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资源,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双手去挖掘数学的奥妙

时间:2022-08-22 07:42:02

整合资源,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双手去挖掘数学的奥妙

摘 要:小学数学是基础学科之一,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重要学科。近年来,小学数学教材不断更新,逐步朝着趣味化、操作化的方向发展,使数学不再死板。在新课改的精神指导下,小学数学要整合资源,使学生在课上课下都能够自己动手操作,让学生们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数学的奇妙之处,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本文从三个方面分别阐述了如何去动手挖掘数学的奥妙,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关键词:动手操作;小学数学;趣味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以人为本,创新教学理念,让学生爱上学习,主动学习。数学学科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导致很多学生在数学课上提不起精神。正确的数学教学工作要充分结合学生的独特认知偏好,借助生活中形象具体、客观清晰的道具和模式,营造乐趣、丰富、自由的学习环境,避免理性知识的枯燥乏味。实际上,数学学科的很多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它不仅是一门理论性强的学科,还是一门实用性学科,并且很多课程具有极强的操作性。这些特点教师要加以利用,设计多种活动,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趣味、探索数学的奥妙、认识数学的实用性、享受动手带来的成就感。动手操作的教学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模式,并不仅限于课堂上,而是要结合课下、课外,整合学校内外、生活中、社会中的所有资源,让学生们在方方面面都找到数学的影子,感受数学的神奇。在具体的方案实施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课内多体验,帮助学生领悟数学魅力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重心,也是目前数学教学的主要教学模式。抓住课堂时间,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提升教学整体质量的最关键所在,因此,整合资源开展学生动手活动,应该从课堂教学抓起。这一阶段的学生,对于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尚且不能形成完整的体系。所以,在数学课堂上,很多老师会使用更具体的模型和实物,来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有利于增加学习趣味,使学生获得更牢固的认知。丰富的教学方式是帮助学生建立稳定的数学积极性的基础,如果在课堂中加入多种类型的活动,既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又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更加立体的学科认知体系,而小学阶段的学生也仍然非常需要这种感性的认知方式。

在课堂中穿插小游戏、趣味活动等环节,这已经成为了小学教学过程中比较常见的教学活动模式。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安排,要与学生实际生活、学习环境相结合,尽可能多开发适合自身的教学活动,避免不切实际的生搬硬套,否则不利于学生的知识学习和理解。如《位置与方向》这节课,便是让孩子们进行实际演练绝佳的课程,让学生们将抽象的方位,在以学生为道具的活动中,实现抽象具体化,在真正立体的空间里,完成对八个方位的认知,并能以个人为中心,学会辨别各个方位。

同时,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引入一些发散性的内容,虽然数学课堂只需要给学生讲明八个方位的知识,但是为了避免误解,也可以适当提及地理方位中的知识,要让学生明白,所谓的方位,在二维世界和三维世界中是有所区别的。而在《图形的变换》学习中,教师准备好道具,让学生们亲自操作,而不再只是老师的演示,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图形变换的神奇。

小学阶段学生的感性认知仍然很强,自己亲手做过的实验,永远比书本上简单的理论来得真实。再如学习《统计》时,让学生们找到一个统计的方向,比如几点起床、睡觉及平日里看课外书的时间等,然后对其他同学进行“采访”,并将“采访”的结果进行统计,最后从这些结果中得到相应的结论。这样,不仅活跃了气氛,而且让孩子们通过实际演练,对所学知识认识更深刻,记忆更牢固,并且提升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当然,这些实际的操作在实施之前,势必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而且要充分发挥老师的调控能力,避免因学生思维的过度开放而导致课题偏离,同时还要避免学生在游戏或者操作中过于散漫而导致教学目的无法实现。因此,老师要巧妙引导学生最终实现教学目的。比如上文所列举的例子中,在《位置与方向》的实践教学中,老师要不断地提醒大家,让大家的关注点放在方位的变化上,而不是沉溺于游戏;《图形的变换》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图形的变换过程上,而不是关注道具的有趣;而《统计》操作中,要引导学生找规律,达到统计的目的,而不是盲目地进行统计。

二、课下巧设题,以应用加深理解

在漫长的人类社会进步历程中,教育功不可没,科学知识是人类进步和传承的核心,更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动力。现代教育并不局限于课堂和学校,而是应当实践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正如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论,认为“教”与“学”之外的另一个重要阶段,就是“做”。学生在获得知识之后,完成了前两个阶段的要求,到了“做”这个环节,才是将知识夯实、固化的最终途径。不少老师认为课堂教学是重中之重,而课外实践属于辅助环节,可有可无,这种错误的认知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按照陶行知先生的理论,只有把学生放置在社会生活中,他们才能够获得更高层次的科学知识。

