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企业工作总结范文

时间:2023-09-25 01:57:31

整合企业工作总结

整合企业工作总结篇1

一、指导思想

坚持安全发展、科学发展的思想为指导,认真执行职业卫生工作“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切实贯彻落实《职业病防治法》。通过开展专项整治工作,督促企业认真落实主体责任,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保障从业人员身体健康,促进全县水泥生产和石材企业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二、工作目标

通过专项整治,全县所有水泥生产和石材加工企业职业卫生达到国家规定和基本要求,粉尘、噪声、化学毒物、高温等职业病危害因素得到有效控制,个体防护用品配备和使用符合国家标准和要求。

三、组织机构

成立县水泥生产和石材加工企业职业病危害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

四、工作重点

针对水泥生产企业职业病危害特点,以原料储存、均化、制备、输送、包装五个生产环节为重点,突出对粉尘、噪声、高温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整治。

一是原料破碎、预均化、配料输送必须密闭,设置合理的通风防尘系统,岗位粉尘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二是生料制备、熟料锻烧及冷却储存做到全密闭,收尘器安装合理、有效,确保与生产同步正常运行;岗位粉尘、噪声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三是水泥制备、水泥包装出库收尘装置完善,岗位粉尘和噪声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四是作业人员要按照国家安监总局《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规定》﹙安监总局第1号令﹚和国家技术监督局《劳动防护用品选用规则》﹙GB11651-89﹚的规定,佩戴符合要求的个体防尘口罩及劳动防护用品,并确保正确使用。

针对石材加工生产企业职业危害特点,以石板拉锯荒料切割、背网、粗磨、刮胶、磨光、切边六个生产环节为重点,突出对粉尘、化学毒物、噪声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整治。

一是石板拉锯荒料切割、粗磨、磨光、切边过程工艺与设备和二次粉尘防治是否符合国家标准,岗位粉尘、噪声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二是背网、刮胶使用的粘合剂和胶是否符合国家标准。

三是作业人员要按照国家安监总局《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规定》(安监总局第1号令﹚和国家技术监督局《劳动防护用品选用规则》(GB11651-89﹚的规定,佩戴符合要求的个体防尘口罩及劳动防护用品,并确保正确使用。

五、实施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2013年6月)

有关乡镇、开发区要对本辖区水泥生产和石材加工企业进行普查,掌握企业数量、生产规模、主要危害物等基本情况;制定水泥生产和石材加工企业专项整治具体工作方案,对企业法人及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对专项整治进行安排部署,明确专项行动组织机构、工作目标、重点任务、措施和要求。

(二)生产经营单位自查自改阶段(2013年7月至9月)

要切实抓好专项整治工作的落实,督促水泥生产和石材加工企业按要求开展整治工作,落实专项整治资金,完善职业卫生“三同时”相关工作,对查出的问题能立即整改的,要立即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要制定整改方案,明确责任人,在规定期限内整改到位。

(三)检查阶段(2013年10月至11月)

组织开展执法检查,对职业卫生相关工作落实不到位、职业病危害治理达不到国家规定和标准,未履行职业卫生“三同时”规定的企业,要责令限期整改,对整改后达不到要求的,要责令停产整顿;对停产整顿后,经整治仍达不到条件的,要提请县人民政府依法予以关闭。整改期限截止为2013年11月30日。

(四)检查总结阶段(2013年12月)

对本辖区水泥生产和石材加工企业职业病危害专项整治工作情况进行复查,并于2013年12月20日前将整改落实、停产整顿、依法关闭企业等情况报市水泥生产和石材加工企业职业病危害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安监局将对水泥生产和石材加工企业职业病危害专项整治工作进行督查。

六、几点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切实落实责任。有关乡镇、开发区要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成立组织领导机构,加强对专项整治工作的领导。要把工作任务逐级分解,责任落实到人,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按时、全面地完成专项整治工作任务。

(二)加强控制源头,严把准入关口。各水泥生产和石材加工企业要认真执行职业卫生“三同时”制度,对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职业卫生预评价、设计和验收,必须经安监部门职业卫生“三同时”审查通过后方可实施;要按照国家安监总局和省安监局有关规定,切实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整合企业工作总结篇2

