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

时间:2022-08-24 02:10:40

谈谈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

[摘要]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是指大学生的文化造诣或文化素养,是包括知识在内的能力、方法、品质、气质等等。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大而言之,就是培养学生高尚的精神品质,弘扬人文精神,塑造学生理想的人格。具体地讲,就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规范的社会公德意识;塑造学生良好的思维机制,完整的现代意识和健全的现代人格。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现状;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9-0036-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19.018 [本刊网址]http:∥

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目标,着眼于社会长期发展对受教育者群体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基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使受教者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为特点的教育。因此,它包括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教育,而在人才的多种素质中,文化素质是一种基础性的素质,它对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很大的影响力。所有在强调大学生素质教育是,尤其要注重抓好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

一、目前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高等学校已经把素质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从调整课程体系到充实教学内容,从改进教授方法到丰富校园人文环境,到处体现了素质教育,使素质教育不仅成了目标、方法和手段,而且也成了一种教育观念,这是十分可喜的地方。但是,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一是长期封闭型教学环境的特征并没有消除,课程设置过于向专业化集中,学生仍然是接受固定内容的灌输,加之教师已经习惯于早已形成的教学模式,在专业课授课中体现和贯穿文化素质教育,实际上仍然停留在表面上实际效果甚微;二是看似全面开花,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尽力渗透,而实际上在各个环节都是零打碎敲,相互之间又缺乏有机的沟通,学生接受的是零碎的,而不是系统的知识,加之缺乏具体考核考察形式,非常不利于这些知识的内化。而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最终要体现在他们对有关知识的内化,使潜能得到发挥,进而形成某种能力,完善某些品质。因而对高等院校来说,尤其是理工农医院校,很有必要使学生应该掌握的有关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系统化,根据不同院校学生的特点编写较为系统的教材或辅助教材,配合教学的不同环节,以讲座、知识竞赛、自修等形式使学生接受和掌握。这样,使学生对这些知识有较为系统的了解和掌握,学会一定的基本方法,在其他环节接触到这些知识时利于强化,利于不同的学生根据不同的个性特点对某一方面的知识的进一步掌握。虽然仍然会因为个体的不同,内化的程度不一样,但对整体来说,接受的是整块的、系统的知识,是有利于内化的。

二、当代大学生文化素质和文化素质教育

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是指大学生的文化造诣或文化素养,是包括知识在内的能力、方法、品质、气质等等。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包括三个不同的层面:其一,基本的或基础的知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人与人交往的工具(如语言、礼仪规范等)和生存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外语和计算机知识就应该属于此类);二是基础文化科学知识,包括科学的、文化的、自然的、历史的、地理的等等基础知识。其二,学科专业知识,主要有本学科专业知识和与本学科有关的学科专业知识以及综合交叉学科知识。其三,在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之外的其他知识,可以根据大学生自身学习状况,有所选择的选修,或侧重于文化艺术类,或倾向于社会职业需求,或注重自身价值追求。对理工农医院校的学生,文、史、哲、艺等等都应该是侧重的重点。

大学生的能力结构包括三个层次:意识一般能力,包括阅读、资料查询、写作、社会调查、观察、运算、试验等方面,这是每一个大学生从事工作应该具备的最基础的能力。二是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也就是通过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常见的一般性问题的能力。比如文科学生的社会调查报告、工作总结、业务规划,理科学生的实验报告,科研规划等等。三是创新能力,即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知识创新和工作创造的能力。由于教育的滞后性特点,使得人才的能力也具有潜在性。对大学生应着重创造精神、创新意识与方法的培养。

方法既是获取知识的手段,又是创造知识的武器。对大学生来说,除了知识和能力之外,方法也是其文化素质的重要方面。大学生对知识信息获得的多与少、优与劣主要取决于方法。方法是知识与能力之间的纽带和桥梁。通过有效的方法,可以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能力的提高又能加速方法的掌握。方法也有三个层次:一是基本方法也就是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有效的工作方法;二是科学的研究方法;三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方法论基础理论。方法作为一种生存、创造和发展的手段与中介,是大学生文化底蕴中应该具备的。

