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扬琴作品的音乐形象

时间:2022-08-23 08:13:36

浅谈中国扬琴作品的音乐形象

摘要:文章以音乐作品的题材和内容为出发点,分析了中国扬琴作品中音乐形象的几个种类。

关键词:扬琴作品;音乐形象;题材

音乐形象是音乐艺术本身表现的最高阶段,是音乐作品的核心所在,是决定音乐作品艺术价值的尺度和标志,是音乐艺术个性的实质。因此,准确地把握音乐形象,将会帮助大家从整体上对音乐艺术的自身规律及其特性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音乐形象的角度去研究和分析扬琴作品也是很有实践价值的。音乐作品中艺术形象的特殊性是他不同于绘画和雕塑等静止性的形象和银幕、舞台上的动态形象,也不同于文学艺术中的用语言做媒介的、以艺术审美为主旨的艺术形象。作品中的每一个音符,除了只代表它自身这个单独的音之外,互相之间的联系使他们拥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

一样乐器要发展,成为有自身鲜明特点、拥有一套科学完善体系的器乐家族,音乐创作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她是提高器乐演奏水平,培养器乐人才的直接手段。扬琴艺术的发展也是这样,扬琴作品的创作一直是衡量扬琴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参数之一。扬琴在中国发展的四百多年中,涌现出众多的优秀作品,其中广泛流传至今仍被经常演奏欣赏的典范之作就数不胜数。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我国的扬琴音乐创作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盛期。随着在乐器形制、理论研究以及专业教学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中国扬琴体系在世界扬琴家族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个时期的扬琴音乐创作在题材、体裁、内容、风格、演出形式等方面都较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呈现了多元化、专业化的特点。尤其是扬琴音乐的创作在艺术素材和乐曲所描绘的音乐形象方面也有了极大进步,选题的范围拓宽、意义更加深刻、形象栩栩如生:本人从如下几个方面对扬琴音乐作品所描绘的音乐形象进行分类阐述:

一、以古代文化为创作背景的扬琴作品

以古代文化为背景,叙述历史故事、歌颂英雄人物,以古代英雄人物、传奇故事为音乐形象的作品。如大型扬琴套取《国魂篇》(项祖华曲),包括《屈原祭江》《苏武牧羊》《昭君和番》《林冲夜奔》四个部分,《文成西行》(芮伦宝曲)等等。其中以《林冲夜奔》最为优秀和典型。乐曲讲述了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林冲的传奇故事,刻画了人物悲壮阳刚的气质和浓烈抗争的胆魄,具有戏剧性、哲理性及震撼之美。该作品的音乐形象和构思,从中华文化传统中的美学深度,探求具有民族神韵的音乐思维方式,是中国扬琴作品的典范。

二、少数民族音乐题材的扬琴作品

以少数民族民间曲调为素材,表现少数民族人民安居乐业、节日欢庆的场面,以少数民族人民的故事和情感为音乐形象的扬琴作品。如以傣族等民族音乐元素为主题的《竹林涌翠》(项祖华曲)、布依族的《凤凰》(桂习礼编曲)、维吾尔族的《欢乐的新疆》(周德明曲)、蒙古族的《金色的牧场》(黄河曲)、满族的《金翎丝――满乡随想》、(刘寒力曲)、藏族的《拉萨行》(黄河曲)、彝族的《欢乐的火把节》(刘圣希曲)等等。这类乐曲中的《天山诗画》(黄河曲)是一首新疆风格的乐曲,既用扬琴的特殊音乐语汇描绘了天山的绮丽风光和水天一色的风景,又有对天上风土人情的关注,突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三、反应内心活动的扬琴作品

