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企业网络的市场结构分析

时间:2022-08-24 01:46:15

基于企业网络的市场结构分析

摘要:本文基于企业网络将对市场结构产生影响的判断入手,构建一个基于企业网络的市场结构分析框架,对基于企业网络的垄断和竞争进行分析。企业网络具有较强的市场影响力,在网络联接效应的作用下表现出垄断的特征,网络效应和锁定效应强化了企业网络的垄断地位。企业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竞争模式,呈现出一种基于企业网络的合作竞争模式,同时企业网络强化了市场竞争,并使得竞争更加多样化。

关键词:企业网络;市场结构;市场影响力

DOI:1013939/jcnkizgsc201548098

企业网络的涌现表现出一种相对稳定的功能结构,使得企业网络可以作为一个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企业网络的整体行为将对市场结构产生影响,而且这种合力作用下的行为比单独的企业行为对市场具有更大的作用力,表现为企业网络的市场影响力。企业网络的市场影响力在网络正反馈(网络效应)的强化下,表现出不断扩张的趋势,因而,从整个市场来看,企业网络的扩展将形成一股强大的市场势力,使得企业网络作为一个市场主体成为市场垄断的一方,市场结构呈现出具有企业网络垄断的结构。在这样的市场结构中,竞争依然存在,因为网络中的企业(当然也是市场中的企业)仍然是独立的经济主体,它们要为自己的利益争夺展开竞争。这种竞争表现在企业网络中企业之间的竞争,企业网络中的企业与网络外的企业的竞争,单独企业与某个(或某些)企业网络的竞争,以及新出现的市场主体――企业网络之间的竞争。本文基于企业网络将对市场结构产生影响的判断入手,构建一个基于企业网络的市场结构分析框架,对基于企业网络的垄断和竞争进行分析。

一、基于企业网络的垄断分析

本部分从以下三方面加以阐述。

(一)企业网络的市场影响力

企业网络的市场影响力内容包括以下两方面。

1关于市场影响力

从网络的视角来看,市场是个大网络,企业网络是市场网络中的一个个具有高聚集度的社区,联系越紧密、关联越多表明具有较高的能量,因此对整个网络有比较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放到市场中就表现为企业网络的市场影响力。

定义1企业网络的市场影响力:是指企业网络作为一个市场主体,在市场结构中所占有的位置及表现出的对市场控制的能力。

企业网络的市场影响力外在地表现为企业网络整体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内在地表现为网络对市场的控制力,企业网络的某个决策和行为,可能对市场有导向作用,对市场的走向和发展有比较大的影响。企业网络能力越强,企业网络对市场的控制力就越大,也就是说,企业网络的市场影响力取决于企业网络能力。朱海就(2008)认为,企业网络的组织化程度越高,企业网络能力就越强,并建立数理模型给出了证明。本文认为,企业网络的组织化程度可以用企业网络的联接强度来体现。因此有命题1和命题2。

命题1企业网络的市场影响力与企业网络能力正相关。

命题2企业网络能力与企业网络的组织化程度(联接强度)正相关。

关于以上命题的证明可以参见朱海就(2008)的证明过程和结论①,本文不做重复。

2市场影响力与市场势力的区别

产业组织理论中用市场势力来表示企业具有对商品价格的影响能力,即指一个经济活动者或经济活动者的一个小集团不适当地影响市场价格的能力。

定义2市场势力(Market Power):是指厂商或消费者具有对商品价格决定影响的能力。

市场中普遍地存在市场势力,它会使价格和数量背离供求平衡,促使市场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或无效率。一个拥有市场势力的企业(或消费者)在经济学理论上被称为“价格的决定者”(黄桂田,2011)。价格决定者可以是生产者,也可以是消费者。生产者对产品价格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是卖方垄断力(Monopoly Power),消费者对产品价格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是买方垄断力(Monopsony Power)。现实世界中,每个生产者和消费者实际上都具有一定的市场势力。

从产业组织理论关于市场势力的论述可以看出,市场势力主要是从商品价格的角度来衡量的,而本文提出的市场影响力是个更综合的概念,它不只是针对商品的定价权力,而且还包括对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分布、市场份额等市场因素的影响控制能力。

