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商品准入制度改革 进一步推进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工作

时间:2022-08-22 10:08:52

实施商品准入制度改革 进一步推进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工作

2003年8月总局提出实施商品质量市场准入改革举措以来、经过各地工商机关的努力、以食品为重点的商品准入制度和监管制度已经基本建立,截至2007年底,全国县城以上城市的16835个批发市场、50318个集贸市场、25444个商场、80462个超市100%建立了进货索证索票制度:127.3万个乡镇食杂店、103.6万个街道食杂店、38.7万个社区食杂店100%建立了进货台帐制度:全国食品商场、超市、集贸市场、批发市场中,已建立协议准入、市场开办者质量责任、质量自检和不合格食品退市制度的分别达到8.09万户、5.21万户、8.16万户和9.75万户。目前,全国工商系统在总结食品准入制度工作经验基础上,由点及面、循序渐进,不断扩大实施商品准入制度的覆盖面。对此,笔者认为:准入制度的推广应以经营者为主体,加强工商机关监督和引导,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经营者必须履行法定商品质量责任和义务,提高商品质量意识,建立和完善商品准入制度

(一)建立并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验明产品合格证明和其他标识。这既是经营者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又是履行法定义务,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产品质量责任的转移。对于不符合质量要求的产品,经营者有权依法向生产者、供货者提出更换、退货、赔偿等要求,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建立健全索证索票和进货台帐制度。建立健全索证索票制度,索取并仔细查验供货商的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标注通过有关质量认证的相关质量认证证书、进口商品的有效商检证明,仔细验明商品合格证明和商品标识,确保交易对象主体资格合法,购入商品质量合格,建立健全进货台帐,按照每次购入商品的情况如实记录,内容应当包括商品名称、进货数量、生产日期、保质期、购货日期、供货商及其证照号码、联系人和联系方式等信息。实行货物配送制的超市、商场的相关资料可由货物采购中心统一建档:规模较小、尚不具备条件的经营者可以建立进货台帐。

(三)实施标识准入、检测准入、标志准入。经营者应当依据法律法规,对所进商品的标识、外观进行检查和必要的内在质量的检验,并检查所进商品的包装、标识,包括商品名称、生产厂名和厂址,商品所执行的标准;对有使用期限要求的商品,应在显著位置标注有生产日期和安全使用期或者失效日期:对于涉及使用安全的商品和容易损坏的商品,应有警示标志或者警示说明。经营者应当依据所进商品的执行标准,在第一次进货时,向供货商索要商品的检验报告,以后每年索要一次该商品的检验报告。对于需要3C认证、OS认证以及其他认证的商品,要检查供货商提供的商品是否加贴了认证标志,条件许可的经营者,还可以上网查询其加贴认证标志的真实性。

(四)建立健全商品质量内部管理制度。经营者应当采取措施建立和完善必要的商品保管、维护等管理制度,使销售商品保持进货时的质量状况:不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现场演示和宣传:履行出具购货凭证的义务;建立商品质量先行负责制度;落实质量承诺责任:遵照售后服务管理规定,承担商品的修理、更换、退货责任;完善处理投诉的办法,快速解决消费纠纷:彻底消除消费安全隐患,

(五)建立健全市场开办者质量责任制度。进一步明确市场开办者的商品质量责任。督促市场开办者按照《特别规定》的要求,完善内部质量管理制度,对入场经营者资格和商品质量进行审查与管理,切实担负起市场管理责任。市场开办者应当审查入场销售者的经营资格,明确入场销售者的商品安全管理责任,定期对入场销售者的经营环境、条件、内部安全管理制度和经营商品是否符合法定要求进行检查,及时制止销售不符合法定要求商品或者其他违法行为,并立即报告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有条件的市场开办者可以配备简易的商品质量检测设备,对入场商品进行检测,及时发现商品质量问题,

(六)建立健全“场厂挂钩”协议准入制度。对实行“场厂挂钩”准入制度的经营者,除按照要求建立健全索证索票制度外,还应当定期对协议供货的生产加工企业进行考察,确保生产加工企业的管理制度和提供的商品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对不符合要求的企业,应当及时提出改进意见或者依法解除协议供货关系,确保商品质量合格,安全可靠。

(七)建立健全不合格商品主动退市制度。经营者要建立商品退市档案,记录商品名称、数量、生产者和退市原因等信息;对生产者通知、自查发现、工商部门或其他部门通报的存在安全隐患的不合格商品,应立即采取措施停止销售或作其他退市处理,对已销售的有安全隐患的商品,要主动追回,彻底消除消费安全隐患,并将退市及追回情况向所在地工商部门报告。对退市的同种类、批次、型号的商品,必须经法定检验合格后方可重新入市。

