移的有序状态整合的能力。”[3]

此后,有学者对跳远项目的专项速度进行研究认为专项速度能力的构成为:绝对速度、速度耐力、速度力量、助跑速度、助跑速度利用率(即:助跑速度与跑的绝对速度之比)、起跳过程中的速度(踏板速度、踏板上重心移动速度、踏板上摆动腿摆动速度、起跳瞬间腾起速度、腾起速度的水平分速度与垂直分速度及其合理配比)与速度控制等。[4] 跳远运动所需要具备的专项速度,是指能满足比赛需要并能准确踏板的最大可控速度。所谓的“比赛需要”的耐力是指比赛对运动员体能的要求,如选手不足8名时,没人有6次试跳机会,这时的体能要求就反映为运动员的耐力水平,尤指速度耐力的水平;“准确踏板”是要求运动员在高速水平下能节奏稳定的完成比赛。因此,这个专项速度,包含了对绝对速度的要求、对速度耐力的要求以及对速度节奏稳定性的控制要求。

2.2跳远项目专项速度的训练方法

随着跳远技术由“力量型”到“速度型”的阶段转变,跳远运动员专项速度的训练研究成为了重点。我国传统的跳远项目的速度训练,往往忽视运动的专项特点和速度素质发展的敏感期。青少年由于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在技术训练上不宜强调专项化,但不应忽视速度素质发展的敏感期以及动作技能学习规律。因此,在进行专项速度训练时要依据科学的训练方法避免早期专项化。

针对跳远运动员的速度训练,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短距离快跑的能力和绝对速度水平,在此基础上形成快速的,稳定的,有节奏的助跑,同时通过形式多样的训练方法也避免速度障碍的形成。我们知道决定速度的因素是步长和步频。而提高速度的三条途径中,最理想的是步长和步频都进行提高,一般优秀运动员在这两个方面都同时提高的可能性很小,但对初学者来说效果比较明显。其次用加大步长保持步频来提高速度。最后是用保持步长加快步频来提高速度。如何进行以运动员的具体情况来定,不能盲目地进行。

2.2.1绝对速度训练

绝对速度是运动员的最大速度,反映运动员的平跑能力,通过跑100米、60米、40米、30米、10米等分段跑可以进行训练检测。有学者研究认为无论运动员水平如何,在起跑后6秒基本能达到其最大速度,这就是“6秒定律”。而我们知道运动员的准确踏板是要在最大可控速度下才能发挥最大的助跑效率,也就是实现速度的最大转化率。因此,我们训练运动员的助跑速度时间应该在6秒以内,即助跑长度在60米以内,可以通过50米、40米、30米等重复跑来训练,当然最后10米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最后10米的速度保持与控制对整个助跑过程的速度利用率起到关键的作用,加强运动员对速度感、节奏控制能力的训练,而重复训练法的反复跑、分段跑是常用手段之一。

其次,踏板的起跳动作速度,由于其对踝关节力量要求较高,因此,增强速度力量训练对起跳的动作速度有积极作用。

2.2.2速度耐力训练

速度耐力不仅是指运动员保持持续最高速度的能力,还指满足比赛各次试跳所需要的体能。有研究表明,即使是训练水平高的运动员在途中跑能够保持最高速度的距离也只有5~10米。因此,速度耐力的训练应加强运动员保持高速度的能力。通过加强上坡和下坡来提高速度耐力。众所周知,跳远项目参加决赛者都有总共6次的试跳,因此训练运动员的专项速度应该结合持续的6次间隔试跳的速度耐力训练。

2.2.3助跑速度的节奏稳定性

在进行全程最大速度的快速助跑时,能否准确踏板将直接影响运动员的后续赛次的发挥。跳远助跑不仅要快,而且要踏板准,即要良好的助跑稳定性,助跑距离和步长稳定,否则再好的速度也可能功亏一篑。因此,教练员要注重运动员形成稳定的助跑节奏,通过固定起跑方式、固定起跑加速方式、固定最后6步的加速方式直至形成积极主动的有力踏板,通过重复多次的训练最终形成较稳定的全程合力助跑方式。

通过多年训练经验的积累本人推荐采用“分段计时节奏形成法”来培养运动员的全程助跑稳定性,实践证明具有一定的效果。此方法可推广适用于初学阶段的运动员,并已经基本掌握的半程助跑方法(分段计时方法如图1)。举例:运动员A,采用原地启动式起跑的助跑方式,全程助跑距离在27.00米+/- 0.1米,本例为了便于说明定其助跑距离为27.00米,第一组分三段:7米+10米+10米,对应计时成绩分别为:1.43秒+2.12秒+2.01秒,……详见表2。

图2 运动员全程助跑稳定性训练分段计时图

为了促进运动员形成稳定的助跑距离,分段的形式应稳定,即不应变化较大,如训练初期分三段,中期分五段,后期分四段等,这种不同分段数的分段形式虽然有助于检测运动员稳定性,但是会破会业已形成的节奏感,因此,分段数不宜变化太快、太多,应该相对稳定。这对运动员节奏感的培养以及动作技术的稳定性都有一个相对的提高。

表2 跳远运动员全程助跑分段计时列表(手计时)

3.结束语

随着现代训练科学化的提高,各国对竞技体育的投入增加,新技术的不断出现要求我们要结合传统的训练经验,更新落后的训练思想做到“与时俱进”再次创造我国跳远项目的辉煌。

参考文献:

[1]李鸿江.主编,田径(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2009重印).

[2]国际田联组.现代田径技术[ M].北京:中国田径学会,1990:290-295.

[3] 谢慧松.对专项速度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

[4]唐宝清.跳远运动员专项速度的分析研究[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6.7.25(03):88-89.

[5]邵怡.浅析如何提高跳远运动员的专项速度[J].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2(04):54-55.

[6]邹克宁.跳远运动员专项速度能力分析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5(03):68-69.

[7]陈晓东.于永萍,少年女子跳远运动员助跑速度对专项成绩的影响[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4.22(02):94-96.

[8]潘佳晨.专项速度训练若干问题研究[J].运动,2011.11(9):43-44.

作者简介:

陈云景(1975.3-)男,汉族,工作单位:福建省福州长乐市少体校,教练员。

上一篇:浅议实现我国环境法治正义化的途径 下一篇: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