(二)企业网络的垄断特征

参与企业网络会直接或间接地导致成员企业的市场份额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其所处的市场竞争结构,企业市场份额的变化将最终影响到行业集中度。在产业组织理论中,行业集中度的测量是,将行业内企业按照规模从大到小的原则进行排序,选取排名靠前的几个企业的有关指标数值(例如生产量、销售收入额、资产总额、产业增加值、职工人数等)占整个市场或者行业的份额。假设行业中有N家企业,取前n家企业计算,Xi为企业的产量,si为市场份额,用γn表示行业集中度,则其计算公式为:

γn=∑ni=1Xi/∑Ni=1Xi=∑ni=1si

根据前面分析,我们认为企业网络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份额和行业集中度。下面,我们通过建立数理模型给出证明②。模型分别考虑了企业无联接情况和企业建立联接时对市场份额和行业集中度的影响。

1无联接情况下企业的市场份额

设某行业内有N(N≥3)个企业,市场的需求函数为P(Q)=a-Q(a>0且a>c,Q=q1+q2+…+qN),企业的总成本函数为C(qi)=cqi,其中c为边际生产成本,i=1,2,…,N。则每个企业的利润函数为:

maxπi(q1,q2,…,qN)=qia-∑Nj=1qj-cqi(1)

根据古诺均衡条件,有:

qiπi(q1,q2,…,qN)=0(2)

即:

qiπi(q1,q2,…,qN)=a-∑Nj=1qj-qi-c=0(3)

从而得出各企业的均衡产量、市场总产量、利润分别为:

q*=a-cN+1,Q*=N(a-c)N+1,π*i=a-cN+12(4)

进一步地,我们可以计算出企业在无联接情况下的市场份额均为:

s*i=q*Q*=1N(5)

2联接情况下企业的市场份额

为体现企业网络中同时包含竞争与合作这一对矛盾关系,我们假设企业进行的是一个两阶段动态博弈,在博弈的第一阶段企业之间协作生产(建立联接),在博弈的第二阶段企业在市场相互竞争。

设行业中有N个企业,并且第一个企业和第二个企业建立联接,而其他企业没有相互联接。我们用x1,x2分别表示第一个企业和第二个企业在第一阶段合作中的投入,c和c~分别表示企业合作前后的边际生产成本,当然,如果企业没进行合作联接,其边际生产成本保持不变,都为c。基于合作效率的原因,可以假设企业合作成功后会降低彼此的边际生产成本,即c大于c~,且有c~=c-xi-φxj(i,j=1,2,i≠j),其中φ为企业合作在网络中的溢出效应,φ∈0,1。

我们采用动态博弈的逆推法进行求解。首先求解企业在第二阶段博弈的利润函数,则联接的两个企业以及其他N-2个企业的利润函数分别为(Hinloopen,2003):

并且第一个企业的利润为:π**1=(a-c)2(N+1)2-(N-1)2(1+φ)

2因此:

π**1-π*1=(a-c)2(N-1)2(1+φ)2(N+1)2[(N+1)2-(N-1)2(1+φ)2]>0即企业联接后的利润大于没有联接时的利润,可见企业通过建立联接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而且,联接后两个企业的市场份额变为:

s**1=s**2=q**iQ**=(N+1)(N-1)2(N+1)+(N-2)[(N+1)2-(N-1)2(1+φ)2]3.

企业联接对市场结构的影响分析企业联接与无联接相比,第一个企业在市场份额方面的差异为:

s**1-s*1=(N-2)(N-1)2(1+φ)2N{2(N+1)+(N-2)[(N+1)2-(N-1)2(1+φ)2]}(11)根据γn=∑ni=1Xi/∑Ni=1Xi=∑ni=1si,用γ**n表示企业联接后的市场集中度水平,则有γ**ns**i>0。由前文可知s**1-s*1>0,同理有s**2-s*2>0。用γ*n表示无企业联接的市场集中度水平,当s**1-s*1>0、s**2-s*2>0时,有γ**n>γ*n,即企业建立联接能够提高行业集中度水平。由此可以得出命题3。命题3企业间建立网络联接,有助于提高行业的集中度水平。

