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收藏生死棋(四)

时间:2022-08-23 12:58:55

中国民间收藏生死棋(四)

稍有点文化的人都知道,我国宋代有“五大名窑”,那就是“哥、官、汝、定、钧”。这些中国的国粹、民族的瑰宝,多年来以它们绚丽的身姿展现在世界艺坛。之所以珍贵,是因为他们造型古朴,釉面润泽,色泽雅丽,历史悠久,存世极少。然而,似乎一夜之间,这一美丽的现实被击碎了。

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冒出了大量的“五大名窑”精品,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一些拍卖公司的图录上,有的公司竟然推出数百件、一年近千件。唯有国内几家稍有信誉的拍卖公司:嘉德、瀚海、保利,华诚,长风,匡时……没有随波逐流。人们震惊了,收藏界茫然了,鉴定界怔住了,文物主管部门木然了,文物政策刚刚有些松动,民间蓦然冒出这么多的“哥、官、汝、定、钧”,难道“五大名窑”真的不稀罕,难道民间真的有大量珍藏……这样发展下去,这一使中国人感到自豪的“国宝”岂不是成了不稀罕的“稻草” ?

民间有没有宋代“五大名窑”藏品?回答是肯定的,有!会不会有这么多?回答是肯定的,没有!多年以来,五大名窑以其美丽的身姿,受到海内外藏家的青睐和追捧,不少藏家经多年的寻寻觅觅,确实珍藏了一些“五大名窑”精品。但是由于文物政策的原因,这些精品只能搁在家中孤芳自赏,秘不示人。现在文物政策松动了,他们将自己的藏品拿出来走向市场,这无可厚非。与此同时,一些不法之徒借机也拿着仿品乘机而上,加上个别专家利益熏心,眼光差劲,为这些不法之徒大开方便之门,所以造成了这个局面。这一情况与上世纪八十年代官窑风波十分的相似。当时市场上出现许多明清官窑器,许多人争先恐后去购买,结果越买越多,人们纳闷了,市场上哪来这么多的官窑器,去景德镇一看,愣住了……现在不少人还“珍藏”着那时买的明清官窑器,有的知道上当了,但为时已晚。笔者认识的人当中就有人用去了全部的积蓄,有的妻离子散,有的得了中风……

我国的文物市场总是这样,紧一紧,什么东西都不见了,松一松,魑魅魍魉纷纷出来了,归根到底是因为没有一整套科学的规章制度、法律和法规。

造假者可恨,为造假者开绿灯的所谓“专家”更可恨,没有他们,这些仿品不可能堂而皇之地刊登在拍卖图录上,假货多了,对真货的持有人也是一种打击。据我所知,这些“五大名窑”均为个别专家所鉴定。我曾亲眼见过这些所谓“权威”是如何鉴定“五大名窑”的,凡来者个个不拒,通通说好,哪怕是“贼光”直闪的现代工艺品,都能将其夸成“国宝”,因此家中宾客盈门,仿佛成了宋代“五大名窑”鉴定委员会。

不少拍卖公司把个别专家推为“至宝”。因为要靠他的“鉴定”发财。我曾问过其中一些专家,你到不到市场去,结果他来了一句,我从来不到市场去,去了有人会扛着我的牌子招摇撞骗。我又问他,你看的这些东西,有没有人提出过反对意见,他来了句,当面的没有,背后的不少。背后说人是自由主义!听了他的话,我怔住了,一位整天给人写鉴定证书的“权威”专家,从来不去市场,怎么能鉴定东西?抱着老观念,翻着老图书,看看型,看看釉,看看胎都对,这东西就算过关了。殊不知,现在的造假人都不是傻瓜,一模一样的东西分分秒秒就可以造出来。

浙江人在仿哥窑、官窑、龙泉窑,河北人在仿定窑,河南人在仿汝窑……有些老窑所在地是工厂林立,烟云袅袅,好不热闹,难道他没看见?的确,“五大名窑”比明清瓷器鉴定难度大,因为明清瓷器窑口相对集中,工序较多,每—道关节出现问题都能看出破绽。“五大名窑”,窑口分散,色泽单一,工序较少,大部分既无纹,又无款,极容易“走眼”,但有实战经验的专家还是能看出破绽。出土有出土的痕迹,传世有传世的感觉,真赝一对比就会出现问题,有些是微妙的,就看你有没有这方面的灵气。不要认为发现了某个窑的窑址,写了几篇论文,知道型是什么样的,胎是什么色的,釉是怎么上的,就能鉴定文物了,这些常识,给小学生讲一遍,他们也会记住。有些知识是书本上学不到的。

上一篇:文物艺术品市场“捡漏”新说 下一篇:梁启超一生收藏金石拓本1284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