(八)建立健全质量自检制度、质量送检制度以及内部信息化监控制度。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引导有条件的经营者配备简易的商品质量检测设备,对入场商品进行检测,及时发现商品质量问题。对大宗进货要实行质量送检制度,对自检和送检不合格的商品,经营者可以拒绝进货。引导有条件的经营者对所进商品实行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对商品质量情况进行电子记录,包括商品名称、进货数量、生产日期、保质期、购货日期、供货商及其证照号码、联系人和联系方式及索证索票情况,同时与基层工商所进行信息化网络对接,为实现网上监管商品质量奠定基础。

二、积极履行工商职能,不断健全商品准入监管执法制度

(一)严把市场主体准入和退出关。认真遵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条件和程序,把好企业登记材料和证明文件的审查关,严格市场主体准入:对按照规定应当取得前置审批的,要坚持先证后照,未依法取得前置审批手续的,不得办理登记注册:对不符合条件的,限期办理变更和注销登记手续;对违法经营的,依法进行查处,情节严重的,吊销其营业执照:对无照经营的,依法予以取缔。对食品及其重要商品要按照总局的规定在经济户口管理软件中予以特别标注,强化对市场主体准入行为、经营行为和退出行为全过程的监管。

(二)全面落实市场巡查制度,强化对市场的日常监督管理。要加大基层工商所对商品市场的巡查力度,强化对辖区内的经营者和交易场所进行巡查,主要检查经营资格,看商品经营者证照是否齐全和是否按要求悬挂,是否出租出借证照,是否超范围经营:查进货票证,看商品经营者在进货时是否履行了检查验收责任,是否索取了供货方有关资质、发货票等票证:查经营商品,看是否有质量合格证明、是否掺杂使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商品冒充合格商品,是否为国家明令淘汰的商品;查包装标识,看商品标示内容是否虚假,是否有商品名称、厂名、厂址和执行标准;查商标广告,看商品商标是否有侵权和违法使用行为,商品广告是否有虚假和误导宣传的内容:查市场开办者责任,看市场开办者

是否履行了对进场经营者资格审查的义务,经营场所内部质量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和落实。引导和监督商品经营者建立和落实各项自律制度,及时查处违法经营,规范经营行为,严格登记对每户经营者的巡查记录,按户健全市场巡查监管档案,并与商品经营主体经济户口管理和信用分类监管有机结合,全面地反映每户商品经营者诚信守法的真实情况。

(三)建立健全商品经营者信用分类监管制度进一步完善重要商品生产经营主体经济户口管理制度,严格重要经营主体登记档案管理。结合市场巡查对本辖区所有重要商品生产经营主体纳入经济户口管理。结合金信工程,建立和完善重要商品经营主体注册登记电子档案和经济户口数据库,并逐步实现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及工商所重要商品经营主体经济户口管理联网。基层工商所要对本辖区重要商品生产经营主体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对其经济户口管理规范有序。严格实行重要经营主体信用分类监管制度,积极推进重要商品经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信用体系建设。结合全国工商系统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和个体工商户分层分类登记监管制度的实施,根据重要商品监管法律法规及制度要求,研究制定重要商品经营主体信用分类监管方案,认真组织实施,结合市场巡查,依据重要商品经营者诚信守法情况,将本辖区重要商品经营主体划分为A、B、C、D四个类别,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失信、严重失信重要商品经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重点监管。

(四)建立健全商品质量监测制度。要以食品和与消费者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商品为重点,有针对性地依法组织开展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测,不断扩大监测的范围,努力提高监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坚持质量监测与市场检查、案件查处、质量准入、消费指导、规范教育相结合,通过实施商品质量监测,及时将信息反馈给生产企业促其提高产品质量,并通报相关职能部门和有关行业协会,推进商品质量源头治理工作。结合工商部门的职责,有针对性地加大对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和不合格商品的清查退市工作,督促经营者自律,进行消费警示和提示,引导消费者科学合理消费,更好地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按照企业自检、消费者送检、工商部门抽检的总体要求,积极探索和完善商品质量监测体系,健全工商部门对商品质量的日常监测、定点监测和快速监测机制,为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保障,不断健全和完善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测体系,充分发挥质量监测的作用。