品格首先是政治态度,也就是对国家、对社会制度、对宪法的态度,实际上也是对国家、对民族热爱与否的具体体现。大学生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群体,必须具备热爱国家和民族的素质,要有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其次是现代思想观念,也就是大学生要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民主精神、科学态度、竞争观念和法治意识等等现代观念意识。再次是思想道德、大学生既要有热爱人民,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一般道德,又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职业道德。

气质,按照心理学家的分类,可以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道德类型。但在日常生活中。气质类型十分典型的人并不多见,大多数人是近似某种气质类型,同时又具有其它类型的某些特征。气质属于人的心理品质,它使人的心理活动染上某种特殊的色彩,却并决定于一个人的性格的倾向性和能力发展的水平。但气质又确实受文化底蕴的影响,随着知识的积累,会改变或完善某些方面气质的特征。大学生总的气质要求应该是:热情、奔放、执着;仪态自然得体,优美大方;语言举止文明礼貌,既富有青春期朝气,又富有学者风度;既富有时代特点,又富有个性色彩。

知识、能力、方法和品格气质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但是也有区别。知识是能力和方法的基础,能力与方法是知识的运用,而品格气质或精神则是知识、能力与方法的升华。因此,品格和气质是文化素质的最终体现,是文化素质的本质精神。概括地说,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就是大学生通过接受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和社会环境的熏陶,体现出来的能力和方法、内化和外显出来的品格、气质修养,是人的精神的总和。

三、当代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

概括起来说,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教育学生如何做人。人的本质在于他的社会性,每个人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不论从事任何活动,都要面对一些共性的问题,诸如人生价值、生活的意义、个人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等等。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都必须有其立足点和价值导向,对问题的处理往往采取不同的手段,产生不同的结果。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是其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在校时形成的思想价值观念、精神风貌等等,不仅影响着个人对多方面关系的处理和自身的发展,还影响着他人和环境。因此,不论什么专业的学生,也不论以后从事什么工作,首先都要学会做人。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就是给大学生提供一套正确的价值导向体系,使之明确人生的目标、意义和价值,人对自然、社会、民族、他人以及自己应该持怎样的态度、掌握处理各种关系的程度和准则。并通过体验、实践内化为自身的稳定品格和精神,最终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具有民族精神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具体地讲,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包括从低级到高级三个层次,也可以说是三种境界。一是提高文化素养。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在于使大学生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及运用这些知识的方法能力,塑造其完善的文化品质,进而影响其他方面素质的培养。提高文化素养在注重结构的合理性和现实的实用性的同时,更注重的是人的发展性,也就是可塑性和持续发展的能力,突出的是创新的方法和创造的精神。二是规范道德行为。文化素质教育的最根本之处就在于使受教育者把知识、道德准则、价值标准等等外在的东西融入日常的生活、学习工作及行动中,并反复修炼、内化为自身的东西并逐渐达到真善美相统一的境界。也即是所说的知识的内化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知是为了行,离开了行便无知可说,而且只有在行商才能得到真知。进行文化素质教育最直接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规范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完善其人格和品格,使之真正能够达到知和行的有机统一。三是弘扬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人文精神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对于人特有的文化教养的珍视;其二,对于人的尊严、人的感情生活,特别是每个人自由地运用其理性的权利和珍视;其三,对于每个人在情感和意志方面自有发展的珍视。这三个层次都包含并体现人对真善美的强烈追求。因此,人文精神也就是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本质所在,弘扬人文精神是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弘扬人文精神,主要是通过传授人类的特别是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财富,并在实践中反复修炼,使每一个学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通晓人类的目的和意义,明了对民族对社会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具有很强的奉献精神。

因此,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大而言之,就是培养学生高尚的精神品质,弘扬人文精神,塑造学生理想的人格。具体地讲,就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规范的社会公德意识;塑造学生良好的思维机制,完整的现代意识和健全的现代人格;培养学生较强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协调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其不仅具有广博的知识,而且具有较强的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变化的能力,真正成为受社会欢迎,能够肩负起时代重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上一篇:金融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效应研究 下一篇:积极发展对外贸易跨越中等收入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