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模仿学习促我成长

时间:2022-08-23 09:14:24

观察―模仿学习促我成长

我是一名刚参加工作的新手教师,加强专业学习使自己尽快适应教师岗位、获得专业成长是当务之急。我认为,作为新手教师除了要积极参加幼儿园组织的各种专业培训、学习活动以外,加强自我培训也是非常重要的,而观察-模仿学习是其中的途径之一。通过对实践资料的整理和分析,结合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我将自己的观察-模仿学习经历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直接观察-模仿学习、抽象性观察-模仿学习和创造性观察-模仿学习。下面和大家分享的是我的学习经历和体会。

一、直接观察-模仿学习阶段

在此阶段,我主要通过对经典课例的整理、观察和模仿,较完整地再现活动的流程和内容,并通过“实践―反思”的多次循环逐步了解教学活动的规律、内在机制等。

我以《米格爷爷的鞋匠铺》课例视频作为第一个观察对象,之前已在多个教学现场观摩过这一活动,大致了解活动的目标、流程等,我以为在第一遍观看视频时就能够比较全面地把握整个活动,但事实上留在脑海中的只有一些细节或片段。在接下来的观摩中,我努力地跟随音乐做动作,同时观察执教者的体态和表情。接着,我跟随视频中的音乐对着镜子练习,由于此活动的动作设计并不难,在熟悉音乐后我很快就配上了动作。在掌握动作后,我截取了部分视频反复观看和模仿,直到自己满意为止。然后,我把重点放在对教学流程的梳理上,原以为这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可经过两三次的完整观察后,我还是无法具体呈现流程。于是,我对着视频把流程和执教者的指导语一一记录下来并烂熟于心。随后,我把视频分成三段,跟随视频多次练习。起初有些力不从心,在多次观看和调整后,我的动作渐渐跟上了音乐节奏,语言、表情也慢慢“相像”起来了。经过十几遍的观察练习后,我对这个活动的流程和内容有了较为完整的把握。

第一次的教学实践是在S幼儿园进行的,我觉得教学效果不是很好。也许是出于对新教师的鼓励,教师团队的反馈基本上是“新老师第一次能组织这样的活动,已经不错了”。事后,我进行了反思,认清了自己的问题:由于教学知识与教学经验的限制,对教学细节缺乏考虑。于是,我又在Y幼儿园组织了这一活动,并邀请活动原创Z老师作点评。Z老师对我组织活动时的语速、师幼互动的效果、动作示范的方法等作了详细的分析,并对细节的处理、指导语的设计提出了具体的建议。这些宝贵的信息是我在视频中难以捕捉和察觉的。在此后的几次教学实践中,我充分感受到Z老师的建议非常管用,解决了许多具体问题。

二、抽象性观察-模仿学习阶段

在直接观察-模仿学习后期,我已不满足于对经典课例的简单“复制”,希望在直接观察-模仿学习的基础上,对某一具体课例(优秀课例或一般课例)的某些部分或某些环节进行调整,或在具体情境下丰富合乎幼儿需要的学习内容。我把这个阶段称之为抽象性观察-模仿学习阶段。

我选择了课例“舞起来”,它是由巴赫的《嬉戏曲》改编而成的。我首先通过看方案和视频了解设计思路和教学流程,同时也参阅了《舞起来》的作者约翰先生的作品以及巴赫的《嬉戏曲》。

初步分析课例后,我发现原方案的教学目标的主语设定欠妥,于是我将目标主语从“教师”调整至“幼儿”,并将活动目标尽可能具体化,如,原活动目标之一是“激发幼儿参与音乐韵律活动的乐趣”,我将其调整为“自信地表演天鹅嬉戏的情景”。我基本保留了原方案的内容,并套用了先前在直接观察-模仿学习中所积累的教学流程:故事动作音乐其他。

在第一次教学中,我明显感到整个活动显得沉闷,幼儿表现不活跃,活动后期出现多数幼儿走神的现象。在活动后的研讨中,教师团队指出了问题:整个活动只有上肢活动,没有下肢活动,无法满足幼儿的学习需要。另外,由于准备不足,我用小圆点贴纸代替手套用于区分不同角色,导致多数幼儿在活动后期拨弄起贴纸来,干扰了学习。

在第二次教学中,我加入了下肢动作,并调整了教具,重点考虑如何让幼儿更好更快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幼儿明显比前一次要兴奋许多。但由于幼儿空间位置转换频率过高,幼儿学得并不踏实,显得很浮躁。