4.联接强度对市场结构的影响分析假设联接强度可以用连续变量l来表示,其中00。即l随着联接强度的增加而增大。我们的目的是求解集中度水平与联接强度l之间的函数关系。首先对s**1求关于φ的偏导数:s**1φ=2(N+1)(N-1)3(N-2)(1+φ){2(N+1)+(N-2)[(N+1)2-(N-1)2(1+φ)2]}2(12)显然:

s**1φ>0 所以: s**1l=s**1φφl>0又因为:γ**ns**i>0所以:γ**nl=γ**ns**1s**1l>0可见行业集中度随着联接强度的增大而变大,进而可得企业联接越多市场集中度增长的趋势Δγ=γ**-γ*也越大。从而可以得出命题4。命题4行业集中度的增长速度与企业网络的联接强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以上分析表明,企业之间相互联接,能够提高企业的市场份额,从而提高行业的集中度,而当企业网络形成时,行业集中度具有累加效应,企业网络的整体市场份额占比会更加高,市场越趋向集中,表现为企业网络的市场垄断特征。

(三)企业网络的垄断成因

企业网络的垄断成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网络效应与垄断

网络效应是网络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网络经济学认为,网络可分为直接网络、间接网络和双边网络,它们具有的基本属性是网络效应。从网络科学的角度来看,网络效应体现为网络的一个基本特征:联接到一个网络的价值取决于已经联接到该网络的其他人的数量,因此联接到一个较大的网络要优于联接到一个较小的网络。由此可知,网络效应将发生一种正反馈机制:强者更强,弱者更弱。企业网络作为一个由企业节点和联接关系构成的网络,同样具有网络效应,这种网络效应表现为企业更愿意选择加入到企业节点数量较多的企业网络,由此产生正反馈的效果,使得成功的企业网络更加成功,并可能出现赢者通吃的局面,表现在市场上就是企业网络越来越成为市场的垄断方,对市场的控制力越来越强。2锁定效应与垄断锁定效应是网络经济学的另一重要概念,指的是某一商品或服务的使用者换用替代产品需要付出的代价,这种代价表现为存在转移成本,包括新产品的搜索成本和学习成本等。例如,某计算机用户原先习惯于Windows操作系统,如果他决定改用UNIX操作系统,那么他就得重新花大气力学习UNIX操作系统的应用方法。因此,用户一般不太愿意更改熟悉的产品,也就是不愿意转移,会倾向于锁定在原来选择的产品上。此外,转移成本还可能来自于社会通用的产品对转移行为的限制。表1总结了锁定和相关转移成本的类型(Shapiro,C& Varian,HR,1996)。

除了消费者受制于转移成本外,企业同样也面临着锁定。任何对特定的供应商、顾问或合作伙伴进行专门投资的人(企业)在这些投资的经济生命周期内部都受制于锁定(卡尔・夏皮罗、哈尔・瓦里安,2000)。在企业网络中同样存在着锁定效应,企业之间的联接由于受契约约束、关系约束、产权约束等限制性因素,要解除联接关系也要面临转移成本,因此企业之间的合作存在路径依赖,企业一般都会沿着原有的联接关系不断演进,倾向于锁定在原有的网络中。因此,由于锁定效应,企业网络不易衰败,而在网络效应的作用下,企业网络有不断增长的趋势,由此巩固了企业网络的垄断地位。

二、基于企业网络的竞争分析随着经济网络化的发展和企业网络的涌现,现代市场结构和企业组织运行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网络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和深入,使得对于产业组织的分析需要一种新的视角,特别是用企业网络的视角来分析市场中的竞争行为。基于企业网络的竞争,是一种企业建立在合作中的新型的竞争模式。市场中产生了一种“群体竞争”(BGomes-Casseres,1996),企业网络以共同的目标利益结成企业群体(Constellations),在内部构成了联盟关系,它们联手与外部的企业或企业群体展开竞争。企业网络强化了市场竞争,并使得竞争更加多样化,表现为企业网络中企业之间的竞争、企业网络中的企业与外部企业的竞争、企业网络之间的竞争,以及企业网络与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等多种竞争类型。

