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审计质量管理问题浅析

时间:2022-08-22 09:56:01

预算审计质量管理问题浅析

摘 要 本文在简要论述预算管理审计的内涵及实施概况的基础上,以目前的预算审计实务为基础分析预算审计质量管理的方法,重点从审计主体即“人”的角度思考探讨完善预算审计质量管理的可行维度。

关键词 预算审计 质量管理 审计方法

一、预算管理审计的内涵及实施概况

预算审计是内部审计部门以收入预算、预算目标、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调整及资产预算等方面内容为对象的审计工作,是确保组织预算管理能充分而适当地推动组织各级目标顺利实现的关键保证。基于预算在财务工作中的重要性,国家机关及大多数企业组织比较重视预算审计质量管理,普遍启动实施预算审计项目,而且逐渐提升这方面的审计项目在审计部门年度计划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在各种单位组织推进预算审计的实践,用涌现出了很多质量问题。一是审计理念和手段滞后,在审计沟通和调研方面发现的问题偏少,信息系统审计方法的开发和应用力度在整体上也落后于组织信息系统建设步伐;二是过往审计经验的羁绊,主要是在传统审计工作中习惯方块分割就事论事,缺乏系统性,盲人摸象一般地过往经验影响了审计工作的充分开展;三是期待和逆反心态形成的困境日益严重,随着预算管理的普及和实施,国家、民众及各企业组织各管理层越来越重视预算审计,对此寄予的期待越来越大,而被审计单位越来越不想暴露问题进而设置审计工作的障碍,引发严重的审计风险。

二、预算审计质量管理的方法分析

各机关单位、事业单位及企业组织在逐步扩大推进实施预算审计项目的过程中,审计部门同步出具了系列质量控制办法,其中在预算执行审计中的质量控制举措最为典型和繁多,主要表现在如下七点:

一是明晰厘定各岗位职责。在单个预算执行审计项目开展以前,专门召开沟通会议或形成相关制度文本,对审计组长、小组长、主审及各个组员的具体职责进行详细说明,以避免因职责不清而产生审计空白区域或出现审计重复现象。

二是与被审计单位形成良好关系。现在开展现场审计工作前,应该和被审计单位进行事先沟通;在现场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注意采取相关策略争取被审计单位在线索、基础信息及专业智力等的支持。在现场审计结束前,审计组长及相关人员应该主动与被审计单位领导及财务、生产、营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员及时交流,交换讨论审计意见,为提升审计报告的质量和水平打基础。

三是形成现场审计总结机制。在特定审计项目的现场审计终结之际,审计项目组成员应该根据组长的安排在特定时段内以座谈会、讨论会等灵活方式集中总结现场审计工作,组长、小组长、主审及关键环节的负责人员尽可能地形成总结性文本。现场审计总结的内容重点包括审计项目开展的各个环节的自我检查及经验和不足之处。

四是厉行三级复核审计底稿制度。现场审计环节过后,及时、严格地对现场形成的审计工作底稿或工作记录等文本进行三级复核,主要检查审计证据的合规性、相关性、客观性和充分性,避免现场审计出具及应用的基础信息出现风险因素,也避免初步审计结果形成失误。

五是形成定期碰头的良好习惯。鉴于预算审计项目需要的时间普遍较长,审计项目组根据具体审计项目的特殊情况定期安排有特定成员参加的碰头会,便于审计组长或审计小组长及时了解审计项目进行情况并向审计部门或审计委员会定期通报,也便于审计团队带头人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工作重点,动态保证审计质量。

六是形成非定期报告重大事项的自觉和机制。基于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之间的落差和区别,在预算审计工作中往往会发现重大问题。对此,具体环节的负责人员、审计项目负责人及国家审计机关部门领导或公司审计部门或审计委员会之间应该设置有效的沟通系统和方式,并形成相关制衡机制,以便重大事项信息能迅速及时地传递到各权责相关者手中,避免因信息沟通不畅而出现审计风险。

七是形成严格审核审计报告内控机制。对此,一要事先厘定相关制度,根据组织经营情况及治理结构确定重点审核内容、审核人员职责及具体审核程序,确保审计报告的审核有章可依;二要在具体实务中将相关制度规定贯彻落实,在具体负责审核岗位人员的选聘方面确保具有充分的胜任能力,进而确保审计报表审核工作的严格、严谨和科学;另外,应该配备相应的问责机制,对审核工作疏忽或者不力的情况进行严厉问责。

三、完善预算管理审计质量管理的可行维度

在其他客观条件暂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完善预算审计治理管理主要也应该从人力资源及所负载的审计技能两方面着手。

在人力资源方面,应该从长远培育及暂时借用外智两个方面着手。在长远培育方面,要根据对预算审计工作的未来预期,结合组织拨付给审计部门的资金预算情况,从招聘及后续教育两方面着手,系统而有计划地发展和培养审计队伍;在借用外智方面,要根据内部总体人力资源情况及外部环境状况,整合内部审计部门以外的组织内部人员,适当聘用外部专家,必要的时候可以进行审计外包借助社会审计力量。

在审计技能方面,主要从覆盖面、抽样和跟踪三个方面着手。在覆盖方面,在具体审计实务中灵活结合“分级负责制”与“必审原则”,即在“分级负责制”的大框架下根据行业特点及审计事项具体情况确定后者是否延伸审计,一般需要延伸审计的事项是重大决策、重要工程、预算执行出现重大差异等情况;在抽样方面,在风险事件可能性及事项本身的重要性较低的情况下坚持采用便捷“判断抽样”的同时,对于重要事项或者关键风险点要投入必要的时间和精力,采用“统计抽样法”,在将抽象风险数据化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管控。另外,鉴于预算管理本身的动态性质,要强化推行实施预算动态审计,并辅之以专项审计、半年报审计等动态跟踪方法,及时查找、确认预算管理各环节存在的问题,分析其背后的原因,思考制定整改措施,全面提升预算审计质量。

参考文献:

[1]赵彩虹.国家审计如何构建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财会月刊.2009(20).

[2]丁菊敏.全面审计质量管理:一个分析框架.现代审计与经济.2009(05).

[3]谭劲松,赵黎鸣,宋顺林.跟踪审计的"免疫防线":体系构建与案例分析.审计与经济研究.2013(01).

上一篇:会计信息失真的环境影响及其对策 下一篇:论当前制度下加强事业单位会计管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