(五)建立健全商品质量监管信息公示制度。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建立和完善商品质量信息公布制度,规范信息公布行为。及时整合通过申诉举报、日常巡查、商品质量监测、案件查处等途径获得的以及消费者协会、有关行业协会提供的商品质量信息,以及对拒不建立健全商品进货检查验收、索证索票、进货台帐等商品质量自律制度、消费者投诉反映比较集中等情况,适时向社会公布,逐步实现商品质量信息全社会共享。相关地市工商局依据公示信息开展重点巡查,销售者依据公示信息选择进货,消费者依据公示信息选择消费,提高商品质量信息的有效利用率,

(六)建立健全不合格商品退市制度。将不合格商品强制从流通领域清除出去是商品质量市场准入工程的重要内容,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巡查和监测中发现的涉及人身健康、财产安全的不合格商品,在采取责令停止销售、调查处理等措施的同时,坚决清除出市场:积极探索建立统分结合的无害化处理责任制度,对标识不符合规定等违法性质较轻,且不涉及人身健康、财产安全的商品,在依法责令销售者停止销售的同时,要求其限期改正,对涉及危害人体健康和财产安全的商品,要监督经营者进行销毁,加大对退市商品的跟踪监管力度,严防退市后改换包装再次上市销售。进一步完善行政强制退市和经营者主动退市、协议退市相结合的管理机制,注意退市与再次入市的衔接,防止不合格商品改头换面二次流入市场。

(七)建立健全部门协作制度。通过各种方式,建立与相关部门的执法协作机制,切实加强与质检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及时沟通信息,对在市场监督检查中发现质量问题属于生产环节的,要依法移交质检部门处理,对监测不合格商品的生产企业名单,及时移送相关部门,形成部门间的监管合力,发挥整体优势。

(八)建立健全商品质量监管信息化工作制度。以工商行政管理专网和政府网站为依托,以全国12315信息化网络为基础,逐步建立重要商品经营主体数据库、重要商品市场准入数据库、商品质量监测数据库和商品质量监管知识数据库,通过建立流通环节商品质量监管数据库,完善商品质量监管内容,强化商品质量监控功能,实现对流通环节商品市场准入、仓储、销售、退市的全程信息化监管,逐步实现从总局到工商所五级纵向贯通和内部职能机构之间横向连接,与有关部门、消费者协会、行业组织及中国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络等实现资源共享,与经营者和市场的内部质量安全管理网络相对接,具有“网上查询、网上咨询、网上受理、网上查办、网上调度指挥、网上应急处置、网上动态监管、网上信息”等功能,全面提升商品质量监管效能和现代化水平。

(九)加大对商品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集中执法力量,强化案件查办工作,重点查处没有建立进货检查验收制度、不履行商品准入制度、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无证无照生产经营商品、经销不合格商品、虚假商品广告、商标侵权和商品的假包装、假标识、假商标印制品等违法案件,特别是抓好对大要案件的排查和查处工作,认真清理积案,健全商品违法案件受理、查办、督办责任制和错案追究制,严格办案纪律,提高办案的质量和效率。通过商品违法案件线索通报、大要案件报告、督办、协办等制度建设,形成全国办案联动机制,实现全国工商行政管理系统的执法信息共享。

三、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营造商品准入的良好氛围

(一)充分发挥12315申诉举报网络和消费者协会的社会监督作用。进一步推进12315行政执法体系建设,按照“强化执法、规范运行、完善网络、提升水平”的要求,加大12315中心和“一会两站”的建设力度,大力推进12315网络进社区、进村镇、进学校、进市场、进商场、进超市,充分运用12315监督网络,方便广大消费者就近申诉举报,及时跟踪依法查处。同时,充分发挥消协组织的社会监督作用,发挥消费者协会宣传教育、质量比较实验、监督企业经营行为和处理消费纠纷等方面的职能作用,共同组织开展商品质量监管相关活动。

(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行业监管作用,加强与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组织的联系。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等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向有关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组织通报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工作情况,支持其积极发挥行业和社会中介组织的优势,加强自律。对监测中反映出具有普遍性的商品质量问题,或者商品质量问题严重的,可以会同有关行业协会召开质量分析会,通报监测结果,提出整改措施,解决质量问题,形成商品质量监管合力。

(三)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切实加强商品质量宣传工作,高度重视商品质量舆论监督一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宣传商品质量法律法规和商品知识,提高经营者诚信守法意识和商品质量水平,从而使经营者自觉建立商品准入制度,严格进货把关;适时组织新闻媒体,报道流通领域商品准人制度实施情况和所取得的成绩,加强正面引导:对制售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商品的违法犯罪行为,坚决予以曝光,震慑违法犯罪分子,增强人民群众的消费安全感。

上一篇:在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 下一篇:产品召回法律制度若干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