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结构渗透原因分析\预防和治理

时间:2022-08-22 10:11:07

地下结构渗透原因分析\预防和治理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多层、高层、地下停车场等设施日益增多,设计上大都考虑了地下结构。根据地下结构的工程特点和渗透的状况,对地下结构渗透的各方面原因进行分析,提出预防的措施,研究治理的办法。

关键词:渗透;原因分析;变形缝;后浇带

中图分类号:O552.2 文献标识码:A

1 渗透的原理

形成渗透的作用的要点:1、半透膜;2、半透膜两边有渗透压。

2 地下结构渗透原因分析

地下结构渗透原因有多种,综合考虑原因有三种:一是地下结构的自防水混凝土局部失效;二是由防水材料构成的防水层已破坏;三是由变形缝和后浇带等引起的渗透。

2.1 地下结构的自防水混凝土局部失效

2.1.1 混凝土结构蜂窝、麻面、孔洞产生渗透

模板安装不符合要求;混凝土施工工艺不符合要求,振捣不密实或漏振;混凝土配合比不准确等原因造成混凝土结构蜂窝、麻面、孔洞裂缝。预防方法为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按照混凝土施工工艺分层均匀振捣密实,加强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的检查。

2.1.2 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够产生的渗透。

钢筋没有保护层使外部地下水通过底板外侧很薄的钢筋保护层进入底板钢筋周围,形成化学腐蚀,延着钢筋方向,向地下结构内部渗透。预防办法为施工时,底板外侧、外墙钢筋保护层应严格按规范规定设置保护层并适当加厚,加工、绑扎钢筋时保证端头保护层厚度。

2.1.3 混凝土施工缝造成的渗透

地下结构混凝土施工缝留置位置不当;钢筋过密使混凝土浇捣困难等原因造成渗透。预防方法:施工缝尽量不留或少留,底板混凝土连续浇筑,不得留施工缝,底板与墙体间如必须留置时,应留在墙上,且高出底板上表面不少于200mm,墙体上不得留置垂直施工缝。做好施工缝的处理,使上下两层混凝土之间粘结密实,加强施工缝处混凝土的振捣,确保振捣密实。

2.1.4 混凝土裂缝渗透水

因温度引起混凝土收缩不一、设计对土的侧压力及水压作用考虑不周,结构缺乏足够的刚度,设计或施工等原因引起混凝土裂缝而造成渗透。预防方法:严格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严格按混凝土浇筑方案进行施工,混凝土振捣要专人振捣,确保混凝土密实,合理设置变形缝,设计要充分考虑地下水作用的不利情况,认真处理好地下结构的墙根与底板交界处。

2.1.5 预埋件部位渗透水

因预埋件密集处混凝土浇筑不密实和表面清理不彻底,导致预埋铁件与混凝土间产生裂缝等原因造成渗水。预防方法:施工预埋件时,必须固定牢靠;加强预埋件周围混凝土的振捣;加强对预埋件的保护,防止产生位移;加强预埋件表面的除锈处理。

2.1.6 管道穿墙部位渗透水

因管道穿墙部位构造不合理或处理不当致使产生裂缝漏水。预防方法:设计尽可能将管道埋置深度提高到常年地下水位以上;对地下水位以下的管道穿墙部位,防水处理严格细致,保证施工质量;根据管道的使用性能,编制可行性的防水施工方案。2.2 防水材料构成的防水层已破坏

2.2.1 空鼓

基层潮湿,防水材料与基层粘结不良,找平层表面被泥水沾污,与基层粘结不良。预防方法:创造良好的基层表面,避免基层潮湿,防水材料各项指标要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加强防水材料的施工质量。

2.2.2 防水材料搭接不良引起渗透

施工管理不善,工序搭接不紧凑,临时保护墙砌筑强度高,不易拆除,未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底板垫层四周架空平伸向立墙卷铺的卷材造成搭接不良引起渗透。预防方法:在混凝土底板下面甩出的卷材可刷油铺贴在永久保护墙上,超出永久保护墙部分的卷材不刷油铺实,用附加保护油毡包裹钉在木砖上,等完成主体结构、拆除临时保护墙时,撕去附加保护油毡,可内部各层卷材完好。

2.2.3 防水材料转角部位后期渗透

卷材韧性太差,转角部位操作不便,不能确保转角处卷材铺贴严密,后浇或后砌主体结构时卷材被破坏,转角处未按要求增设卷材附加层引起转角部位后期渗透。预防方法:基层转角处应做成圆弧形,转角部位尽量选用强度高、延伸率大、韧性好的材料,各层卷材要铺贴牢固,并增设卷材附加层。

