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学校课程教学改革管见

时间:2022-08-22 11:14:38

高等职业学校课程教学改革管见

【摘要】要提高高职学生的培养质量,就应更新高等职业教育观念,以高职学生获得职业行动能力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总体目标,明确课程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项目案例、工作过程为线索,确定课程结构;以专业核心技能和最前沿的技术为主线,确定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深入开展项目教学、现场教学、模拟教学、案例教学,以“做”为核心,真正实现“教、学、做”合一,增强教学效果,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国创造战略目标的实施输送大批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关键词】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一、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更新高职教育观念

近十几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高职大专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但由于高职学校大多是由原来的中专学校、技工学校、职工大学等合并而成的,教学设施、师资力量、实训条件、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尤其是教育观念并没有跟上高职教育发展的步伐。随着形势的发展,高职学校一些同志的教学理念不能与时俱进,仍停留在过去的状态,教师备课、上课的注意力基本还是放在如何传授知识,积累知识上,课堂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和巩固知识;习惯于根据教材、教案照本宣科,按照教学进度满堂灌,学生有没有兴趣,知识掌握没掌握,能力有没有提高老师均不太在意,教与学相脱离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严重影响了高职学生的培养质量,也制约了高职学校的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事实上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与市场需要,具有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大批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它具有明确的职业性,要求学生不仅掌握足够的理论基础知识,而且要掌握与职业岗位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能在职业岗位上充分发挥个人潜能,为个人的终身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其次,在培养方式方面,高职教育强调应用性和实践性,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大力开展学生技能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要求学生能灵活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和具体职业岗位中,满足社会与用人单位的要求。

因此,高等职业学校必须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观念变,则行动变,行动变,则结果变。第一,应认真学习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职成(2011)11号等文件精神,按照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以企业对高职毕业生基本素质和职业技能要求为主线;坚持学校与企业两个主体相结合;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相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借鉴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积极倡导“项目教学”,“现场教学”、“模拟教学”,表彰鼓励积极实行课程教学改革的同志。第二,应创新“校企一体、共生共荣”的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实现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第三,要按照学校与企业双方联动;教学岗位锻炼与企业岗位挂职双岗交替;面向学校教学和企业技术开发岗位双向培养的模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设一支理念先进、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和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第四,应充分发挥学校地处行业的地域优势,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工位足够、功能完备、技术先进、能满足专业实习实训需要的实践教学基地。第五,应编写和使用符合现代高职教育特色的最新教材。

二、教学改革的重点在于改革课程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诸要素中的重要因素。第一,教学内容决定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影响着高职学生的就业水平和创业能力。如果高职院校选择的课程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势必培养出的学生就没有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就会与本科院校培养出的学生别无二致,就会与社会和企业的需要相脱离,与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格格不入,与高职院校的“职业”名称不相符。第二,教学内容影响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培养目标决定教学内容,反之,教学内容也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按理说,高职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是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学校的教学内容就应主动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服务。事实上,目前高职学校一些课程选择的教学内容不能很好地处理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这就将导致教学活动偏离培养目标。第三,教学内容影响教材的选取、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师队伍的建设、实训条件的改善等诸多方面。所以高职学校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以社会和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等素质要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重点,以典型工作任务驱动为前提,以理论知识“必需、够用”为原则,形成符合学校与企业合作教育特点的理论教学体系,构建以校内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结合为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而不能仅仅根据教师工作量多少的情况、教材的情况和实训条件的情况来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三、如何根据高职学生需要选择课程教学内容

(一)根据工作过程选择教学内容

姜大源教授认为:工作过程是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的系统。不同的工作,其方式、内容、方法、组织以及工具各不相同。高职学校应该把这些“工作方式、内容、方法、组织以及工具”等程序性知识作为教学的内容;同时教学内容应实现理论与实践、技能与素养的综合,彻底解决传统教学内容单一的问题。赵志群教授认为:工作过程知识是学生在工作过程中直接需要的、常在工作过程中获得的。不仅包括操作技能方面,而且包括工作过程的各项要素,并反映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因此,高职学校各门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就应根据专业核心技能和最前沿的技术来确定,并实时引入行业和企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标准、新设备、新工艺、新成果,动态更新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系已先后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等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动态选取课程教学内容,取得了明显效果,深受学生青睐,毕业生也广受用人单位欢迎。用人单位纷纷提出了与我们合作办学的意向。先后有中石化长岭炼化公司、中石化重庆金维公司、中石化武汉石化检安公司、中铁五新集团公司、湖南大工重机公司、湖南吉祥石化股分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同我院(系)签订了校企合作办学协议。

(二)围绕职业能力培养选择教学内容

围绕职业能力培养选择教学内容,就是根据“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以职业标准要求为培养目标,以技能训练为核心,对毕业生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进行认真研究,确定该专业学生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其它有关知识。在日常课程教学中,我们结合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发展需要,对我系所属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等专业的课程教学内容问题多次展开研讨,根据知识与技能的特点,我们确立了课程教学的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模块和能力拓展模块,每个模块按知识、技能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理论课程、实践环节的组合,将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有效促进了学生知识水平和职业能力的提高。学生知识水平和职业能力的提高,有力促进了学生的就业工作。近几年,在全国大学毕业生普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我系毕业生却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喜人局面。

四、结合实际积极推进课程教学改革

更新了课程教学观念,选择好了课程教学内容并不意味着一定就有好的教学效果,它还需辅之以良好的教学条件和教学方法。传统的课程教学中,我们往往是按照先理论学习后实习训练的顺序进行教学的,无形中造成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脱节,而工作中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是融合的、统一的,所以采用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培养的高职毕业生相当多的到了企业不能独立顶岗。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明确课程目标;确定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设置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环节,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专业教室,使专业教室具有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实践训练和技能鉴定等多种功能,以“做”为核心,真正实现“教、学、做”合一。为此,我们自己动手,组织部分师生建设了电气、焊接、化机专业等4个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室,实现了讲授、演示、训练一体化,深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大大增强。

如在钳工实训课程教学中,我们运用“项目教学”,让学生自己组织实习产品的制作活动(如制作小铁锤),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增强学习的积极性。首先由教师根据项目教学的目的与要求,提出各项目完成情况的评价标准,明确各项目具体的测评内容;然后学生运用钳台、锯弓、锉刀、钻床、游标卡尺等工量具,开始各自的制作过程,最后根据学生各项目的完成情况,按学生自评、小组评议、教师评定的程序,客观公正地给出每个学生的实践项目成绩。

总之,高等职业学校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但课程教学改革是项系统和复杂的工程,要全面取得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效,需要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需要全体高职任课教师的全力支持,需要每位高职学生的积极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具有课程教学改革的环境,也只有如此,才能增强课程教学改革的原动力,进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高职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论职业教育工作过程导向的综合性课程开发[J].职教论坛,2004(2).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3).

[3]徐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7(34).

[4]贺平.项目教学法的实践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6(8).

[5]杨文明.高职项目教学理论与行动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5).

[6]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6).

作者简介:刘顺清(1965—),男,湖南湘潭人,高级工程师,湖南省教育审计学会理事、湖南石化职院纪委委员、石化装备工程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高职教育。

上一篇:GIS在配网建模中的应用 下一篇:曲线加工的数控编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