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教育的思考

时间:2022-08-23 06:13:25

对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教育的思考

摘 要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修订版)中提出语文课除了要担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任务外,还应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而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教育理念突出学习者的中心地位,关注学习者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这两者之间有共通之处,可以互相渗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积极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人本主义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对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进行有意识、系统性的培养,做到教书和育人的完美统一。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教育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0 前言

认真研究《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修订版),我们不难发现,社会和时代对改革之后的语文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课除了要担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传统任务外,还应更加积极地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新课标》中有许多关于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论述,如“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又如:“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同时注意不同学段之间的联系和衔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新课标》在阐述“习作”和“口语交际”的具体目标中,也提到“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等等。因此,在普遍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背景下,探讨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教育,对于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进一步推进语文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教育的可行性

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教育,我们必须先要找出这两者的共通之处。伟大的作家高尔基曾经提出建议:把文学叫做“人学”。人文性正是语文教材的一大特点。《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教科书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与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形成是融为一体的,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初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优美动人的诗歌、情节曲折的小说、哲理深刻的寓言和荡气回肠的散文,它们用不同的形式,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歌颂了人类真、善、美的本性。而在心理学的诸多流派中,以卡尔·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和精神分析心理学派、认知心理学派、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等其他学派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即人的自我实现。奥地利儿童心理学家彪勒指出: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了一种积极的人的模式,因此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首先是人,其次才是科学家。很显然,人本主义心理学把心理学看作是一门重要的“人学”,它是以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的人和人性。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最大的贡献就在于他从现代人类学和心理学的视角论证了“人性平等”和“尊重个性”的观点。所以,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两方面来看,“人学”就是初中语文教学和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教育的共通点。有了共通点,就有了渗透的可能。

2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教育的具体方法

(1)关于生命价值: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教育强调要将生命感、价值感等人格心灵“唤醒”,让人学会珍惜生命,善待生命。2009年,国家教育部的《全国中小学安全形势分析报告》显示,在各类安全事故中,学生之间的斗殴占10.71%,自杀占5.36%。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表现出了初中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漠视。只有尽早教导学生珍惜生命、善待生命,才能促使他们去尊重、关怀、欣赏他人生命,从而树立起积极的人生观。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存在着大量的关于生命感、价值感的心理教育资源。比如:《蝉》的主旨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伟大的悲剧》表现了探险家斯科特等人顽强走向困难并战胜困难的意志和勇气、接受失败的科学精神、热爱祖国亲人的人生态度、为集体荣誉而甘于献身的探索精神,给后人以极大的鼓舞;《真正的英雄》哀悼罹难的航天勇士,颂扬人类的探索精神,号召人们化悲痛为力量,踏着先烈开辟的道路,继续进行太空探索。《斑羚飞渡》讴歌了斑羚在危难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让人感叹原来生命有时是可以如此伟大。另外还有《热爱生命》、《谈生命》等文章,都可以唤醒学生心中的“生命感”和“价值感”。

(2)关于挫折磨难: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教育认为,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挫折总是难以避免的,应正确认识与对待挫折。要承认挫折,正视挫折,然后认真、冷静、客观地分析各种受挫的因素,找出关键因素,把挫折所造成的不幸,对个人的打击,当成磨练自己意志的机会。处于青春的初中学生大多敏感脆弱,缺乏坚韧的意志和自强的精神。初中语文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挫折教育的资源,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让学生明白: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的困难分解为小的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小的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丑小鸭》中的丑小鸭面对人生受讥讽、受嘲笑的逆境,仍然不懈追求,努力进取,终于实现自己的天鹅之梦;《音乐巨人贝多芬》中贝多芬那超出常人的坚强意志、“扼住命运咽喉”的顽强精神,正是抵抗挫折,超越自我的极好体现;《荒岛余生》中的鲁滨逊面对的流落荒岛的困境,显示了一个硬汉子的坚毅性格和英雄本色;《地下森林随想》满怀激情地歌颂了地下森林面对暗无天日的深谷所展示出的顽强生命力,地下森林创造了生命史上的奇迹,它深沉、坚毅的品格给我们以强烈的震撼。

(3)关于感恩: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对自身幸福的熟视无睹是人类罪恶、痛苦以及悲剧的最重要的非邪恶的起因之一。这种说法虽然有偏颇,但它却告诉我们,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能更容易体验到幸福,关爱自然,理解社会;而对于自然和社会来说,懂得感恩的人越多,其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就越大。感恩父母、老师和朋友,感恩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这是中学生最应该具备的道德情感,初中教材中就有许多关于感恩的文章,比如《背影》、《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我的母亲》等等。

(4)关于乐观的人生态度:乐观是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教育的基调。罗杰斯认为,人的本性就是要努力做到因满足于个人生活而保持乐观态度。他坚信人性本善,坚信每个人都有无穷的潜能,他的研究过程始终保持着乐观主义精神。而初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发展时期,拥有乐观的人生态度,学会正确看待得失,有利于身心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塞翁失马》告诉我们“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人生有得就有失,所以应当正确对待。《紫藤萝瀑布》、《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谈生命》都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要相信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品读《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和《水调歌头》,我们更是能体会到古人身处逆境的乐观心态。

(5)关于人际关系:罗杰斯的幼年生活很孤独,成年后的他对人际关系有自己的见解,在他的著作《我的人际关系哲学及其形成》中提出关于人类相互关系的一种新理论,可以简要地叙述为“在任何亲密、持续的关系中,如果我想创造出一种真诚、关怀、理解的气氛,我就必须相信人们,信任他们反省自我以及认识他们自身问题的能力,信任他们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而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涉及人际关系的文章,学生可以学习如何通过彼此信任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老王》中的老王虽孤苦伶仃,但却以自己的老实厚道、重情重义赢得了作者夫妇的信任和尊重;《信客》里的老信客留给年轻信客的人际交往秘诀便是“信任”;《猫》一文虽写的是人冤枉了猫的故事,但这又何尝不是在写人与人的信任?

3 结语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去探索和研究。语文教学应当也必将责无旁贷地分担心理教育学科渗透这一重任,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进行有效的心理教育渗透,以充分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促进他们个性的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为培养建设祖国的合格接班人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213.

[2] 杨韶刚.人性的彰显——人本主义心理学[M].山东教育出版社,2011:273-274.

上一篇:加强电工电子实训课的教学 下一篇:感觉统合教育在早期教育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