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的税收流失分析

时间:2022-08-23 01:35:21

行政事业单位的税收流失分析

摘要:税收流失,一直都是我国税收所面临的棘手问题,而且存在于对各类税收行为主体的征管过程中。作为具有行使国家职能和管理公共事务的行政事业单位,税收流失现象的存在,极大的损害了税收征管秩序的公正性和示范性,因此,必须对其存在的原因进行剖析,以期找出针对措施,改变这种不利局面。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税收; 税收流失

一、税收流失的内涵及分类

税收流失,是在征税过程中,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征税人等各类税收行为主体违反税法规定,有意识的避免缴纳税收,使得实际缴纳入库的税收收入少于按照税法规定的标准计算的应征税额的现象和行为。税收流失不但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而且弱化了税收的宏观调控和资源配置能力,进一步威胁到经济效用的公平性,不利于经济体的健康平稳发展。

从狭义的纳税人角度来看,税收流失可分为偷税、逃税、漏税、抗税、欠税五种。行政事业单位作为我国企事业单位中重要的纳税人,主要的税收流失方式也不外乎这些,又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大多属于非营利性质单位,实现的税收占全国税收总额的比重并不大,但事业单位属性决定了其在税收形成及分配中的特殊作用,决定了税收的社会公平性和示范性。因此,必须重视行政事业单位的税收流失问题,以期找出持续产生税收流失的根源所在,创新和规范征收流程,努力做好防范措施。

二、行政事业单位的税收流失现状及原因

2010年我国税收总收入7320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占GDP的比重高达18.4%,税收继续扮演着国家财政主力军的角色,对促进我国的经济现代化建设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近年来,我国平均每年流失的各类税收为5700-6800亿元,流失率高达10%。根据相关部门数据显示,税收流失现象主要存在与企业这一类纳税主体中,占据税收流失的一半以上,其次是行政事业单位,而且其占据税收流失额度的比重呈逐年增加趋势,2008年这一比重仅为17%,2010年已经升至23%。可见,行政事业单位税收流失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必须引起相关各方的高度重视,追寻产生原因,进行针对治理。近些年,通过对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检查情况来看,税收流失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单位定位模糊,纳税意识淡薄。行政事业单位的公共属性决定了其不同于一般类的制造业企业和服务业企业,单位经费主要依靠财政拨款。由此,一些单位领导和财务人员误认为,交税主要是一般类企业和个体私营主的义务,自身作为行政事业单位,主动纳税申报的观念不强,纳税意识淡薄。

2.票据管理混乱,监控不严。目前,行政事业单位日常经营都需要大量的票据,主要包括行政事业性非税收入统一票据、非经营性往来收款收据、捐赠票据、罚没款物票据等。有财政部门发放和管理的,也有税务部门发放和管理的,还有单位从省、市以上部门或系统自行领取和经批准自行印制的。管理及发行主体的差异,决定了票据纳税监控难度的客观存在,而且行政事业单位的报账凭证管理较为松散,白条报账的现象屡见不鲜,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税收流失的可能性。

3.税收征免范围不明确,漏税现象严重。行政事业单位漏税现象,主要反映在印花税、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城建税等小税种和个人所得税方面,这些税种的征免范围不明确。例如,学校利用土地从事房地产开发,转让土地使用权的应税行为不去申报纳税。这些都属于典型的纳税遗漏,尽管这些经常受到国家政策的扶持,但是纳税的流程必须要具备,等到税务部门的核实减免之后再实收实付。个人所得税方面,工资薪金所得项目不代扣或者少代扣,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仅仅有动力代扣代缴工资表中反映出来的职工薪酬,而单位给予的较多福利补助,则不会计入个人应税所得,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单位的应税基数。

三、防范行政事业单位税收流失的对策

1.针对性宣传税法,提高纳税意识。行政事业单位的普遍纳税觉悟相对较高,但是单位或财务部门的相关领导往往存在着传统腐朽观念,不容易改变,因此很有必要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宣传有关税收政策,使其领导和财会人员扭转纳税观念,增强纳税意识。同时,要组织力量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纳税辅导,增加相关工作人员的税收知识水平,进而促进整个单位的纳税意识的提高。

2.加强票据管理,减少虚假票据报账。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与有权提供票据的部门协调,明确各种票据的使用范围,制定票据报账的管理规章并严格执行;另一方面,税务机关要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应税项目和使用票据进行严格检查监督,增加日常票据检查次数,抽查核实票据凭证信息。

3.明确征免范围,加大征管力度。作为纳税主体的行政事业单位以及负责征收的税务部门都必须明确行政事业单位的税收征免范围,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大征管力度,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纳税鉴定,确定征免范围,避免按单位或收费性质、项目划分征免界限,切实做到最大成都的避免税收流失的大面积产生。

上一篇:刍议新形势下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 下一篇:浅论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