在第三次教学中,我将注意力放在活动框架和流程上,动作设计也尽可能做到动静交替。由于事先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意外”进行了预设,这个活动进行得比较顺畅。

后来,我多次观看了这一活动的视频,发现原设计中教师示范了多种动物的造型,但无论是从幼儿的认知能力还是从故事的逻辑来分析都显得有些牵强。我决定选用单一“天鹅飞”的动作加以示范,在散点游戏时鼓励幼儿创编天鹅飞的动作。这一次的教学效果比前几次都要好。

从上述四次活动的调整过程来看,我已渐渐从对活动细节的关注转移到对活动框架的把握。我并非从单一的环节进行练习或复述,而是从框架入手,就流程的演进进行模仿学习。

三、创造性观察-模仿学习阶段

创造性观察-模仿学习是指学习者通过观察模仿,将各个不同榜样的行为特点组合成不同于任何个别榜样特点的混合体,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方式。

起初我并未意识到自我培训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而是继续通过各类优秀课例的直接观察-模仿和对部分课例的抽象性观察-模仿慢慢积累与归纳。后来在与团队的不断碰撞与交流中,我发现自己的创造性观察-模仿学习的特征逐渐明朗,已从“相似”走向个性化。

一次,动画片《饼干警长》中的一段故事给了我某些灵感,故事大意是:饼干城里的饼干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有一天,饼干城里来了两个大盗,要抢饼干国王的王位,他们有一把很神奇的酸奶枪,打到哪块饼干,这块饼干就会迅速软掉,无法移动……我觉得“饼干软掉”是一个很有趣、孩子们会喜欢的点子,但要把一个点子设计成一个活动,素材方面还是单薄了些,因而这个想法就搁下来了。

在幼儿园的一次教研活动上,大家玩了一个叫“007”的反应游戏,口令是“零、零、七、bia、啊”,念口令的人每念一个字都要用手指向下一个人,当念到“bia”时,被点到的人要做出倒地的动作,同时嘴里发出“啊”声。受这个游戏的启发,同时参考了其他教师的点子和一些优秀课例,如B幼儿园的“狡猾的狐狸在哪里”和D幼儿园的“司马光砸缸”中的追逐游戏设计,初步形成了“饼干和酸奶枪”的游戏规则:当酸奶枪打中一块饼干时,这块饼干就会慢慢软下来。饼干一倒,其旁边两块饼干就开始反方向赛跑,就像玩“切西瓜”游戏一样,先跑回原点的获胜。我把我的想法告诉了许卓娅老师,她给了我许多建议,比如最好能选择一个类似海顿的《惊愕交响曲》有一个“重音”的音乐作品等。可我当时希望设计一个有一定挑战性的、有“亮点”的、能“一鸣惊人”的音乐活动,仍选择《向前冲》的音乐,设计了“饼干运动会”的故事情境。在参照了很多优秀的音乐活动后,一个结构比较复杂、动作难度较大的音乐活动诞生了。但试教后才发现,设计的故事情境与音乐不太匹配,内容太复杂,对幼儿而言负荷较大,活动后期许多幼儿感到很疲倦,我自己也感到很累。

我意识到必须“化繁为简”,我将学习对象改为中班幼儿,选用了《惊愕交响曲》中的AB两段音乐,分别将速度设定为120拍/分和115拍/分。我将该活动的故事情境改为:“饼干王国马上要迎来一年一度的短跑比赛,所有的饼干都要参加。饼干们都在想:要把自己捏成一个什么动物呢?只有跑得快才能拿第一。国王有一把酸奶枪,这是短跑比赛的发令枪,你们想知道它有什么用吗?那我们就一起去参加比赛吧!”与A、B段音乐匹配的动作如下:

A段动作如乐谱中的文字所示,A段最后集体叫“啊”,同时音乐中有一声枪响表示酸奶枪发令。B段做“饼干软掉”的动作。

在活动中,中班幼儿展现出了令人难以想象的身体表现力。我体会到:一个活动是否有意义、是否适合幼儿,应是设计者考虑的重点。在设计活动时,我们往往被一些“程式化”或“成人化”的思维所迷惑,而忘却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学习方式。当我们愿意放弃表面的浮夸用心去体味教学、感受孩子时,我们的创造才能、主导作用才能得以发挥。

我的个案展现了一个新手教师观察-模仿学习的成长片段。我深深体会到,新手教师的成长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反复实践、反思的,各阶段的发展也并非界限清晰的,而是交融的、不经意的。

上一篇:运动器材的摆放与幼儿运动心理 下一篇: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角色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