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有效提问彰显课堂教学生命力

时间:2022-08-22 03:14:25

关注学生有效提问彰显课堂教学生命力

摘 要:学贵有疑。新课改呼唤给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参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课堂上,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情境,使学生敢问、乐问,授之以法,使学生善问、会问,从而使语文课堂教学彰显生命活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 有效提问 意识 能力 生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9-0059-02

作者简介:沈霞(1975―),女,江苏南通人,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江苏省如东县掘港小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儿童发展与表达,“真实、朴实、平实”的“寻根式”课堂教学。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习的愿望产生于问题之中,学总是和问紧紧相连的。小学生要学会做学问,首先就要学会提问。可是,在某小学的一项调查显示:90%以上的学生有过向老师提问的倾向,但85%的学生在课堂上不提问或偶尔提问,只有15%的学生经常提问,60%的学生表示不喜欢提问。至于学生不喜欢提问的原因,65%是怕说错了被同学讥笑,被老师批评,35%的学生觉得没有问题可提。从以上数据中我们不难发现,要让学生真正做到有效提问,一是要克服学生的害怕心理,增强其信心;二是教会方法,让学生学会提问。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因学生的有效提问而彰显生命活力。

一、创设情境,使学生敢问、乐问

(一)保护学生的提问意识

上面的调查显示,学生发现了问题,但不愿提出来的现象很普遍。从统计数据来看,学生有问题不向老师主动提出的原因,除缺乏提出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品质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的害羞心理,怕同学讥笑,怕老师说自己笨。总之,就是缺少提问的信心。因此,笔者认为新课程理念下要让学生成为“问”的主体,教师必须精心呵护儿童直言不讳、敢想敢说的天性,因为问题的后面就是智慧。

保护学生的提问意识,使他们敢问、乐问,教师在课堂上还必须杜绝这样的话:当学生提出的问题与学习内容无关时,教师请不要说:“这是什么问题啊,亏你想得出”;当学生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词不达意时,教师不能中途打断学生的发言,说:“想好了再说”;学生把学过的内容又当作问题提出时,教师不能嘲笑:“你有没有长耳朵啊,老师讲过几遍了”;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幼稚时,教师不要说:“怎么跟三岁小孩子问的一样!”

(二)给足学生提问时间

有人统计过,一堂课约有80%的时间被用于提问和回答。笔者认为这里的“提问和回答”应该包括师问生答、生问师答、生问生答等形式。“师问生答”似乎天经地义,后两种形式却往往被忽视。也有的老师在即将下课的几分钟前,象征性地问一下学生:“这堂课学到这里,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如果没有,就下课了。”这样的提问显然只是一种形式。

其实,一堂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学生在这堂课上解决了自己的困惑,所以,当学生感到困惑时,我们就要给学生时间,让学生把问题提出来。上课开始时,整体感知课文时,精读品味课文时,甚至课堂接近尾声时,教师都别忘了给足时间,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三)保证学生提问的成效

时常在课堂上听到老师说这样一句话:“你的问题提得很好,我们下课再来解决好吗?”试问这是老师为了不耽误教学任务而对学生的一个口头承诺?还是老师回答不出来找的一个借口?还是压根就没想解决而搪塞学生的一句口头禅?当学生提问的热情被激发起来时,会进入一种“心欲求而不得”的境地,此时,他提出的问题对他而言是最有价值的,他最想寻求帮助,最想找到答案。但很多时候,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学生的提问被老师忽视了,甚至搁置了。学生的一次大胆的提问,就这样不了了之,他无法感受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快乐和成就感,那么他提问的热情和意识也会被磨灭。因此,教师要注意保证学生提问的成效,将学生的问题落到实处,及时解决,让学生尝到提问的甜头或成功的乐趣,这样,学生才会乐于发现问题,乐于提出问题。

二、授之以法,使学生会问、善问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由于学习、生活经验都不足,仅靠胆量和兴趣有时还发现不了实质性的问题,所提的问题或是乱而琐碎,或是离奇古怪,抓不到重点。这就要求教师教给学生掌握提问方法。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加强提问技巧的指导,实现从“扶”到“放”的飞跃,久而久之,学生提问的能力将逐步提高。

(一)课伊始,疑已生――围绕课题提问

学生每学一篇新课文,心中都会充满好奇、充满疑问。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从课题着手提出问题,让学生养成“课伊始,疑已生”的习惯。笔者在教学每篇课文时,在出示课题后便让学生大胆地提问,如“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如果你是作者,你将在这一课向我们介绍什么呢?”如出示课题《山谷中的谜底》后,学生提出如下问题:“文中讲了哪里的山谷?”“山谷中存在什么样的谜?”“谁解开了这个谜?谜底是什么?”“这篇文章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如出示课题《学会合作》后,学生说:“如果我是作者,我将向大家介绍什么是合作?为什么要合作?怎样才能合作成功?”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满怀兴趣地初读感知课文,就会对文章的脉络及主要内容有更准确的把握。同时在提问中,学生也掌握了写作的技巧,知道如何围绕题目去表达意思。

(二)虽昙花一现,却精彩纷呈――关注动态生成提问

精心设计的提问固然有效,但学生动态生成的提问会令课堂更为精彩。比如在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时,笔者引导学生抓住平原柳树的“平凡”与高原柳树的“神奇”对比体会,这样的设计是精心的、有效的。但一学生对“青海高原上伫立着一株柳树”表示质疑。他说:“为什么用‘伫立’不用‘挺立’?”笔者让学生查字典分别理解“挺立”“伫立”两个词的意思,再思考用“伫立”一词的用意。学生经过讨论对比发现“伫立”一词表示“长时间地站立”,更能说明这株柳树生长在高原上是那样神奇。

对学生来说,必须有更多的问题意识,才能产生更多的课堂动态生成。对教师来讲,应该关注学生动态生成的提问,等待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的提问将为语文课堂教学注入更多的生命活力。

(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提倡探究性提问

学习的终点不是没问题,而是产生新问题。一个好的教师应善于教会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探究性问题。要想让学生真正“会”探究性地提问,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要求学生多角度、多方向、多层次地思考问题;要培养思维的条理性,引导学生从一般到特殊,从表面到深层,从具体到抽象地看待问题;要培养思维的深刻性,鼓励学生不盲从、不唯书,敢于剖析,敢于反其道而思之。

如学完《三打白骨精》,学生探究性地提问:“为什么孙悟空一次打不死白骨精,而要三次?”“如果唐僧能取下孙悟空头上的金箍,孙悟空会不会离开?”“三打白骨精时,三次的动作为什么写得不一样?”诸如此类的问题,值得学生去探究、讨论、发现、解决。探究性提问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让他们各抒己见,这样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益。

上一篇:基于跨平台技术的流媒体点播系统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中学足球教学及校园足球活动开展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