一、市烧结砖行业现状

全市关停了50%粘土砖瓦窑,通过规划引导和整治提升。粘土砖的产能得到有效遏制。

市烧结砖行业存在主要问题:一是页岩(粘土)烧结砖企业规模小、数量偏多,当前。产品结构单一,烧结制品仍然是墙材市场的主导;二是具有先进工艺技术和装备的上规模的新型墙体资料生产企业比例偏小,局部墙体资料企业工艺装备落后、能耗高、污染严重。

二、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

一)总体要求

加大扶持力度,以保护耕地、维护环境、节约能源、综合利用资源为目的以调整优化墙体资料产品结构为核心。促进具有先进工艺技术和装备的新墙材企业的健康发展,推动全市墙体资料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目标

依照关停20%以上的要求,至年底。关停企业7家;此基础上,整合改造20%依照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的原则,重点鼓励通过股份制或合伙(三合一”四合一”方式进行置换重组。全市整合后烧结砖企业总数控制在18家以内,年产能控制在6.7亿标砖以内。

三、基本原则

重点发展利用页岩资源,

一)坚持因地制宜高效利用外地优势资源原则。合理布局和引导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应用先进适用的生产工艺技术和装备,规模化生产符合建筑节能要求的新型墙体资料产品。

生产能耗低、性能优良的新型墙体资料产品。

二)坚持发展新型墙体资料与促进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相结合原则。局部镇乡、街道重点发展利用采(选)矿废渣、建筑垃圾、废弃土、江(河、湖)淤泥和污水处置污泥等废弃物。

提高增量水平,

三)坚持增量投入和存量调整并举原则。提高市场准入门槛。严格制止盲目扩建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有保有压、堵疏结合,通过政策调控,改造提升局部烧结砖企业,淘汰落后产能企业。

四、主要措施

一)继续开展烧结砖瓦窑整治工作。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24门及以下的轮窑)以及在乡村规划区、工业园区、生态维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古迹维护区、基本农田维护区范围内和国道、省道、铁路、高速公路沿线可视范围内及无营业执照、没有采矿许可证的烧结砖瓦窑进行整治。

选择不逾越保管数的20%企业进行整合置换重组。整合改造提升主要通过技术改造提升和整合置换重组两种途径。

二)整合改造提升一批烧结砖企业。关停烧结砖瓦窑20%计划数量基础上。

用地面积每家企业控制在20亩左右。严格依照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的原则,1.整合置换重组。引导烧结砖企业向集约化方向发展。优先安排工业用地。通过“三合一”或“四合一”置换重组的方式,改进生产工艺,更新生产设备,提高技术水平,进行优化整合和技术创新,减少烧结砖企业数量,将烧结砖企业做大做强。

科学、合理、规范利用建筑废弃土、工业废弃物、江(河、湖)淤泥、污水处置污泥及印染、造纸行业污泥等为原料,2.技术改造提升。鼓励和引导烧结砖企业通过调整原材料成分。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全市技术改造提升企业,原则上控制在2家。

余热利用干燥工艺,实施技术改造提升和整合置换重组提升的企业(项目)必需同时达到以下条件:1企业具有合法的土地使用证或用地证明;2产品为烧结多孔砖(矩形孔)及空心砖(砌块)3采用55型以上双级真空挤砖机。焙烧窑炉符合《砖瓦焙烧窑炉》JC982-规范要求;4年生产能力达到6000万标砖以上;5原材料处置过程中的粉尘和焙烧窑烟气要进行综合治理;6综合能耗符合《烧结砖单位产品综合能耗限额及计算方法》DB33/767-规范要求。

五、组织实施

建立健全信息沟通、管理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

一)加强组织协调。加强对烧结砖行业整合改造工作的组织领导。并将烧结砖行业整合改造和节能减排工作联系在一起,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明确烧结砖行业整合改造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完善和强化目标责任制管理,明确目标,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墙改主管部门要认真负责,主动协调,指导和推进烧结砖行业整合改造工作。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要互相支持配合,通力协作,依照各自职能分工,认真做好相关工作,营造有利于骨干企业做大做强的良好氛围。

