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体验角度分析中小学微课堂平台设计与搭建

时间:2022-08-23 07:20:41

用户体验角度分析中小学微课堂平台设计与搭建

摘 要:网络视频课堂平台的用户体验主要通过交互行为体现,微课程除了微视频以外,还需要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微视频、辅助学习资源、社会往平台组成一个完整的微课堂体系。本文旨在从该平台主要使用者学生用户和平台资源提供者教师群体的使用与体验角度入手,分析项目的视觉风格与流程搭建,把握符合我国中小学微课堂使用的整体结构和框架,让微课堂项目真正的服务于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

关键词:微课 信息化教育 用户体验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120-02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化技术,网络社交平台、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壮大,开放教育资源运动逐渐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微课堂”教学模式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兴起并蓬勃发展。从美国教育家萨尔曼・可汗(Salman Kahn)建立的可汗学院到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ern Iowa)LeRoy A.McGrew 教授所提出的60秒课程(60-Second Course)(McGrew,1993)到英国纳皮尔大学(Napier University)T.P.Kee提出的一分钟演讲(The One Minute Lecture,简称OML)(Kee,1995)。这些微型网络视频教学形式表现力更生动、形式多样、载体量大,它的出现进一步触发了教育研究者对微视频等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可行性探索。

我国目前对于微课堂的实践与研究大多重在阐述理念及理论研究,2011年起,以“佛山市中小学优秀微课作品展播平台”与“微课网”为代表,国内开始了微课程实践层面上的尝试。然而,在微课堂平台设计与搭建方面,如何从用户体验角度,阐述及分析设计与搭建风格、流程、要求尚需审视与研究。笔者参与了山东省微课堂项目,在对主要视觉页面设计与把握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分析:网络视频课堂平台的用户体验主要通过交互行为体现,本文旨在从该平台主要使用者学生用户和平台资源提供者教师群体的使用与体验角度入手,分析项目的视觉风格与流程搭建,把握符合我国中小学微课堂使用的整体结构和框架,让微课堂项目真正的服务于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

1 微课堂用户体验与交互式平台

ISO 9241-210标准将用户体验定义为“人们对于针对使用或期望使用的产品、系统或者服务的认知印象和回应”,通俗来讲就是“这个东西好不好用,用起来方不方便”。因此,用户体验是主观的,且其注重实际应用。网络视频课堂平台的用户体验是指帮助学生与教师及教研员、管理员等所有用户在网络上快速而简便地完成其目标的一系列工作,使其拥有愉快的用户体验。因此,用户体验应该是信息构建必须考虑的重要方面。为了满足微课堂用户的信息需求,平台的搭建与构架应该更多地从用户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充分考虑用户在利用信息产品与服务时的体验与感受,重视用户体验,提高服务质量。

数字环境中的信息交互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它将用户、内容、系统等各方面整合在一起,不仅需要考虑技术的理性因素,更要考虑人的感性因素。微课堂系统的用户需要处理的问题多是非结构性的、复杂的任务,需要在人类信息处理模型基础上加以分析和研究,其本身是一个集交互设计理论、教育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等理论于一身的复杂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学习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学习媒体,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所以学生学习需要主动观察探索来对知识进行消化和理解,最终建认知结构,微课堂平台的搭建应当重视学生从动态观察、探索、发现知识的教学手段入手,将知识点化陌生为熟悉,化未知为已知,化复杂为简单的方法,帮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能力,发展思维,构建学习结构。学生是学习的中心,微课堂项目是否能更好的服务于学生学习是该项目的核心所在。教师是微课堂项目资源的主要生产者和创造者,微课堂项目视觉和流程的设计应该以学生和教师用户的使用体验为主导中心,再根据上线后学生学习行为进行分析,直至掌握用户对于这个项目的使用心理,为进一步优化设计做准备。

2 微课堂平台的用户体验及设计需求研究

微课堂平台除了将微型视频作为核心教学资源以外,更多应该考虑到教师、学生、学习内容、学习媒介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形成教师与学生间、教师与学习内容及学习媒介、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学习内容及学习媒介的交互,更好的将在与现实教学情境的整合上发挥更大的优势。微课堂的个性化服务是从知识学习的角度为学生用户量身定制的信息服务,而用户体验则是用户利用这种服务的经历与感受。微课程除了微视频以外,还需要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包括进行需求分析、考虑设计并开发与之适合微课程的微视频,而之后的课程评价还需要一系列的辅助教学资源。这些教学设计、微视频、辅助学习资源、社会往平台组成一个完整的微课堂体系。

2.1 碎片化、情景化、整合性的学习信息组成方式

与整合化、单一化、程式化的传统课堂相比,“短而精”的微课堂将学习材料进行碎片化、情景化、参与性、重组整合,将复杂的树形知识内容分解为多个视频单元,这些视频单元知识容量小,时间短,涵盖面广,尽可能以更轻松简单的方式讲解知识点,更容易抓住学生注意力使之专注于知识的学习。教师用户尽可能的将知识点重新提炼,用一刻钟左右的时间精讲并配合实验验证和课后练习题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加以巩固。

2.2 树形化、关联化和推荐性的信息组织方式

学生的学习是自我构建学习架构的过程,认知负荷理论(Cognitive Load Theory,CLT)认为,影响认知负荷的基本因素是学习材料的组织呈现方式、学习材料的复杂性和个体的专长水平(即先前知识经验)。由此导致外在、内在和相关认知负荷……可见,知识的学习必须是系统而有关联性的,如果将微课堂碎片化的课程不加分类和次序的一股脑倾泻给学生,一定会产生不好的接受和体验效果。这就要求微课堂平台必须从深层次建立排列有序的“书架”,再将教师的各种课程按照一定次序排列,也就是给每个课程打上标签,学生在接受这些课程时可以通过模糊查找到某一节课程,也可以通过推荐而查看的某一节课程返回到这一专题的所有课程,从而做到从一点而得到一条线,从一条线得到一个面的学习效果。

上一篇:高中化学教学中逆向思维的培养及运用 下一篇:新课标下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