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合作学习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应用与思考

时间:2022-08-22 11:00:00

浅析合作学习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应用与思考

摘要:合作学习教学是一种建立在以人为本和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新型教学方法。本文主要从合作性学习方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事项出发,从合作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与思考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关键词:合作学习;新课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1-0000-02

一、引言

我国原有的教学过程中是实行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听的模式,这种常规的教学方式的一个重要不足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很难培养和提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育界研究专家提出了许多理论和方法,其中合作学习方法就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符合新课程改革相关的要求,对于有效改善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在现阶段大力提倡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下,将合作学习引入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合作学习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所谓的合作学习,就是指在课堂教学当中,将教学对象进行分组。根据一定的教学方法和合作程序促使学生在不同的小组中相互沟通、协助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及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创新能力和自主性学习的体能。所以合作学习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我们发现,通过课堂分组讨论经常会演变成了小组“聊天”的形式,而小组之间的合作学习则演变成了小组内优秀学生代替其他学生完成分配给小组的任务,而小组内的其他同学并没有动手和学习。这样,合作学习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是合作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按照传统的分组方法,对学生的分组都是采用同层分组和异层分组的两种方式。所谓的同层分组就是把基础知识相近的学生分为同组,而异层分组就是把基础知识差距较大的学生分为一组。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采用同层分组,它的优点是小组内学生水平相近,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缺点就是小组内整体学习水平不高,会出现“标签效应”心理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如果采用采用异层分组,它的优点是小组之间水平相近,有利于各组之间的对比。它的缺点就是,在小组中能力强的学生往往成为小组当中的“主力”,小组中的任务都由能力强的学习完成,而水平滞后的学习则在旁边观望,无事可做,造成了“搭便车”的现象。通过分析合作学习的优缺点,结合的教学实践,对学生的分组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同层分组,充分发挥“链状效应”

“链状效应”是心理学的一个专有名词,就是人在成长和学习过程中相互影响。在对学生进行同层分组的过程中要充分的发挥“链状效应”,把信息技术水平相近的学生分为一组。另外,要充分的分析学生的影响实践的各方面的因素,通过“链状效应”,让操作能力强的学生影响水平滞后的学生,创造一种取长补短的学习环境,让动手能力差、内向的学生勇敢自觉的学习。

(二)明确组内成员分工,分配相应的任务

在小组的划分中应该根据综合能力选出组长1名,当确定好小组数量和组员名单后,要有效的发挥小组长的作用。由组长根据任务设置组内成员进行分工任务。例如在《网络技术应用》模块的教学过程当中,在制作研究性学习网站的阶段,可要求各小组根据组内情况规划好网站的各个板块,如学习的课题是《客家文化对河源的影响》,可以将模块规划为:主页、内容、意义、研究的过程、研究的成果。小组全体成员共同完成主页后,小组长将以后的模块根据内容的不同分配给组内的各个成员。这样就有效解决了“惰化效应”而想学习上“搭便车”的影响,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高。

(三)优化小组的资源配置,缩短各小组之间的差距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如何缩小各组之间的水平差距呢?教师应在课前充分准备好相应的教学资源、学生资源和网络资源。在综合水平较高的小组,任务分工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能会少些。此时,教师应该把辅导重心放在操作水平相对滞后的小组身上;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已完成的且能力较强的小组帮助其它未完成任务的小组;还可利用网络为教与学的沟通提供帮助,如在学习制作主题网站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做好一些操作示范,在网上让学生参考制作。总之,通过利用教师、学生和网络资源,可以更好的缩小各组学习成果的差距,进一步提升学生完成任务的信心。

三、合作学习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思考

合作学习模式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具有很多优势,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合作学习要想取得成功,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注意

(一)注重任务设置的开放性,确保小组成员共同参与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设计多答案、多途径、难度适中的开放性的学习任务,是合作学习顺利完成的关键,它为合作学习有效开展提供了可能性。例如在讲授《用For循环语句---画函数图像》内容时,先将教学重点明确并深入贯彻到教学过程中,用VB做好图形引入主题,设置的任务始终贯穿主题,利用抽奖游戏选择学生回答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设计开放性任务,例如设计一个任务让学生阅读程序找错误,巩固学生对For语句的理解和运用。

(二)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在合作学习的模式中,小组任务的全面完成必须依赖于小组成员间的共同努力,通过小组长把总任务分解到组内成员,让每一个成员都能自主的完成分配的任务,这样有效的调动了组内各成员之间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小组成员间的合作意识。例如在《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探究数字的魅力》教学中,首先明确任务,要求各小组将任务需要求分析到位,任务设置较好,以《高一10月份星级文明班评比》为学习任务,假设学生是一名学生会干部,需要利用表格来统计分析。这样也将德育渗透于学习过程中。

(三)解决问题时要鼓励发散思维,不局限于“标准答案”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小组学习任务的设计应有效的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多种方式去思考问题,防止思维的模式化。例如在《让数据说话——利用图表呈现分析结果》的课程中,可设计在情境引入部分播放一段佛山备战亚运龙舟赛集训情况的录像,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致,让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的活跃状态。此外,再设计多个有梯度的问题,让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去学习如何建立电子表格图表和根据图表得出简单的结论。通过多个有梯度的问题设计,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四)教师应做好自身专业的角色定位

在合作学习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不只是简单知识的传播角色,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方向的指导者。因此,要求信息技术教师既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又要有一定的管理能力。例如在《数据结构综合运用》辅导课程时,可设计先提出“开锁难题”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接着一步一步进入预设的“圈套”——题目描述、数学模型、思维导图、数据结构、算法设计、算法评估、算法改进、发散方法、样例模拟、关键信息、逆向思维、高效算法,最后书写程序测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紧密,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在教学目标设定时,在研究中掌握知识和技能,掌握分析过程,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教学整体设计的成功与教师的自身专业的角色定位与专注程度是分不开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厚积薄发。

四、小结

总之,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教学理念下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方法,也是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一种高效学习形式。科学合理的分组和注意教学方式方法的运用,能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促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整体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郑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探讨[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1

[2]徐超.试谈如何有效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合作[J].文理导航(中旬),2011,04

[3]李勇.如何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J].物理教学探讨,2009,19

[4]胡敏,王立保.开展小组互助合作学习,提高语文课堂实效[J].才智,2010,28

[5]王克胜.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合作性学习的探讨[J].中国电化教育,2008,03

[作者简介]

龚春林(1979-),男,广东省紫金县人,职称:中教一级,学历:本科,主要研究方向: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情境任务的创设及应用研究。

上一篇:有关全固态电视发射机的原理及维修策略 下一篇:税务信息化应用系统的运行维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