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本土设计师的好时光?

时间:2022-08-22 07:57:53

中国本土设计师的好时光?

这可能是中国独立设计师最集中的场合。

在刚刚结束的上海时装周超过50场的时装会上,一半以上都是中国独立设计师。时装周第二天的“栋梁一日”现场,5名独立设计师同场出现。

尽管中国在奢侈品消费上有着重要席位,但当中真正享有知名度的寥寥无几。过去提到这个词,可能意味着不多的几个名字―马可、Uma Wang、Masha Ma,以及更早的王一扬。这个数字如今至少增长了数十倍。

上述出场的这些中国设计师大都有过完整的海外留学经历,比起上一代在中国市场艰难摸索的设计师,视野更为开阔。

郭一然天正是其一。她也是栋梁这次静态展示的5名设计师之一。

去年从伦敦时装学院毕业后,出于签证原因,她回到了上海,开设了同名品牌YIRANTIAN工作室。目前这里的固定员工只有她跟助理,还有4个实习生。

“我想从国内了解一些更基础的东西,再往国外走。”她说。她也说不清这些更基础的东西是什么。她并没有急着找投资人,但认为充足的资金肯定是必要的,以便“用好的面料,让穿着者更舒服”。

最初,她通过微博认识了栋梁的买手。“很多留学生有意回国发展的时候,都会和我们联系。”栋梁联合创始人刘馨遐说。

栋梁迄今成立了6年,由刘馨遐、王耀及南朗3人创办,目前在北京、上海开了4家门店,先后和几十个设计师合作过。这4家店每年可以为它带来3000万元左右的收入。

即便中国已经出现了如RoundRound、Triple Major等一系列买手店,栋梁也显得有点不同。在上海时装周期间,它以自己的方式为设计师“办秀”。

郭一然天的服装已经在栋梁卖了3季。她没有选择自己在上海时装周上走秀―这至少要10万元,还要联系模特、邀请秀场导演、做媒体公关,没有一个大型团队这很难做到。

根据Business of Fashion的报道,英国每年的服装设计毕业生超过5000人。2014年,就有15%的毕业生、近300人从事时装设计行业。 01 郭一然天(左三)与其他中国设计师出席活动,其中包括SEAN SUEN设计师孙小峰(右三)及BAN XIAO XUE设计师班晓雪(右一)。02/03“栋梁一日”活动上郭一然天的作品静态展示。04 设计师万一方。

Business of Fashion创始人Imran Amed也分析过这种集体性困境。“管理一桩小型服装生意需要军人般的自制力,你要一周7天,24小时都扑在上面。”他说,“你可能需要花更多时间在管理上,只有少于10%的时间用在设计上。”

对于时装业尚不完善的中国,年轻设计师要顾虑的可能更多。他们无法仅仅谈论自己的灵感,而忽略市场和消费人群。

“欧洲时尚有皇室传统,有一定阶级与偶像崇拜,但中国不同,很难用阶层定义消费人群。”栋梁CEO彭耀东告诉《第一财经周刊》。

不仅消费者很难定义,中国时装业如今面临的最大问题其实是面料及生产管理。彭耀东说,部分面料的价格可能会因规模有限增加3到4倍,有些还要加收50%到70%的面料稀缺费。

“这个行业刚开始变化,它不是高科技行业,并不讲究先进的管理方式。”彭耀东说。

2012年从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女装设计系毕业后,万一方并没有马上回到国内,而在伦敦注册了个人品牌YIFANG WAN。她很快就发现,如果在伦敦设计,在国内生产,中间会出现很多问题。

“衣服品质与预期有落差,我需要经常回国验货,两边跑的成本太高了。”万一方决定回国,自己培养制衣工 人。

2014年,万一方回到家乡厦门,创办了自己的艺术设计工作室。在800平方米的工作室内,她要同时负责设计与管理。她甚至与20名员工一样,每天打卡上班,“尽可能公司化一点”。

“虽然这个行业讲究创意,但创新更多集中在面料设计上。顾客仍逃脱不了原始的、在店内试衣服的需求。”万一方说。

回国后,万一方很多时候必须与制衣工厂反复周旋。那些习惯接收大订单的厂家,并不完全理解面料价值,更不会保护设计师的版权。万一方参与合作设计过一双LED发光鞋,就被厂家顺便拿去为同厂其他山寨品牌生产。

她还在微博上写过,“新季针织衫备受这两日来访客人们的赞誉,看来偶而去工厂吵吵架,也是非常值得 的。”

万一方的老师是已逝世的Louise Wilson,这个对学生极其严格的研究生导师,培养出Alexander McQueen、Christopher Kane、Simone Rocha等英国时尚业的关键角色。不过她认为,从老师身上学到最重要的是“在有限的时间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尽管买手模式渐渐从一线城市蔓延至二线城市,但依然没有办法和覆盖更广的平台淘宝相比较。淘宝也是包括上官春土F很多设计师最早的选择。 01-03 设计师陈旭之的设计成品,他创立了自己的品牌XU ZHI。

“中国人力成本比国外减少了至少一半,但我们的材料都来自海外。”Ian Hylton说道。这个英国人曾任Ports(宝姿)男装设计师,目前管理着妻子刘F的品牌MS Min。MS Min也在栋梁的两家店和连卡佛的多家店中出售。