(一)企业网络中企业之间的竞争

在企业网络理论的传统中,很多学者重视企业在网络中的行为(Dyer,1996;Uzzi,1999;Anderson、Narus,1995;Hakansson、Snehota,1995)。在解析企业网络行为时,Birkinshaw和Hagstrom认为合作是企业在嵌入结构中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行为模式,关系只有在合作过程中才能将资源、活动以及行为者纽带嵌入,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它们的最大价值。从博弈论来看,企业的合作行为是在企业重复博弈中的理性选择。企业在共同创造最大利益后还要有一个利益分配的博弈过程,即为保障个体获取网络收益进行竞争。因此,

企业网络中的企业在合作的基础上展开竞争,这种竞争表现在企业为了争夺更好的“网络位”以保证获取更多的利益分享。此外,存在着一些企业在一种产品或服务上进行合作,而在其他产品或服务上又展开激烈竞争的情况。例如,在汽车行业,一汽大众和上海大众在产品研发方面和对外宣传服务上展开合作,共同打造大众品牌形象,而在一些产品上,比如分属一汽大众和上海大众的全新宝来与全新桑塔纳在市场销售上又是相互竞争的。企业网络中企业之间的竞争可以从产业区内企业之间的竞争得到证明。在产业区内,许多供货商聚集在同一区域可以吸引更多的购买者来选择合意商品,从而扩大整个网络的利润总额。购买者衡量商品的标准有价格、质量、配送体系、客户定制和服务的状况,这些因素中的每一个都可能成为企业建立竞争优势的机会。在每一个区域,企业都以十分激烈的方式进行竞争。产业区内信息是透明的,信息的快速传播使得企业之间了解和衡量各自的战略和盈利水平成为可能,企业之间所使用的各种策略是清楚的、可以理解和模仿的。因此,产业区内的企业竞争是十分激烈的,每个企业都在确定自己的优势并且吸收其他企业成功经验以增强其市场地位。透明的市场、显著的信息扩散和新企业及现有企业可以轻易地进入市场,使得产业区内企业处于一个类似完全竞争市场。在企业网络环境下,企业面临着更多的竞争难题:如何适应和利用技术创新的快速发展;如何适应变幻复杂的经济环境进行组织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如何构建企业网络关系以实现组织学习和资源整合;如何争取在网络中的有利位置以获取最大的利益;如何维护企业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的协调与统一,以实现企业的良性发展。

企业网络对于企业市场竞争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参与竞争的单位由原来的企业组织转变为企业网络,而企业的竞争优势也建立在所选择的企业网络之上,因为优秀的合作伙伴可以为企业带来关键资源或市场份额,这直接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二是企业组织之间的合作改变了企业的市场行为,企业网络的扩散产生了新的市场环境,即企业网络本身成了市场环境的一部分。而且,由于企业网络的运行,出现了一种企业的合作式竞争。合作竞争是企业之间在市场中的一种博弈关系,与传统的合作或竞争存在区别,在市场博弈中,合作是为了竞争,合作成了竞争的一种手段。合作竞争强调必要的妥协与合作有助于企业提升竞争力,企业为了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会在市场竞争中寻找一切合作机会,从而企业之间会建立起互利互惠的合作竞争关系;通过企业之间联合,成员企业可以获得比单独面对市场更大的市场竞争能力,进而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具有强化竞争的作用。与传统的对抗竞争相比,合作竞争具有更高层次、全方位和多赢等特点(彭本红,2011)。

从企业网络的竞争结果来看,那些具有较高联接度的企业将吸收更多的资源,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分享到更多的网络利益,获取更高的利润。因此有命题5。

命题5

具有更高联接度的企业的市场份额更高,因此赚取更高的利润。根据命题5,我们知道企业的联接度越高获利越多,而网络中的利益总额是相对稳定的,因此企业联接度的变化会影响网络中企业的利益格局。于是有命题6。

