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实践协同育人现状调查与分析

时间:2022-08-22 05:04:33

高职院校实践协同育人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高职院校实践协同育人的时代内涵

实践协同育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引导高校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其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2012年,教育部等部门颁布《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实践育人平台得到拓展,模式不断创新,实效也不断凸显。但是,实践协同育人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相对薄弱,尤其是在育人理念、协同平台、制度建设等方面其方式方法还比较落后。

高校实践育人作为一项教育实践活动,是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改革开放30多年来,践协同育人方面形成了实践教学、军事训练、社会实践等多种实践协同育人形式。但从目前高校的实践协同育人内涵和模式来看,不少教师和学工干部常将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与实践协同育人画上等号,这是对其片面和狭隘的理解。 实践协同育人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必须将专业学习和实践教育相结合,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在企校一体化视角下,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大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结合校内和校外两种实践,构建多种协同模式,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 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创新意识,推动素质教育。

二、高职院校实践协同育人现状调查

2016年9月,常州市课题组成员进行高校实践协同育人情况调查,常州科教城5所高职院校共有200名学生填写了问卷,主要对高校实践协同育人的现状进行调研,其相关情况如下。

(1)调研对象基本情况:大一学生占61.2%,大二学生占18.4%,大三学生占20.4%。其中男生占16.3%,女生占83.7%,普通学生占46.9%,学生干部占53.1%。

(2)学生对自身实践能力满意程度:38.8%的学生认为“满意”,55.8%的学生认为“一般”,有5.4%的学生认为“并不满意”,而认为“满意”的学生基本都是学生干部。

(3)学生所理解的实践育人工作体系:选择“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占32.7%,选择志愿服务活动的占80.3%,选择文化体育活动的占44.2%,选择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的占44.9%,选择实习活动的占62.6%,选择实践教学活动的占67.3%,选择军事训练活动的占34.7%。

(4)大学生是否应该参加各类实践活动:44.2%的学生认为这是应该的,是必修课;53.7%的人认为值得尝试一下;仅有2.1%的人认为无所谓。97.3%的人认为现在的实践对以后的就业或个人成长会产生深远影响。

(5)通过参加实践育人相关活动能提高的个人能力依次是人际交往能力、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6)实践育人活动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缺少与所学专业知识相关联的实践活动形式,并不关注活动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实际作用;没有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实习机会太少;开展活动时,忽略学生个体差异性。

(7)在实践协同育人方面需要加强的环节主要包括班级建设、实践基地建设、教学联动管理、综合能力培养、实践活动开展、顶岗实习服务等。

(8)在校企合作背景下,从实践教学方面来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加强校企合作基地的建设,加强企业导师和专业教师的合作教学,增加企业实训环节,根据企业需求进行课程设置,设立订单班等。

三、高职院校实践协同育人现状分析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只是将实践协同育人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或者工具,并未上升到一定高度。笔者结合调研情况,主要发现以下几方面问题。

1.运行保障机制不健全

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并未成立专门的实践育人组织领导机构来具体负责实践育人相关工作,而实践的内容还很有限,同时缺乏专项经费保障;社会实践基地较少,部分基地流于形式,实践协同育人活动无法常态化运行,从而导致实践协同育人无法长期稳定发展。

2.尚无专门的育人队伍

以实践协同育人工作中的实践教学具有开放性、实践性和复杂性等特点,这就需要指导教师具备很强的动手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且能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为相关人员提供正确的指导。但目前高职院校大多数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往往在实践教育方面力不从心。而企业专家则受工作时间、待遇和机制等问题影响,很难真正参与到学校的实践协同育人活动中,因此,大多数实践协同育人活动主要由学生会、社团等组织开展,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3.考核激励机制不科学

在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下,多元化的价值观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利益观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使其参加社会实践的态度发生一些变化,对一些不计报酬的劳动和服务兴趣减弱,而更看重有偿的劳动和服务。而企业在接受大学生实践时也不再把大学生实践当作一项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任务,而更看重大学生能否给自身带来的经济效益。学生、教师、企业等各方面的动力不足,缺少有效的激励机制,也使实践协同育人活动受到影响。

另外,大多数学校把学生的社会实践证明或实践报告当做评判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标准,因此,部分学生通过网络抄袭他人实践报告以应付了事。其实这种考核方式并不科学,它可能影响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热情和态度。

4.实践协同育人主体较为狭窄

一方面,受教育主体局限于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等,并未覆盖全体学生,顶层缺乏全面而整体的规划;另一方面,实践协同育人主体局限于辅导员、班主任或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而专业教师并未真正参与其中,因此,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等各方面的发展都得不到很好的强化。

5.实践协同育人平台有待完善

实践协同育人基地作为实践协同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其数量和质量将直接影响育人效果。但从目前现状来看,校内和校外实践协同育人平台建设还未完善,就校外而言,缺乏紧密合作的育人基地,社会资源还未充分挖掘,形式也较单一。从校内来说,各系院之间的育人平台建设也不平衡,同时并未将企业资源充分引进校内,助力实践育人,形成协同育人合力。

总之,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实践协同育人过程中的现状和出现的问题,只有积极建立稳健的保障机制,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拓展育人主体,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完整的育人体系,才能构建实践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姜 丹,单中元.高校实践育人长效机制探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4).

[2]王 燕,袁 华.高校实践育人机制研究[J].科教导刊(下旬刊), 2015(2).

上一篇:项目教学法在数控加工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下一篇:社会热点问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