原砖瓦窑撤除,

整合企业工作总结篇3

关键词:金牛区;新型工业;总部经济;发展路径

作者简介:何东(1964-),男,四川彭州人,西华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中图分类号:F42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4-0013-03

党的十七大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既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的新成果,又是中国经济进入新阶段后提出的一个新任务、新课题。新型工业化是相对传统工业化而言,通常表述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经过数十年努力,成都金牛区工业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整体已处于工业化中前期水平,并呈现产业结构多元演进的态势,工业已是长期支撑金牛区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十一五”期间,金牛区牢牢抓住四川省十一五规划实施的工业强省战略,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大决策。全区从实际出发,抓住工业化加快升级的机遇,努力把工业做强做大,重点围绕轨道交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构建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体系。通过几年的努力和发展,新型工业发展在金牛区已初具规模。

一、成都金牛区新型工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成都金牛区通过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发展总部经济为主线,突出抓好高科园区建设,加快优势产业、骨干企业的培育和发展,努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工业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截至2008年底,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生产总值314.3亿元,利润总额达18.7亿元;全区完成全口径工业增加值117.5亿元,同比增长14.4%;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8.1亿元,同比增长20.5%。这些为金牛区新型工业发展奠定了雄厚基础。

第一,新型工业朝着集约化的方向发展。目前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63家,主要分布在高科园区。产业主要分布在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现代医药、饮料食品等四大支柱产业。其中属于新型工业的电子信息和现代医药的总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35.31%。2008年,园区工业集中度为71.7%。园区5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252.14亿元,其中园区内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的总产值分别达到70.2亿元、24.8亿元。

第二,产业发展定位明晰,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根据成都市的总体发展规划布局和金牛区的实际情况,成都市确定了金牛区“一区一主业”为轨道交通产业。成都市曾有“铁半城”之称,从事轨道交通产业的企事业单位数量仅次于北京,在全国位居第二位。而金牛区又是成都市从事轨道交通产业单位最集中的区域,有中铁二院、中铁二局、中铁八局、中铁西南科学研究院、西南交大等单位。成都市轨道交通产业年产值在800亿元以上,金牛区范围内产值在600亿元以上,约占全市的75%以上。随着轨道交通产业集聚区规划的逐步实施,重点发展轨道交通产业总部,将加速促进研发及高端制造等高附加值企业聚集。高科园产业园区的规划是新型工业发展的“催化剂”,属于新型工业的生物医药和电子信息是金牛区的支柱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达44家,占金牛区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27%,其工业总产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5.31%,销售收入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的35.6%,对金牛区工业发展贡献突出。金牛区高度重视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产业,规划高科园区一期产业园区集中打造以科技商务、现代商贸金融服务为一体,以高新技术为特色,以现代服务为业态的“成都西部科技商务中心”,重点突出电子信息服务业,做精做强生物医药产业,为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总部经济平稳起步,呈现星火燎原之势。高科园区已初步形成总部项目聚集态势。2007年以来,单纯生产制造型企业不能再进入高科园区发展,园区围绕总部经济发展方向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总部项目聚集和建设步伐不断加快。迄今为止,产业园一期已有黑格中心、雄龙实业、特拉克斯、海南天元等总部楼宇型企业17家,并以其建成的总部楼宇为载体引进总部企业88家;产业园二期已建成西联钢铁物流港总部孵化楼1座,引进总部企业60家。2008年,园区内部分总部企业或总部楼宇纳税情况良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正逐步增大。据不完全统计,现有的蓝灵、雄龙、汇源、特拉克斯、黑格中心、西汇商贸等8家总部楼宇集中了66家企业,2008年实现税收2825万元,2009年可实现税收3300万元。可见,高科园区的总部经济产出效益整体呈现快速增长势头。

二、成都金牛区新型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一,经济转型面临诸多问题。金牛区工业结构的调整和总部基地战略的实施,导致金牛区中小企业外迁,影响金牛区工业产值的增长。截止2008年底,全区工业企业数比上次普查减少了278户,其中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外迁24家,2009年将外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家,由此预计将减少产值65亿元,相应减少增加值17亿元;面对高科园企业多出少进、经济指标下滑的局面,发展方向突显迷茫。