思想内涵深刻、以人生哲理和内心感受为音乐形象的扬琴作品。在这类作品的音乐创作中,作曲家打破了传统的创作模式,较少受扬琴传统演奏技巧的束缚,运用了全新大胆的构思,使用与传统乐曲相差甚远的音乐语汇来打造乐曲。无调性、全音阶、开放使用噪音等现代作曲手法的运用,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传统的“反叛”和“挑战”,对扬琴创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例如:为扬琴与钢片琴和手鼓而作的《觅》(杨青曲)、《寂》(瞿小松曲)、《思》(魏砚铭曲)、《离骚》(黄河曲)、扬琴与二胡《双阙》(谭盾曲)、《怀念》(桂习礼曲)等等。还有一些借助物体形象暗喻内心世界活动的作品,如《秋、梦、藕》(许学东曲)、《海燕》(韩志明曲)。《秋、梦、藕》就是一首探索性的作品。作者一改扬琴演奏以点状为主的特征,运用大量的长线条密集轮音,为扬琴演奏的弦乐化做出大胆尝试。乐曲采用了变奏与回旋变奏曲式,利用大量的多调性音阶与远关系离调的作曲手法,勾画出了一幅落叶深秋的图景,感慨许多人间的无耐。全曲似被一层淡淡的愁云所笼罩,充满了一种“呼之不来、挥之不去”的无可名状的悲剧色彩。扬琴独奏曲《海燕》,借用了海燕在大海上自由翱翔,战胜暴风雨的形象,比喻了一种不怕艰难险阻,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虽然欣赏乐曲时,人们并不能看见海燕,更看不到波澜壮阔的大海,但是作曲家运用一系列的急速和弦分解、大量的音阶、琶音,节奏模进,离调等作曲手段,将一幅生动逼真的动态画面呈现于欣赏者眼前。

四、借景抒情的扬琴作品

以自然景观为音乐内容,抒发作者对祖国美好河山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的扬琴作品。如:扬琴组曲《山寨风情》(谢明曲)、扬琴组曲《芳祭篇》(项祖华曲),包括《春•兰》《夏•莲》《秋•菊》《冬•梅》四部分;扬琴合奏曲《川江音画》(郑宝恒曲);扬琴与弹拨乐《春满江南》(项祖华,樊祖荫曲)、《红河的春天》(刘希圣、李航涛曲)、《节日的天山》(郭敏清编曲)、《川江韵》(黄河、何泽森曲)、《鸟之舞》(杨春林曲)等等。这类乐曲中的《海峡音诗》是一篇锦绣壮丽和气度恢弘的民族音诗,分为三个乐章:“宝岛”“思亲”和“喜庆”,描绘了台湾宝岛绰约的风姿,赞美了台湾人民勤劳、乐观的性格并生动表现了海峡两岸骨肉相连、同胞的真挚思念和血肉情缘。

五、由外国乐曲移植而来的扬琴作品

我国的二胡、笛子、琵琶等民族乐器,大多数都属于单旋律乐器,只局限于表现单音音乐,在移植外国作品的演奏方面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扬琴有一半“血统”来自于外国,素有“中国钢琴”之称,是我国民族乐器中为数较少的能够演奏纵横交错多声织体音乐的乐器,因此能够驾驭不少由小提琴曲、钢琴曲、外国大洋琴曲、外国民歌等移植、改编的外国作品。用民族乐器表现其他国家、民族的音乐形象,便是这类作品的特殊性。属于这一类中较为优秀的作品有:李玲玲根据匈牙利作曲家盖扎•阿加的大洋琴曲改编的《风暴》,根据日本民谣改编的《五木摇篮曲》,刘月宁根据贝多芬的钢琴曲改编的《献给爱丽丝》,项祖华根据西班牙作曲家萨拉萨蒂的小提琴曲改编的《流浪者之歌》等等,外国作品的移植使扬琴在演奏双声部,自由转调以及半音阶演奏等方面的优势得到广泛的应用和训练,为扬琴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拓宽了思路,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扬琴的曲目与音乐表现风格。

音乐形象在扬琴音乐作品中是相当重要的研究对象,音乐形象的发展与扬琴的乐器形制、扬琴自身的民族化进程、扬琴作品的艺术性以及扬琴音乐的欣赏等许多方面相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讲对整个扬琴艺术的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扬琴工作者的奋斗目标是创作出具有更加丰富、内涵深刻的音乐形象的扬琴作品,演奏出更加切合主题、正确反映作者意图的音乐形象,最终提高全民族对扬琴音乐的认识和欣赏能力,把扬琴事业推向辉煌。

参考文献:

[1]项祖华编著.《扬琴弹奏技艺》.繁荣出版社,1992年

[2]刘承华著.《中国音乐的人文阐释》.上海音乐学院出版

社,2002年10月

[3]洛琴著.《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上海书画出版

社,2004年8月

[4]赵艳芳编著.《扬琴考级训练问答》.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2年5月

[5]彭吉象著.《艺术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

[6]陈伟著.《中国艺术形象发展史纲》.学林出版社,2004年8月

[7]芮伦宝.《对当前扬琴作品创作的思考》《中国民族管弦

乐学会2000年全国扬.琴艺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民乐》特

刊》,2001年

[8]崔莉.《中国扬琴与作品分析》

上一篇:浅谈声乐中的歌唱语言艺术 下一篇:论手风琴风箱的特殊演奏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