命题6

一家企业的总回报和边际回报都随着自身关联递增,但是随着其他企业关联递减。

下面我们通过建立数理模型(基于Goyal和Joshi,2003)对命题进行证明③。在这个模型里,企业之间建立协作关联(联接),旨在改进它们在市场上的竞争地位。两家企业间的关联将降低协作双方的生产成本(但是对于其他企业的成本没有效应)。每个协作关联都要求一个固定数量的投资。因此,一个协作关联组合,与行业内不同企业的成本组合存在对应关系。给定这些成本,企业在市场上通过选择产量进行竞争。模型的意义在于理解市场竞争如何影响企业希望建立协作联盟的动因,以及这些联盟如何决定企业的竞争地位,从而影响市场结果。

模型分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n家企业参与一个双向联接形成的博弈。每家企业宣布它希望与之建立关联的企业集合si=(si1,si2,…,sin)。宣布的所有关联的集族定义了一个(无向的)网络g(s)。以Ni(g)为企业i在网络g里所有的协作伙伴,而定义ηi(g)=Ni(g)。在这里,我们需要解释下企业协作(联接)的本质。一个基本的假定是协作关联将降低生产成本。企业产品有K>n个组成部分,我们将假设所有企业使用相同的k个部件。以企业i的部件k的成本为ci,k。企业i生产的边际成本为ci=∑kk=1ci,k。部件成本ci,l可以采用的价值为cH或者cL,而cH>cL。假设对于每家企业i,存在且仅存在一个k^,使得ci,k^=cL。而且,假定对于所有其他的企业j≠i,cj,k^=cH。那么,可以得知如果两家企业建立一个协作关联,它们双方的成本都可以降低cH-cL。定义γ=cH-cL。因此,网络g对应着n家企业的边际成本组合,c(g)=(c1(g),c2(g),…,cn(g))。从上面的讨论,可以得知企业i的边际成本是一个线性函数,并且随其他企业的协作关联数目而递减:ci(g)=γ0-γηi(g), i∈N(13)这里γ0>0是一个正参数,代表一家企业在没有关联的时候,它的边际成本,而γ>0为建立一个关联后降低的成本数目。因此,在这个正式表达式里,每个关联降低的成本是外生的,而且是固定的。第二阶段,企业在市场上通过选择产量来竞争。假定企业面对一个逆向的线性函数P=α-Q,这里P是价格,而Q为所有企业生产的总产量。定义L(g-i)=∑j∈Nηj(g)-2ηi(g)。对于网络g,企业i的库诺均衡产量可以写为:qi(g)=(α-γ0)+(n-1)γηi(g)-γL(g-i)n+1,i∈N(14)我们可以证明网络g里企业i的库诺利润为q2i(g)。假设每个关联都存在一个固定成本c>0。现在,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方式写下网络g里企业i的净收益:Πi(g)=(α-γ0)+(n-1)γηi(g)-γL(g-i)n+12-ηi(g)c(15)建立协作关联的动因与企业改善它们在市场上竞争地位的企图紧密相关。我们首先从企业i和j之间的协作关联对于其他企业利润的效应着手。由式(15)可以得知:一家企业的产量以及利润随着其他企业的关联而递减。现在,我们转向其他企业的协作关联对于一家企业从额外关联获得的边际回报的效应。给定网络g,从一个额外关联gij获得的边际(总)回报为(n-1)γ(n+1)2[λ(n)+2(n-1)γηi(g)-2γL(g-i)](16)这里λ(n)=2(α-γ0)+(n-1)γ。根据以上分析可以证实:从一个额外关联的边际(总)回报随着自身关联数目ηi(g)递增,随着其他企业的关联数目L(g-i)递减。

(二)企业网络中的企业与外部企业之间的竞争在研究企业网络时,很多学者比较关注的方面是对企业行为的研究,其中包括企业如何对待外部企业(潜在进入企业网络的企业)的行为倾向研究。他们认为网络中的企业对于新成员的接纳具有选择性,比较排斥与已有网络成员同质类型的企业(Powell、Koput、Smith-Doerr,1996;Walter、Achim,1999)。Hakansson和Johanson(1993)认为企业对于共同网络内部的企业倾向于采取合作态度,而网络成员在对待外部企业时则主要倾向于选择易,并较有可能采取排斥与自己相似的企业进入网络内部的行为(黄洁、刘清华,2012)。从相关研究来看,企业网络中的企业与外部企业之间的竞争是比较激烈的。一方是网络的既得利益者,另一方是为了争夺网络利益而伺机进入者,它们可能要展开正面的竞争。从这个角度来看,企业网络处于“可竞争性市场”之中,网络内的企业时刻面临着内部竞争与外部竞争,随时都有可能被淘汰的危险,从而逼着自己不断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以保持在网络中和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和持续优势。竞争的结果是有利于保证网络中的企业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从而提升企业网络的整体优势。