第二,产业凝聚力度不够。金牛区的新型工业产业资源整合力度不足,企业之间没能进行有效合作,导致产业集聚效益没能充分发挥。目前,虽然金牛区的轨道交通产业联盟正积极组建,但中铁二院等牵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仍未充分发挥。另外,由于主导产业链的缺乏,金牛区的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没能建立起合作平台,未找到资源有效整合的切入点。金牛区的新型工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没能充分发挥。中铁二院、康弘药业集团、中汇制药有限公司、国嘉生物科技集团、中电10所、中电29所等金牛区新型工业企业拥有雄厚的技术支撑和强大的研发能力,但从目前情况看,这些企业与金牛区其他相关企业的合作不太紧密,对金牛区新型工业的带动作用有限。

第三,总部经济竞争加剧。城区发展总部经济竞争加剧。2007年,根据成都市统一布局,包括金牛区在内的五城区及高新区全面转型,全面发展总部经济。短短几年,成都市6大总部聚集区初具规模――高新区总部聚集区、成华总部聚集区、武侯总部聚集区、青羊总部聚集区、锦江总部聚集区、金牛总部聚集区。由于大多数总部基地在发展定位、规划设计、招商引资对象等诸多方面大同小异,成都总部基地同质化的恶性竞争格局已经显现。而金牛区高科园的土地价格明显高于周边地区,是企业入驻的极大障碍。随着四川省打造西部综合交通枢纽战略的进一步推进和成都主枢纽建设的加快实施,金牛区高科园区的区位优势将逐渐消除,竞争优势还将下降。

三、成都金牛区新型工业发展的路径

新型工业化是相对传统工业化而言,是传统工业结构的优化与工业实力的加强,又是转变工业增长方式,增强工业辐射带动能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工业发展新路子。布朗(2002)认为,新的工业发展思路和模式应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又能保护资源,改善环境。史清琪(2003)提出,新型工业化中的“新”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在全球化条件下实现工业化,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二是在激烈竞争中实现工业化,改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三是在跨越式发展中实现工业化,依靠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缩短工业化历程。结合我国国情,我国新型工业化的特点是: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结合成都金牛区工业发展现状,金牛区新型工业应该以总部经济为主要业态,发展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的轨道交通产业,发展资源消耗低、人力资源丰富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竞争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电子信息产业,以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并融合生产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实施“1234”工程,形成产业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布局合理、多元组合的工业发展新格局,全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形成新的发展动力。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可持续发展能力强、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体来说,一业态:以总部经济为主要业态;二载体:以园区经济和楼宇经济为载体;三产业:规划发展轨道交通产业,支持发展现代医药产业,巩固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四战略:实施资源整合战略、产业集聚战略、产业优化升级战略、产业空间拓展战略。(1)资源整合战略。一是整合轨道交通产业相关企业、科研院所、高校资源,打造轨道交通产业联盟;二是整合轨道交通、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三大产业资源,加强产业间横向合作,利用互补优势,发展交叉产业,如轨道交通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交融合作可以发展交通电子产业等;三是整合政府、金融、会展、物流、中介服务等相关社会资源,营造企业良好发展的社会环境;四是整合区域外部资源,加强区域间产业合作,做大做强优势竞争产业链。(2)产业集聚战略。一是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吸引产业链条上相关企业入驻园区,形成物理集聚;二是以项目为载体,建立企业战略合作关系,形成化学集聚;三是通过政府特殊政策引导相关企业集聚,加速产业集聚。(3)产业优化升级战略。一是以信息化改造传统制造业和生物医药产业,提高产业信息化能力;二是以企业为中心,构建产学研联盟,通过企业研发、科研院所和高校来创新技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大力培育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利用高新技术带动产业优化升级;三是围绕产业战略链条的培育和延伸、产业链条的优化重组来升级产业。(4)产业空间拓展战略。一是盘活园区的闲置土地资源,有效拓展存量发展空间;二是发展工业楼宇,从立体空间上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三是加强与其他区域的合作,拓展产业空间。

四、结论

成都金牛区地域广阔,高科园区占地面积位居五城区榜首,是发展新型工业的最佳空间载体。金牛区产业相对集中,成都市确定了轨道交通产业为金牛区的“一区一主业”,西南交大、电子科大、铁二院等高校及科研院所研发实力强、人才资源丰富,为轨道交通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围绕新型工业的发展思路,金牛区要坚持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重点规划发展轨道交通产业,大力发展工业总部经济,打造以轨道交通为特色的新兴产业都市;支持发展现代医药产业;巩固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并用现代信息技术升级改造传统工业,融合发展生产业。不断提高发展质量,提高新型工业对区内经济的贡献度,实现新型工业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耿学志.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J].学理论,2008,(10).

