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雷火神针治疗眩晕疗效观察

时间:2022-08-23 03:45:53

[摘要]目的:比较改进雷火神针与普通艾炷灸治疗眩晕的疗效差异。方法:将117例眩晕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6例)和对照组(51例)。观察组用改进雷火神针治疗,对照组用压灸百会穴方法治疗。治疗1个疗程后,以眩晕症状分级量化分值作为评价指标进行临床观察。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6.4%,对照组为66.7%,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主题词]眩晕/针灸疗法;刺法;穴,百会;@雷火神针

眩晕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可见于颈椎病、内耳前庭疾病、心脑血管病等多种现代医学疾病。压灸百会穴对眩晕有良好的疗效。笔者在2000―2006年,用改进后的雷火神针治疗66例眩晕患者,并随机设51例压灸百会穴作为对照,观察2组疗效情况,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本院的门诊和住院病人,根椐患者诊治顺序,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7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66例,男14例,女52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69岁,平均(43.00±5.24)岁;病程最短2小时,最长3个月,平均(16.43±13.05)天;颈椎病29例,耳源性眩晕10例,脑动脉硬化症7例,脑震荡后遗症5例,神经官能症3例,妇女产后眩晕3例,经期眩晕2例,不明原因眩晕7例,其中有33例曾经中西医治疗效果不佳;肝肾阴虚型15例,风阳上扰型10例,气血亏虚型15例,痰浊中阻型18例,瘀血阻窍型8例。对照组51例,男11例,女40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70岁,平均(44.00±4.97)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5个月,平均(17.15±13.89)天;颈椎病20例,耳源性眩晕5例,脑动脉硬化症8例,脑震荡后遗症4例,神经官能症1例,妇女产后眩晕2例,经期眩晕5例,不明原因眩晕6例,其中有25例曾经中西医治疗效果不佳;肝肾阴虚型12例,风阳上扰型7例,气血亏虚型10例,痰浊中阻型15例,瘀血阻窍型7例。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情况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O.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分型标准参照田德禄主编的《中医内科学》有关眩晕的分型。

1.3 纳入标准

具有典型中医眩晕症状,符合诊断标准;年龄为18~70岁;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 排除标准

颅脑占位病变、感染性疾病和眼病所致的眩晕;合并有严重的心、肝、肾或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病、精神疾病、孕妇、瘢痕体质者。

2 治疗方法

2.1 观察组

(1)改进雷火神针的制作:处方为艾绒50 g、细辛15 g、羌活5 g、独活5 g、沉香5 g、檀香末10 g、人工麝香5 g、桂枝5 g。除上等无杂质艾绒外,其余药物均烘干,粉碎过80目筛,瓶贮备用。制作:取15 cm×10 em见方宣纸,卷成一规格为直径约O.6 cm、长约12 cm的圆形小棒,以普通香糊粘合,一头收边粘合成盲端,另一端留口作入药口,风干备用。按比例先把艾绒铺于工作台上,均匀掺入已制好的药末,并使其充分混和,分次装入预先制好的纸筒中,每加药一次均需用小圆棒杵实,以免施灸时灸火脱落发生意外,留空约1~1.5 cm加香糊粘紧,便制成雷火神针。成形雷火神针重约2.5~2.8 g。

(2)取穴;主穴为百会或百会三角区(以百会穴为中心作一个等边三角形,百会到3个顶点的距离为1 cm,每个顶点为1个灸点,其中下顶点在督脉上)风池、大椎、印堂、头维、涌泉;配穴根椐不同的辨证分型选取太阳、足三里、三阴交、丰隆、肝俞、肾俞、脾俞、胃俞等穴。

(3)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或卧位。医者用执笔式手持雷火神针并点燃,即可施灸。医者可将百会或百会三角区局部一小撮头发剪掉,以方便操作;涌泉可直接灸,其余穴位可选用长宽为5 cm×3 cm一层普通棉布做隔物灸。泻法重按(点)持续约0.2~O.5秒,如百会或百会三角区、涌泉等;补法点到即止,不需留按,如太阳、大椎、印堂、肝俞、肾俞等。另外,还要根椐患者的病情、穴位、年龄、体质及心理承受能力来调节灸量。4天治疗1次,每次每穴按灸1次,3次为一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2.2 对照组

穴取百会。操作:患者正坐或平卧,医者将患者百会穴处头发向两侧分开,或将此穴局部一小撮头发剪掉,局部涂上万花油,将约麦粒大的艾炷置于穴位上并点燃,待患者局部有灼热感时,医者可用右手拇指将艾火压灭并停留片刻,使热力向内传。每次压灸3~5壮,4天治疗1次,每次治疗后要注意保护灸疮的清洁。3次为一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2.3 安全性情况观察和处理