课本不是束缚,而是引导,是帮助学生认识社会生活的大门。老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切忌过分倚重课本,而忽视了学生的创造性。

比如:《1亿有多大》的课结束之后,让学生去网上查询跟1亿相关的东西,1亿元人民币、1亿个细胞、1亿颗砂砾、1亿只蝴蝶,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是学生们随处可见的,而趣味数学正体现在这些细节处,学生能够亲自动手操作,找到符合自己审美的“1亿”,让学生们知道,数字是自然界中的另一种美。

《角的度量》学习完之后,我们可以布置作业,让孩子们在课间利用各种工具,在校园里度量学校各种建筑的角,菱形的花坛、三角形的花坛等,并且探讨那些建筑物的角度都是有标准的;除了感官上的审美之外,建筑物的建设角度还与建筑安全、居住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

再如:圆形这个特殊的角度,我们可以认为它是零度角或是360度角,当我向学生们问道:“为何地下井盖大多是圆形的?”学生们一脸疑惑,显然并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这其中就包含了建筑设施基础安全的知识,圆形的井盖不易掉落,所以地下井盖都会以圆形为主,以保证基础设施的长期使用。

另外,在学习完《位置与方向》之后,让学生们回到家里,把自己周边的环境进行一个统计,自己家里各个方位都是什么建筑,或者以当地的某一个标志性建筑为中心,来统计其各个方位都是些什么建筑。这些社会中的诸多学生平时不注意的地方,最容易引起学生的敬畏心理,而当他们发现这些伟大或细节之处都与数学有关时,他们会因此对数学也产生一种敬畏之情,故而加大对数学学习的重视,更专心、更努力地去学习数学。

三、课外重实践,为贯通学科打下基础

陶行知先生一直提倡的“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正是对“课外重实践”教学方式的总结。只有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数学的魅力,才能够培养出具有科学意识的数学人才,而不是仅仅会做习题、会计算的“算数机器”。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很多学生课堂参与度很高、积极性也不错,但是还原到具体题目的时候,却无法掌握概念性知识,这是老师们发现在课堂上学生常出现的一种问题。所以,帮助学生建立起“数学无处不在”的概念,就显得非常重要。

生活与数学是紧密相连的,这一点我们要充分利用起来:《生活中的小数》要与超市的价格标签等联系起来,让学生发现小数的用途广泛。除此之外,小数也是很多学科决定胜负的关键,在航空航天领域,仪器的安全性就是靠小数结构来直接决定的,数字越准确,仪器和设备的精度就越高,小数的重要性得到了真实的体现。

《三角形》的学习要与生活中的多种固定型物件相联系,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三角形的稳定性,可以引入古埃及的金字塔的形状、现代起重机的三角形吊臂,这些实例都是真实可见的。金字塔的稳定性不言而喻,而起重机也正是为了实现稳定性,才将其设计为三角形吊臂。学生从这些例子中,能够获得“三角形稳定性最高”的概念。

讲述名人事迹,牛顿在发现万有引力的过程中,经历了大量的计算与分析,就说明了牛顿之所以成为一位名留千古的物理学家,与他坚实的数学基础是分不开的。

课外实践,完全可以让学生们动手操作,比如在学习完四边形之后,我们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各种长方体、正方体,自己测量它们的长、宽、高,并且利用自己所测量出来的数据最终计算出这些形状的周长以及面积,操作性与趣味性共存,还让学生们轻松地掌握了学习的技巧与方法。

课外实践的目的是让学生们知道,数学并不只有书本上的理论,它是一门综合学科,是可以促进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数学是兼具了理论性与实用性为一体的学科,我们要把这两种特性科学合理地融为一体,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在生活中学知识、长见识并发现数学的有用性。从生活中的现实例子,体会数学的真实性,将建筑、物理、国防科技等不同领域中的数学内涵发掘出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认识到数学的重要地位。我们甚至可以带学生去参观一些更高级的数学研究,以及这些研究在科技发展中的应用,让学生们感受到数学的能量无限大。

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动性,相对于安安静静地坐下来听老师“传道授业解惑”,他们更喜欢自己动手去操作。教师要让他们在游戏中找到快乐的同时学到知识,培养对数学的兴趣;让他们在社会的角落里带着好奇去探索、发现数学的奇妙,提升对数学的主动探索能力;让他们在生活的点滴中完成对数学的理解,加强对数学有用性的认知;让他们在日常实践中实现对数学的学以致用,令他们产生强烈的成就感。让学生自己动手,教师做指导的教学模式符合小学生的成长特点,与新课改要求的教育方针极为吻合,在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方面有极大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雪苗.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4(01).

[2]刘玉翠.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J].品牌(下半月),2014(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福建省长乐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上一篇: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探究性能力的再思考 下一篇:教育个案:让孩子成为“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