[2] 王彬彬.攀西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路径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12).

[3] [美]菜斯特•布朗.生态经济[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

整合企业工作总结篇4

1.预算管理的组织体系不完善

完善的组织管理机构是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目标的基础保障,同时也是实施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载体。完整的预算管理机构至少应包括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管理工作机构和预算执行单位。预算管理委员会是预算管理工作的中枢,预算管理工作机构是预算工作的具体负责机构,预算执行单位是预算工作的主要实施主体。从预算管理的现实情况来看,我国许多企业于于预算管理组织体系不健全,造成预算管理工作协调不畅、管理责任不清,预算管理流于形式。部分企业没有设置专门的预算管理工作机构,预算工作由财务部门进行,造成各部门认为预算管理工作就是财务部门的事。预算管理难以发挥有效的管理作用。

2.缺乏科学的预算跟踪评价体系

企业预算管理往往只重视预算的编制工作,没有将预算指标分解至各部门,部门没有将预算指标分解至部门所属人员,缺乏对预算执行过程的控制措施,预算执行完毕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缺乏科学的预算跟踪评价体系。企业要重视预算跟踪评价体系,现在许多企业的预算管理是不完整、单一的管理体制,缺乏科学理念性。没有把预算管理关系和工作人员的经验有效的组织起来,只是针对财政支出、现金归纳实行管理,有部分企业建立预算管理只看到利益的一面,没有亏损意识。还有的是因为把财务经济和预算管理混合在一起,觉得可以把财务经济和预算管理相互放在一起进行管理。这些管理体制是缺乏缺乏科学的预算跟踪评价体系,形成管理的缺失,导致预算管理在企业上发挥不了作用。

3.领导对预算工作不重视,影响预算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

实际上,很多企业对预算只是存在表面上的理解,其实预算是企业对以后的活动、生产经营进行的一种规划,就是说在企业固有的生产经济基础上对未来进行的一项计划。由于领导对预算工作不重视,影响预算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只要企业合理运用现在经济条件和企业的资料,明确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好预算管理目标,从企业全局出发,做好预算管理工作。但是,现在的企业就是缺乏预算管理目标,没有合理运用现有的资料和经济条件去对企业未来发展做出合理的规划,导致很多企业缺乏科学性的战略目标。

二、企业预算管理的应对策略

1.建立完整预算管理组织体系

企业要从指导预算的方向出发建立完整预算管理组织体系。要做到服务、完善、服从企业的预算管理,成为企业指导性的战略手法。企业制定完善的预算管理理念,首先要通过市场调查,得出合理的预算管理资料,再结合企业环境和目标去制定预算管理理念,预算管理理念的确定要使预算管理体制相互连接起来,要有长远的预算管理发展方向。最后,要以市场为主去制定理念,现在很多小型企业都是以市场为主要发展方向,所以企业的预算管理也属于销售管理。从销售管理的根本去制定管理理念,从采购、生产、人工预算、材料、运费、固定资产、资金流动等去进行预算制定。还有,我国的市场经济变化莫测,企业树立完整的预算管理理念时,要以市场为依据,制定有弹性的预算管理体制,给企业和市场留有一定的反弹位置,减免企业预算风险,提高市场应对能力。

2.构建科学的预算跟踪评价体系

运用科技创新手法去建立新的科学的预算跟踪评价体系是企业预算管理发展的主要目标。要对预算采取编制时,企业就要把所有的财务分配信息通过核算得出完整的结果,要从每个不同部门出发,了解实际情况去进行研究调查。最后总结企业环境和实际情况去编制预算管理体制,要运用创新的手法去进行编制,并实施跟踪评价,摒弃传统的管理思想,做好企业未来发展的规划。所以,公司要积极对预算管理进行总结和分析,不断去了解企业发展的发展方向,制定科学的预算跟踪评价体系。