改进雷火神针治疗后的百会、百会三角区和涌泉会有轻度的灼伤,其他穴位灸后会出现水泡,注意保持伤口清洁,一般不用处理。若穴位疼痛,周围出现红肿热痛等炎症水肿时,涂万花油类即可,若出现较大水泡时,可用消毒针具刺破水泡,使液体流出,然后涂万花油类,期间伤口不要接触水。对照组每天治疗后注意保护灸疮清洁即可。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颈椎病中有关眩晕症状量化分级标准,并结合临床实际情况,按症状进行评定。临床痊愈:眩晕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显效:眩晕症状明显改善,有效:眩晕症状有好转,无效:眩晕症状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

3.2 治疗结果

(1)2组眩晕患者疗效比较见表1。

由表1可知,观察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2)2组眩晕患者辨证分型疗效比较见表2。

由表2可知,2组对气血号虚、痰浊中阻型,观察组对肝肾阴虚型,均有明显的效果;观察组对风阳上扰型亦有效果,但2组的瘀血阻窍型,由于病例过少,其疗效还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

(3)2组眩晕患者症状积分比较见表3。由表3可知,治疗前2组间经£检验,P>O.05,提示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后2组症状均有改善(P

4 讨论

改进雷火神针是在传统雷火神针基础上改进而成的,属直接灸或点灸法类。传统雷火神针首见于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六》:“其药物选用熟艾末30克,乳香、没药……各3克,麝香1.5克。制作成形,以厚纸切成条,铺药艾于内,卷紧如指大,长三四寸,收储瓶内……用时于烛上点着吹灭,隔纸10层乘热针于患处,热气直入病处,其效更速。”根椐《本草纲目》所记载,顾名思义,雷火神针的灸如雷火般

迅猛,其火热和药力直达肌肤深层,产生类似针刺与火灸之双重功效。笔者对传统雷火神针的药物组成、施灸方式和规格进行改进,以提高其疗效,适应临床的需要和推广应用。

雷火神针的灸质(药物)必须具备可燃性、药理‘性、最优秀的穿透性。综观府强、刘立公等、刘国欣报道,艾绒和麝香是各类雷火神针必用之主药。根椐笔者祖传和古代各种文献留下的灸方,并结合个人临床实践,得出改进雷火神针的处方为:艾绒50 g、细辛15 g、羌活5 g、独活5 g、沉香5 g、檀香末10 g、人工麝香5 g、桂枝5 g。本方有疏通经络、祛风消肿止痛、发表散寒的作用。

在灸法方面,李时珍采用隔纸十层,杜碧燕用多层纱布,黄凤岗用药包垫、药布垫和药敷垫作为施灸药垫进行点灸。隔物施灸虽然能避免皮肤受到严重灼伤,但必然会影响火热和药力之渗入,反而会降低临床疗效。笔者遵从经旨,并经过30余年临床反复实践验证,在优化配方改进制作前提下,采用一层普通棉布或普通卷纸3~6层作为隔物,在灸时采用持针执笔式手持艾卷,对准所选穴位,快速点灸,灸头与穴位接触时间根据病情与穴位不同,在0.2~0.5秒之间,既可以保证皮肤免受过度灼伤,又可以使雷火神针的热量渗透皮肤、肌肉,达到应有的效果。在规格上,将雷火神针从如指大改为如香烟样,硬度适中,既可以保证灸量,又可以避免患者因粗大的灸火而产生畏惧心理。

中医认为“眩晕”是由于肝肾阴虚、风阳上扰、气血亏虚、痰浊中阻、瘀血阻窍、阳气虚弱、风寒外袭等多种原因所致,尤其以气血亏虚、痰浊中阻、寒邪闭阻、清阳不升为主。百会或百会三角区是督脉、三阳经和肝经交会穴,诸阳之会有升阳益气、温阳散寒作用;大椎为督脉和三阳经交会穴,有温阳通督散寒的作用;风池为驱内外之风的要穴;印堂和头维是驱头风之要穴,涌泉是肾经之子穴,有平冲降逆、导邪下行、降火潜阳的作用,是上病下取、头病取足之法;足三里和丰隆有健脾化痰的功效。所以用改进雷火神针作用于上述穴位,有温阳散寒、升阳益气、驱风化痰、降逆、导邪下行的作用。周静玉等、张登部等通过临床实验研究认为,艾灸百会等穴能扩张血管,增加脑部血流量,改善大脑的血液循环。赵宁侠等研究提示艾灸健康人百会穴可使大脑中、后动脉血流速度明显加快,脑血流量增加,脑部血流循环明显改善。由于本法切中病机,故疗效较好。

实践证明,雷火神针治疗眩晕有效率达86.4%,高于压灸百会组。除风阳上扰型效果较差外,其余几种分型均有良好的效果,尤其以合并有风寒外袭时,效果更明显。部分患者经1次雷火神针治疗后,眩晕症状即刻消失。改进雷火神针治疗眩晕症,疗效确切、施灸方便、快捷省时、无副作用、易被患者接受,值得进一步研究完善后推广使用。

上一篇:穴位注射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腰腿痛疗效观察 下一篇:针刺结合He-Ne激光照射治疗面神经麻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