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审美情趣

时间:2022-08-23 11:41:14

语文教学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审美情趣

叶圣陶先生对“语文”的解释是:“语”指口头语言职责在教学生会听会说;“文”指书面语言职责在教学生会读会写。对学生进行母语教学,并通过科学、严格的训练,让学生养成运用母语这个工具进行读、写、听、说的能力,正是语文学科独有的任务,而别的学科是不可能代替语文学科承担这个任务,也无法承担这个任务的。语文作为“工具”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是体现文章逻辑思路的“结构”,即“布局谋篇”的艺术,二是表达思维结果的“语言”,即“遣词造句”的艺术。语文课当然要训练和培养多种能力,但最重要的是这两种能力,古人所谓的“文以载道”就涵盖了这两种能力。任何体裁、题材的文章都不会产生思想,而恰恰相反是用来表现思想的;单有好的思想内容不一定就会产生文学作品,当然更不用说优秀的文学作品了。同样的生活素材,语言文学修养深的人可以据此写出一部相当出色的散文、小说或者剧本,而一个缺乏语言文学修养的人写出来的东西则完全可能连他本人都不忍卒读。

一、更新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这个社会,内容的单调、手段的单一、气氛的沉闷、方法的枯燥都可能使学生远离语文。对传统观念敢于挑战的教师才是好教师,才能不囿于常法,敢于创新、更新教学理念,做到与时俱进。对于更新教学理念,笔者认为教师首先要清楚教育的本质以及语文教学的任务。如最直白的教学原则是“教是为了不教”,这是所有教师在教学之前在自己内心树立的观念。在课堂上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围绕着学生的身心特征来进行。如果脱离了学生,空谈语文教学一切都是无从切入的。教学应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只是一味张扬教师的个性,并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教师就无法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的。语文教师要自己清楚语文的特性,要知识广博一些,最好能够成为一个杂家,可以旁征博引。有的教师只是一味地关注语文教学本身,忽视了和社会的沟通和联系,那么只是完成了一个独立的语文教学,并没有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质所在,关注社会就是关注学生,就是给予学生更多的知识传递。教师要能意识到一支粉笔讲一天的情况已经过去了,用一本教材就能征服学生的时代也过去了。教师只有给予学生不同方面的知识或情感刺激才可能真正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二、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学生语文能力如何,取决于他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如果进一步调查学生语文意识为什么淡薄,就可以发现很多学生都是因为基础知识不牢固,导致后期的稀里糊涂、不明不白。这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拓展思维,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有些学生由于基础薄弱,即便让他们提问题,也不知道问什么,更问不出有价值的问题。因此,我们可以在课堂上采取多种方式拓展学生的思维,采用一些小活动引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关注。例如,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扩展学生的阅读面。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将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他们遵照教师的指导就会掌握学习的方法。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对问题敏锐的洞察力,造就学生敏于发现、勤于发现、善于发现问题的习惯,还要逐步培养学生树立自信心,不盲从、不违心、不唯上的良好品质。通过不断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构建语文教学新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修养

一些基本功比较好的学生,对语文学习不是很重视,认为只要到考试的时候加把劲,临阵磨枪,就能取得不错的成绩。这样错误的观念导致了学生不认真对待语文学习,产生应付心理,对学习的态度比较冷漠。基于学生的这种现象,教师应该多做引导,加强学生的基本认识。语文学习正是由于日常的积累,才会养成“腹有诗书气自华”“胸有成竹”的修养和气质。学生的小聪明和投机取巧的行为,不仅对自己影响不好,也会由于最终考试的失败和不理想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发挥,而且还会在不断的倒退中产生恶性循环,逐渐对语文学习失去信心。因此基本功很关键,我们要让学生对语文的重要性产生充分认识,鼓励他们在平时就树立热爱语文的情感和兴趣以及自信心,采用多种模式构建出语文教学的新思路和新方法,让学生都能扎扎实实地练好基本功,提升自己的语文修养。

四、教学内容与实践相结合,渗透德育教育

教师在授课中要有意识地将语文课文中的关键词语适时地与现实结合,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语文课堂教学可以通过讨论提高学生的认识,学生意识到了名人人格上的伟大进而思考自己的作为,这样也达到了德育的功效。对于课文的现实意义,常常鼓励学生就课文内容深入社会实践进行探索,很多学生认为通过社会实践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深刻体会到了课文对德育教育的意义。语文教学毕竟不同于政治课程,德育教育要在潜移默化中给予学生,而不是过于直接地给予道理的讲授。一些课文本身就具有德育功能,作为高中教师只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一下就能很好地实现德育教育。对于学生而言一些具有故事情节的课文更能吸引他们探寻内在的启示,所以对于一些故事性的课文,高中教师应该多在德育方面用点心思。

总之,语文课堂呼唤感性的阳光,也就是在教学中,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起来。引导学生置身于作品之中,吸收文学作品的精华,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情感体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与启发,领会其中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加深学生人文底蕴的目的。

(作者单位:河南省西峡县教师进修学校)

上一篇:政治课堂教学的策略与实践 下一篇:课堂艺术课堂艺术如何搞好美术教学中的素描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