3.领导重视企业预算总结分析、执行预算管理

企业在下达预算管理工作期间,要明确预算目标,完成工作后要重视部门对预算管理工作的总结和分析,做好考核预算工作。许多企业在预算管理上只重视调整和预算报表的工作,忽略预算过后的总结分析和执行过程。在预算管理中执行过程是企业的首要任务,其次企业要通过管理人员的总结去了解企业预算存在的问题,同时,企业要重视预算执行过程,在执行期间发现问题所在。企业在落实执行时要明确好执行目标、方向、措施,其执行的主要工作是不是从预算方向出发,然后各部门是否配合执行工作任务以及协调性,结束后是否对执行进行总结和分析。最后,在总结期间要结合企业的环境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情况去进行分析,内容是否具备企业环境问题、预算根本、原因、解决方案等去进行分析,在总结过程中要按照原则出发,要符合市场经济发展条件,这样有助于合理的进行预算管理。企业还可以通过对工作人员进行预算评价,把工作人员的经济利益和执行预算的成绩相互结合起来,办好惩处奖项,运用经济手法去激励员工的工作激情,调动工作人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有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合理完善预算管理体制。

三、结束语

总之,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在资源配置和协调部门关系、保障战略目标实现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只有企业预算管理组织体系健全、内容体系全面、责任体系明确,预算管理才能更好的整合企业资源,实现企业发展目标。

整合企业工作总结篇5

一、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我省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作出应有贡献。

二、工作目标

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好转。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进一步健全,知识产权权利人合法权益得到强有力维护;食品药品监管水平提高,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得到保障;商业欺诈、传销活动基本遏止,侦破一批大要案;群众关心的、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继续保持专项整治的高压态势;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水平明显提高,综合执法机制逐步健全,信息共享,联合行动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执法效能提高;全省范围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机制建立,工作步伐明显加快;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责任制考核办法实施,整规工作责任制进一步落实;对外宣传工作力度加大;群众维权能力提高,全社会自我保护意识明显增强。

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基本消除行政事业性乱收费行为,企业经营环境明显改善,涉企行为规范化和法制化,非公有制企业平等待遇基本实现,全省公路基本无“三乱”的成果进一步扩大,基本解决尚存的突出的增加企业负担问题,评比达标表彰活动依法依规进行。

经贸系统防范商业贿赂体系进一步铸牢。全省经贸系统治理商业贿赂意识显著提高,识别商业贿赂能力明显提升,治理商业贿赂工作机制更加健全,行政审批进一步规范,透明度进一步提高,政务公开工作取得显著进展。

三、工作重点

(一)深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1.突出抓好知识产权保护

(1)强化“保护知识产权举报投诉服务中心(以下称‘中心’)”作用。积极为广交会、会和“重点联系企业”提供服务,在四个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中心”工作站,完善“中心”语音服务功能,深化与欧盟商会第二期合作。

(2)加大宣教力度。继续办好“宣传周”活动,以“中心”工作站人员和“重点联系企业”相关人员为主要对象举办专门培训。

2.不断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3)建立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协调机制。

(4)办好“诚信兴商宣传月”活动。

(5)推进经贸系统信用体系建设工作。

3.深入开展专项整治

(6)继续协调抓好食品药品安全、打击商业欺诈、查禁传销及其他专项整治工作。

(7)重点牵头抓好猪肉质量安全工作。

4.建立健全整规工作长效机制

(8)强化案件督办台帐,建立通报制度,提高案件办理效率。

(9)出台整规工作责任制考核办法和评价体系。

(10)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积极探索综合行政执法。

(11)继续与外商投资企业定期沟通协调。

5.加强宣传与合作交流

(12)充分发挥互联网尤其是省整规公众网和保护知识产权网广东子站的作用。

(13)推进打破地区封锁,加强泛珠三角区域整规工作交流合作。

(14)重点加强与港澳的交流合作。

(二)强化企业治乱减负

(15)继续改善企业经营环境,抓好行政事业性收费清理整顿工作。

(16)重点开展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不合理问题专项整治。

(17)进一步优化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环境。

(18)加强案件督查和案件查处工作。

(19)配合开展清理评比达标表彰活动专项行动。

(20)创新企业减负工作模式和内容,探索长效工作机制。

(三)大力治理商业贿赂

(21)进一步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明确相关处室职责。

(22)抓好宣传教育工作,大力营造反商业贿赂的良好氛围。

(23)进一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深化审批制度改革,推进政务公开。

(24)积极探索建立健全防治商业贿赂的长效机制。

四、主要措施

(一)继续做好办公室基础工作(综合组负责,保知、专项组配合)

