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太极拳如何防止膝疼

时间:2022-08-23 08:43:00

练习太极拳引发膝关节疼痛并非个例,在某些练拳群体中似成为一种通病,包括一些拳师教练也出现这种状况。笔者初习杨式太极拳,后接触陈式。自1986年始,修习武式太极拳。说实话,我也曾经深受膝疼的困扰,便向当代著名太极拳史论家吴文翰先生求教,师加以点拨,才使我茅塞顿开。他还嘱咐我多学习学习郝少如先生(1908-1983)拳论,由此,弄懂了许多拳理。此后,有疑惑便求教于吴师,求证于郝少如先生的拳论,每每豁然开朗。今年是郝少如先生逝世三十周年,权以此文,聊表怀念。并诚请当代太极拳练习者认真研读郝公拳论,肯定会少走弯路,大有裨益。

简而言之,练习太极拳导致膝盖疼,是姿势不正确之故。如果用太极拳术语,便叫做没有做到外三合。所谓外三合,即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腰与胯合。这些,太极拳习练者常常挂在嘴边。但是,真能做到位,便不那么简单了。笔者以为,如果真真正正做到了外三合,就不会出现膝疼。下面简作分析。

合,为协同、协作、共同之意。手与足、肘与膝、肩与胯之间要相互协作、协调一致。动则俱动,静则俱静,所谓“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语出武禹襄《打手要言》)。一动俱动,并非手足乱动,肘膝乱晃,身体乱挪,此谓妄动。“周身俱要相随,有不相随处,身便散乱,便不得力,……”(语出李亦畲《五字诀》)“随”即顺随,是“合”的别解。所谓随即合,合即随。

手与足相合,指左手与左足之间、右手与右足之间相随相合,步调一致。当然,左右手之间、左右足之间也须呼应,协调配合,目的一致。通俗而言,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能各自为战,各动各的,只顾花哨,失了规矩。手与足之间相随相合,应如有绳相连,相系相吸。手动足随,足动手跟;进则跟进,退则后撤;左动则左旋,右动则右转;上则俱上,下则俱落。否则,足已落实,手仍然翻转缠绕;或者手已到位,足依旧不停移动;以及手向前,足后移;足前迈,手后收等便是手足不合,此非太极拳所为。

肘与膝合与手足之合相若。左肘与左膝、右肘与右膝之间,似有线牵,相系相吸。肘提膝,膝牵肘,互动互连。如一方动,另一方静或者一上一下,一前一后,不相跟随,则为不合。当然,左右之间仍相兼顾,配合得当。

肩与胯要同处于一个平面,为一整体,如同一扇门,四角对正。假如左歪右扭,四角不对,则关不严、合不拢。所以,肩胯必须同体同向。欲左俱左,欲右俱右,上下相合,左右对称,整移。如果,腰胯坐实稳如钟,肩膀仍乱晃动;或者肩前耸,臀后凸等等,均为肩胯不合。如此,何来“尾闾正中神贯顶”(语出武禹襄《十三势行工歌诀》)呢?

手足、肘膝、肩胯外三合之间也须步调一致,目标(或者目的)统一,有的放矢,劲合一处。如同一艘船,整个船身要同进退,同转向,才能保证安全行驶。倘若有一处不随或者触礁,便会损坏船体或者船毁人亡。太极拳运动亦如此,习者“周身之劲在于整,发劲要专注一方,须认定准点,做到有的放矢。劲起于脚跟,由脚而腿而腰行于手指,须完整一气,不能有丝毫间隔断续。”(见郝少如《引进落空借力打人》)此即“放时腰脚认端的,中有‘整’字。”(语出李亦畲《撒放秘诀》)因此,太极拳每一动必须求达:动作合顺,运动要整,周身一家。

武禹襄(1812-1880)在《打手要言》中写道“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劲宜曲蓄,也即行工走架时,自始至终两腿须曲蓄,无有挺直,全身重量落实于腿。又须虚实分清,不能双重。此时,若不得要领,再加上腰胯乱动,腿脚乱移,极易损伤膝关节。故而,武禹襄便规范了一条身法――裹裆。什么是裹裆呢?“两膝着力,有内向之意,两腿如一条腿,能分虚实,谓之裹裆。”(见郝月如《身法要点》)两膝着力须向内扣,又不能过,要无过无不及,恰到好处。双膝着力向前,向各自之足拇指方向用力。如此,才能力达一方,劲合一处,两腿如同一条腿。其问,“虚非完全无力,着地实点要有腾挪之势。腾挪者,即虚脚与胸有相吸相系之意。否则,便成偏沉;实非完全占煞,精神贯于实股,支柱全身,要有上提之意。如虚实不分,便成双重。”(见郝月如《身法要点》)所谓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武禹襄语录)身体重量通过膝达于足,聚于涌泉穴,此谓由脚而腿而腰完整一气。如此,膝关节绝不会受损而疼痛。即使初习者出现腿疼现象,也是痛在肌肉,而非膝关节。谨记:腿受力,分虚实,力聚涌泉;膝着力,须内扣,力向拇指。此为行工要诀。

写到此,想起杨德高先生曾讲,其师少如公生前多次感叹道:“我身上的东西,黄金当成废铁卖了。”笔者现将这些得之于少如公、吴师文翰的黄金,无偿献于读者,愿有助同好。

上一篇:形意行步崩拳图解 下一篇:《鹬蚌相争》(第一课时)教学实录及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