设计师和商业管理者为搭档,这在时装界很常见。如果没有Robert Duffy作为伙伴,就没有Marc Jacobs商业上的成功。艾德里安・乔夫和川久保玲的Comme des Garcons的成功也密不可分。

任何意义上,寻找一个能信任并长期合作的伙伴,才能让品牌走得更远。毕竟对许多设计师来说,一个时装品牌可以爆红一季,但需要至少5年、10季的时间,才可能被人谈论和记住。

万一方也想找到更懂商业的人,让公司进一步扩张。她甚至去听过一些商业模式的课程,“不过服装业还是太传统,不适用”。

对时装设计师来讲,交易真正发生的地点当然不是时装周,而是买手聚集的服饰展。

第二次举办的MODE是上海时装周的官方零售交易展。6000平方米的场地里集合了近300多个国内外的服装品牌。

如果不来MODE,这些品牌的另一个选择是去年创办的OnTime Show及时堂showroom,还有时装周期间的20多家showroom。这些“订货会”会邀请媒体、买手来看设计师的新系列。交易完成后,还会为设计师提供运货跟清关等服务。

想要参与到showroom中,这些年轻的独立设计师需要支付几万元租金。这不单可能收获一些订单,重要的是获得一些曝光,还会有专业买手来提意见。

陈旭之的作品出现在MODE的一间独立展厅里。每件作品用了不同的手工织法。配色阳光,廓形蓬松的女装系列需要大量人工。上衣批发价维持在200英镑(约合1950元人民币),零售价一般是2倍到2.5倍。初创独立设计师往往靠着更亲民的价格,让作品更易被接纳。

陈旭之毕业于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还曾在Craig Green、J.W. Anderson等成功的英国独立设计师品牌实习过。

遇到他的时候,陈旭之正用英语流利地向连卡佛的买手介绍自己的新系列。这位买手拍了些照片,表示“我们正在找更多的中国设计师”,很快预约了下次来访时间。加州买手店H. Lorenzo的主理人Lorenzo Hadar也留意到陈旭之的设计非常独特,不过表示,“对于加州的气候来说,布料有点厚了。”

通过注册公司,陈旭之留在了更有创意的伦敦。“这里能获得更多灵感,也能认识许多艺术家。当然,也有一个更活跃的互相扶持的体系。”

他的品牌XU ZHI成功地被川久保玲的买手店Dover Street Market选入伦敦店内。对于如此年轻的设计师来说,这无疑是一种肯定和赞誉。

出于朋友们推荐,他也想来上海时装周看看,但并没有作秀。他把自己毕业后的第一季时装设计全部带到了上海的MODE。

包括陈旭之的XU ZHI、万一方的便服系列ICEWHARF,以及Angel Chen、Deepmoss、HAIZHENWANG等在内的中国服装设计师品牌,成立时间平均不超过5 年。

当消费者对大的奢侈品品牌感到疲惫,这些中国独立设计师也获得了一些新机会。从2005年开始,上海时装周就开始推广中国独立设计师品牌,但直到近两三年才真正形成气候。

他们大都个性突出并充满活力,但也更早面对职业上的多重挑战―在快速又残酷的时尚产业,没什么商业经验,也缺少资金支持。

他们通常会用奖金维持工作室的运营,但大部分人都靠原有收入或家庭资助坚持下去。

这种成长路径有点像1970年代去巴黎发展的一代日本设计师―包括如今被人们经常提到的山本耀司和川久保玲,以及高桥盾和Junya Watanabe。尽管就创作力和开拓性来讲,中国设计师依然有明显差距。

栋梁类似于设计师的“孵化器”。除了“栋梁一日”活动,它还曾把中国设计师带到海外,在H. Lorenzo买手店内开设了为期3周的“PORTS”店内店。

BabyGhost也参与了“栋梁一日”的静态展示。在纽约完成学习时装设计后,黄悄然与Joshua Hupper于5年前在纽约创办了这个品牌。如今他们一半时间在上海,一半时间在纽约。

今年9月的纽约时装周上,他们参与了扶植年轻设计师的MADE Fashion Week项目的最新时装,现在又把这个系列带到了上海。“我们像是K-Pop一样,把纽约的‘酷’搬到中国。”Hupper说道。

这也是BabyGhost第二次与栋梁合作。“纽约流程更专业,但中国团队更热情。”创始人黄悄然说。最初凭借对社交媒体的经营,BabyGhost在淘宝了自己的第一个系列,获得了第一批客户群。他们还把产品照片放在Instagram上,根据消费者的反应来决定产品数量,建立起一种以粉丝为基础的模式。

到了这一季,它在老佛爷的第一批货已经卖掉了80%以上,但淘宝仍占到销售的50%以上。他们对这个数字还不满意,想找到更懂行的商人。

时装品牌咨询师Toby Meadows曾对《第一财经周刊》说,“在中国,出国留学过的一代人更追求个性。这一代年轻人不想穿得和父母一样,你会看到Phillip Lim 3.1、Alexander Wang这类充满个性的品牌受到欢迎,以及多品牌集合买手店的兴起。”

这可能是值得乐观的理由。不过彭耀东有些更清醒的说法。“中国设计师更爱在公关与零售上花费大量精力,但真正阻碍他们发展的并不是设计本身,而是清晰的流程管理。”

上一篇:像设计师一样思考? 下一篇:大规模裁员时,你离危险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