继续认真做好材料报送工作,定期编写和全省整规工作简报,不定期起草领导讲话稿和上报有关材料,召开各种综合性会议。

1月:完成全省整规、保护知识产权、企业减负、信用体系建设、治理商业贿赂工作总结,提出今年工作设想。

3月:组织召开全省整规工作会议。

5月:组织召开全省整规工作主任会议和联络员会议。

7月:完成全省整规工作半年总结。

12月:部署全省整规、保知、信用体系建设、企业减负,委治理商业贿赂、食品安全工作及办公室机关工作总结。

(二)加大保护知识产权工作力度(保知组负责)

1.加强“中心”自身建设

首先是增设“中心”语音服务功能

1-2月:制定预算报国家保知办审批。

3月:组织实施。

5月份前,开通“中心”语音服务功能。

其次是建立“中心”工作站

1-2月:加强督促检查,做好开通前工作。

3月:28日,在四个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开通“中心”工作站。

5-6月:对工作站工作情况检查。

2.派员进驻广交会、会

制订工作方案和制度。

4、10月,派员进驻春、秋广交会,在为客商提供服务的同时,注意加大对外宣传力度。

9月:做好会期间知识产权举报投诉服务工作。

3.为“重点联系企业”提供服务

1-3月,制订服务规程,确定名单。

4月,举行授匾仪式。

下半年,走访部分“重点联系企业”,有的放矢提供服务。

4.深化与欧盟商会合作

按照国家保知办要求,组织实施与欧盟商会第二期合作。

5.办好“宣传周”活动

1-3月:准备阶段,进行活动的各项组织筹备和前期宣传。

4月:实施阶段,紧密围绕“保护知识产权,促进创新发展”活动主题,开展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

5月:总结阶段,报送活动总结,并做好后续宣传工作。

6.举办专题培训班

以“中心”工作站人员和“重点联系企业”相关人员为主要培训对象开展专门培训。

3月前:制定方案和预算。

4月:举办第一期培训班。

6月:举办第二期培训班。

(三)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综合组负责,专项组配合)

1.建立全省信用体系建设协调机制

3月:以省政府名义印发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

4月:组织召开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会议。

5-6月:督促指导各地区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协调机制。

下半年:向省政府申请信用体系建设专项经费,组织省物价局等成员单位开展“诚信企业”评选活动。

2.办好“诚信兴商宣传月”活动

7-8月:准备阶段,开展诚信兴商系列创建活动,筹备“诚信兴商宣传月”前期工作。

9月:实施阶段,开展形式多样的诚信宣传活动。

10月:总结阶段,报送“宣传月”活动总结,并做好后续宣传工作。

3.抓好商贸领域信用体系建设

督促有关处室完善数据的录入,初步搭建我省商贸领域信息平台。

(四)继续抓好食品药品安全、打击商业欺诈、查禁传销及其他专项整治工作(专项组负责)

具体安排按全国整规办要求,与全国同步进行。

重点牵头抓好猪肉质量安全工作。

(五)建立健全整规工作长效机制(综合组负责)

1.出台全省整规工作责任制考核办法和评价体系

2月:召开整规工作责任制考核办法课题组第二次会议

3-8月:开展调查研究;抓好东莞市整规工作责任制考核办法试点工作。

9-10月:整规工作责任制考核办法(初稿)征求有关单位意见,并上报省政府。

12月:印发实施。

2.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

3-5月:沟通商讨阶段,对“东莞市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信息平台建设经验”加以总结提高,搭建我省“两法衔接”平台。