(三)企业网络之间的竞争大多数网络都与一个更大的网络集合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即处于相互作用的多网络空间。许多网络存在竞争和合作关系。例如,社会网络与电信、经济、运输等网络之间就有相互作用。每一个网络都要首先用近似方法描述其自身如何影响其他网络的资源交换、存储、转变,同时利用适当的近似方法描述其他网络如何影响其自身。对于企业网络的研究,同样存在网络之间的合作竞争。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着产业分化,并掀起了企业组织的垂直分离浪潮,出现了“小众型”企业,大量的小企业并不是简单的自由竞争关系,而是基于服务共同的最终产品生产而形成企业合作联接的协同关系,从而构建了以关键企业为核心的开放的企业网络系统,这种企业网络扮演着大型供应商的角色,充分利用网络规模经济效应、范围经济效应和速度经济效应展开市场竞争。从而,企业网络之间的竞争便成了市场竞争的一种新态势。企业网络之间的竞争主要出现在网络的最终产品在需求方市场具有相似性或替代性而出现的争夺最终客户的竞争。因此,我们有以下几个命题④。命题7两个企业网络同构程度越高,彼此竞争就越激烈。命题8两个企业网络的作用区域重叠越多,彼此竞争就越激烈。命题9两个企业网络之间的竞争是完全博弈式的竞争。分析企业网络之间的竞争时,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当两个企业网络的主导企业是同一个产业同一个子产业时。第二,当两个企业网络的主导企业是同一个产业不同一个子产业时。第三,当两个企业网络的主导企业不是同一个产业时。首先,我们对网络竞争的几种类型进行定义。定义3完全差别竞争:是指主导企业处于不同的产业或子产业的两个企业网络之间的完全博弈式竞争。定义4同构竞争:是指两个完全同构的企业网络之间的竞争。定义5有差别竞争:是指非同构竞争的其他竞争方式。假设市场中存在两个企业网络在某个最终产品竞争领域竞争,由于是最终产品,在产品相同、相似或可相互替代的情况下,按照传统经济学的分析,完全是相互竞争的。如果一个企业

网络是一个生产该类产品的产业链(网),那么,在一个组织中,它们的利益是共同的,也就是将最终产品更多地占领市场,产品品牌在市场上占有主要地位,在这里,我们假设在争夺最终产品的市场上,企业网络的决策行为形同一个企业,存在同一决策模型在发挥作用。在企业网络之间的竞争中,

企业网络可采取的策略为“补拙”或“增强”(徐志坚,2011)。前者为加强网络自身的组织建设,如产业链重组,增强产业链的服务功能等,在一定程度上是被动策略。后者则是进攻策略,主张利用网络现有的优势,攻击或打败竞争对手。如果企业网络之间的竞争采取的是“补拙”策略,则必然是从维持现有的企业网络的存在与稳定现有网络的运行出发;因为“补拙”是保持稳定的最佳决策。

但从差别竞争的角度,采取“增强”策略是更好的竞争策略,因为企业网络可以在市场的不同区域、产业链的不同环节、产品的不同的组件等方面采取差异化竞争策略,发挥自身的市场优势、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抢占对方薄弱的环节。然后在各占优势的情况下,进行博弈,或者通过谈判来探求合作的可能。对于企业网络中的主导企业来说,“增强”策略也是有利策略;因为,主导企业通常是企业网络中的强势企业,“增强”策略有利于主导企业的自身发展,但原有企业网络就有面临崩溃的可能。