2.2.4 防水材料管道处铺贴不严密

管道处未进行认真的清理、除锈、不能确保卷材与管道的粘结,穿管处周边呈死角,卷材不易铺贴严密造成渗透。预防方法:管道表面的尘垢和铁锈要清楚干净,在管道的周围宜用细石混凝土包裹,厚度不小于300mm,管道根部抹成不小于50mm的圆角,转角处铺贴严密。

2.3 由变形缝和后浇带引起的渗漏。

2.3.1 变形缝渗透

沉降不均引起的底板的开裂或沉降不均产生的墙体受力改变产生的开裂,这些开裂形成的穿水通道变形缝止水带偏位造成漏水。预防方法:施工中应焊钢筋骨架将止水带固定在准确位置上,待水平止水带下方混凝土浇捣密实后,再固定止水带,保证止水带施工品质,起到止水效果。2.3.2 后浇带渗透

防水材料本身质量差,防水施工质量出现问题,底板施工过程中防水层损坏,未进行修补;降水停止在后浇带混凝土浇注之前,因防水受到水的浮力而破坏;在清理过程中不小心损坏了防水层;后浇带处施工缝处理不彻底,造成后浇带处局部混凝土不密实。预防方法:施工时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施工。在基础底板后浇带垫层处挖一梯形槽,底边宽度每边比后浇带宽100mm,深度为一个垫层厚度,两端为45°角。浇筑基础垫层也按此法施工,并依次做防水层,防止后浇带施工清理对防水层的破坏,也能高效控制水上浮力对防水层的损坏;施工缝处严格按照施工缝要求处理、凿毛、清理干净清水冲洗湿润,在混凝土中增加膨胀剂,并严格按照施工工艺进行浇注、振捣,确保混凝土的密实性、增加混凝土的抗渗透性,达到混凝土刚性防水和柔性材料防水相结合的效果;在后浇带处预留口槽或预埋止水钢板和止水条的方法,以延长渗透水途径来达到防水的目的。

3地下结构渗透的治理

地下结构的渗透治理,要根据工程特点和渗透情况,分析原因,选择相应的材料、工艺和机具设备进行治理。

3.1 渗透治理不成功原因分析

对众多堵漏材料和防水材料的技术性能不了解,不重视研究防水技术。施工时不找渗水点、渗水线;盲目打眼、盲目灌浆、盲目堵漏的最终结果是钻孔不进浆或不易进浆,变形缝堵刚性防水材料,裂缝后继续渗水,未真正将渗水点、渗水线、渗水缝堵严,造成渗透治理不成功;将点渗、线渗和面渗相结合才能成功;对重点渗水部位和变形缝渗透应采用多道防水线。 3.2. 渗透治理的原则及方法

渗透治理的原则为:大渗变小渗,缝渗变孔渗,将大面积渗水缩小为小面积,使渗水集于一点或数点,最后堵塞渗水点。

渗透治理的方法为:必须先找清渗水点、渗水线,做出标记,有针对性地进行渗漏;检查方法:渗水点大或比较明显的渗透部位,可以直接察觉,慢渗或不明显的渗透,可将渗透处擦干,均匀薄薄地撒上一层干水泥粉,表面出现湿痕处就是渗水的准确位置。对渗水点、渗水线渗透采取“堵排结合、因地制宜、刚柔相济、综合治理”的原则,内部必须选用在水中能灌浆、能膨胀、能渗透的柔性注浆堵漏材料,外部封堵采用刚性高强堵漏剂;对变形缝渗透治理必须在缝内进行,采用刚柔结合、膨胀增强结合四道堵漏防线效果最好,即由里向外依次为柔、刚、柔、刚四道防线;对预埋件周围渗水治理,剔凿一定深度后,采用柔性注浆工艺进行渗水治理;对线管内部渗透水治理,在治理时必须塞实,地下结构工程的渗透治理与防水,选择适合的材料与专业有相应资质的施工人员。

4 结语

地下结构发生渗透现象,渗水路线很难查找,处理相当困难。地下结构的渗透防治问题,必须高度引起地下结构的渗透的预防,加强现场施工质量,严把工序检查监督验收,做好防水工作的预防工作,实施综合治理,有效控制地下结构发生渗透现象。

作者简介:

1、丁亚 (1982- ),男,安徽萧县人,毕业于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江苏省矿业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建筑工程处,项目技术负责人,工程师。

上一篇:摒弃繁琐追逐自然 下一篇:工民建中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