从双方的收益来看,可以分为崩溃、稳定与胜利三种可能,如果A企业网络采取增强策略,B企业网络也采取增强策略,即都想在自身优势、对方劣势之处进一步扩大自身的优势,攻击对方的劣势,那么就会出现双败的结局,最终的结局为A企业网络与B企业网络双双崩溃。如果A企业网络采取补拙策略,B企业网络采取增强策略,由于B企业网络有较大的优势,即使A企业网络加强弥补的进程,但可能无济于事,最终以A企业网络崩溃B企业网络胜利为结束。相反,如果A企业网络采取增强策略,B企业网络采取补拙策略,由于A企业网络有较大的优势,即使B企业网络加强弥补的进程,仍可能无济于事,最终以A企业网络胜利B企业网络崩溃为结局。如果A企业网络采取补拙策略,B企业网络也采取补拙策略,由于双方都采取被动的自强政策,因此,局势保持稳定,A企业网络与B企业网络都取得了稳定的结局。企业网络竞争的博弈矩阵如表2所示。

(四)企业网络与企业的竞争市场竞争的落脚点是产品竞争,而产品的背后是厂家之间的竞争,在基于服务共同的最终产品而构建的企业网络出现后,产品竞争的背后可能演变为企业网络与单个企业的竞争。比如在电脑产品上,戴尔电脑是由许多电脑组件的供应商联合提供的,它们构成一个居于戴尔电脑产品的企业网络,而同样是电脑的生产,联想更多的是依靠企业自身的生产能力,因此,为了争夺电脑产品的市场,戴尔供应商网络与联想公司就构成了一种企业网络与企业竞争的市场模式。

三、结语

企业网络具有较强的市场影响力,在网络联接效应的作用下表现出垄断的特征,网络效应和锁定效应强化了企业网络的垄断地位。企业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竞争模式,呈现出一种基于企业网络的合作竞争模式,同时企业网络强化了市场竞争,并使得竞争更加多样化,表现为企业网络中企业之间的竞争、企业网络中的企业与外部企业的竞争、企业网络之间的竞争,以及企业网络与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等多种竞争类型。基于企业网络的市场结构分析突破了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对于单个企业的垄断竞争的分析,从而使得政府、学界和企业界对于市场垄断要有新的认识和应对,进一步地,产业组织理论的企业行为策略、政府规制和反垄断等理论都将因企业网络的发展而创新发展。

注释:

①参见:朱海就,《企业网络的经济分析――产业区能力差异的解释》,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第72-75页。

②模型分析参考了:李薇、龙勇,《竞争性战略联盟的合作效应研究》,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第64-69页。

③建模证明参考了:(英)桑吉夫・戈伊尔著,吴谦立译,《社会关系:网络经济学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第278-280页。

④本部分内容的论述参考了:徐志坚,《多企业组织结构分析与竞合策略》,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第205-207页。

参考文献:

[1]程家健“新竞争”组织形态――企业网络组织的几个问题[J].求实,2004(12)

[2]郭水文,肖文静网络效应的作用机制研究[J].经济评论,2011(7)

[3]韩小明对于产业融合问题的理论研究[J].教学与研究,2006(6)

[4](荷)亨利・W狄雍,(美)威廉・G谢泼德产业组织理论先驱――竞争与垄断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轨迹[M].蒲艳,张志奇,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5]黄桂田产业组织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6]李薇,龙勇竞争性战略联盟的合作效应研究[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7]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3

[8](美)施蒂格勒产业组织[M].王永钦,薛锋,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9]徐志坚多企业组织结构分析与竞合策略[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0]姚智谋,朱乾龙企业网络分工与我国产业组织结构转型[J].江海学刊,2011(4)

[11]朱海就企业网络的经济分析――产业区能力差异的解释[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08

[12](英)桑吉夫・戈伊尔社会关系:网络经济学导论[M].吴谦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3](美) 卡尔・夏皮罗,哈尔・瓦里安信息规则――网络经济的策略指导[M].张帆,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4]陈佳,何瑶瑶,周建钦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1)

[15]吴嘉威基于网络外部性的网络经济组织理论分析――一个解决马歇尔冲突的新思路[J].现代商贸工业,2013(7)

[16]杨培祥网络经济下垄断与规制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3(1)

[17]张春梅,李晏墅,宗文网络经济背景下模块产品外包的生产组织决策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3(3)(编辑:周南)

上一篇:CEO财务专业背景与公司财务政策研究 下一篇:七选五的解题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