6-10月:研究调查阶段,赴福建等“两法”衔接工作突出的省市学习宝贵经验,征求专家学者的意见,完善相关规定。

11月:会议通过阶段,牵头召开第五次我省“两法”衔接联席会议,讨论通过。

12月:总结阶段,做好今年总结工作,报送全国整规办和省政府。

3.继续与外商投资企业定期沟通协调

8-9月:准备阶段,确定合作单位,走访有关企业和工业园区,明确今年活动主题和重点,开展前期宣传和筹备工作。

10月,实施阶段,召开与外商投资企业定期沟通协调第五次会议,配套开展各种宣传、咨询、服务等活动。

(六)加强宣传与合作交流(综合组负责,保知组配合)

1.充分发挥省整规公众网和国家保知网广东子站的作用,及时更新网页内容

3-4月:进一步完善省整规公众网,增加信息报送与统计等动态功能。

6月:举办省整规公众网培训班。

2.加强粤港澳、泛珠整规工作交流合作

2月:争取将粤港澳整规工作交流合作机制内容写入省委关于推进粤港澳服务业合作文件。

4-5月:参加第二届泛珠三角区域整规工作联席会议,推进泛珠三角区域,特别是粤港澳整规工作的交流合作。

下半年:召开首届粤港澳整规工作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确定合作重点,讨论通过《粤港澳整规工作联席会议意见》。

(七)强化企业治乱减负(综合组负责)

做好企业减负材料报送工作,协调有关部门开展优化企业经营环境、非公有制企业治乱减负及治理公路三乱等专项整治,研究探讨新形势下我省企业减负的新内容,认真处理好上级督办案件和群众投诉案件。

2月:按省领导批示,布置开展检验检测费问题专项整治,并做好跟踪督办工作。

3月:按国务院减负办要求,结合广东实际,部署*年重点工作。

4月:召开全省企业减负工作会议。

5月:召开全省减负办主任暨联络员会议,组织参观考察。

7月:将检验检测费问题专项整治情况报省政府。

11月:开展我省企业治乱减负工作督查。

(八)大力治理商业贿赂(专项组负责)

继续抓好宣传教育工作,大力营造反商业贿赂的良好氛围,深入开展检查督促工作,积极探索建立健全防治商业贿赂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深化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

1月:完成专项工作总结。

2月:召开委机关和直属单位治理商业贿赂工作会议,部署今年工作。

4月:收集各处室和直属单位有关审批、审核工作制度并编印成册。

整合企业工作总结篇6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安全发展理念,以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为依据,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突出重点,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通过整治进一步推动化工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政府安全监管责任的落实,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促进化工企业安全生产形势的稳步好转。

二、工作目标

通过整治,摸清化工企业和依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第七条规定规划的、专门用于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的区域(以下简称专用区域)数量,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督促化工企业加强管理,持续改善安全生产条件;依法对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化工企业实施停产和关闭,促使一批化工企业转产、兼并和搬迁;清理在建和拟建的化工项目(系指化学品生产、储存建设项目),规范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的安全许可工作;加强化工企业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和操作技能教育和培训;督促化工企业建立并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和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及时发现和消除事故隐患;进一步落实化工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范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提高化工企业的本质安全水平。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模式,进一步推动政府安全监管主体责任的落实,有效遏制重、特大危险化学品事故发生,努力实现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

三、整治的范围和重点

(一)整治的范围

全国范围内的化工企业和化工建设项目。

(二)整治的重点

领域: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和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建设项目安全许可工作。

产业:氯碱(包括氯酸钾)、合成氨(包括尿素合成)。

重点地区:天津、河北、辽宁、江苏、浙江、山东、河南、湖北、广东等9省(市)。

四、主要内容

(一)制定方案,动员部署。各省级安全监管局要按照本方案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认真制定本辖区化工企业安全生产整治工作的实施方案,做出全面部署,动员地方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辖区内化工企业,积极开展化工企业安全生产整治工作。

(二)全面调查,摸清底数。要对化工企业,特别是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和专门区域内的化工企业安全管理安全生产状况,以及在建的化工建设项目逐一核查和登记,清理在建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建设项目安全许可的情况,核查化工企业和已取得安全生产许可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具备的安全生产条件情况,查清化工企业事故状态下防止"清净下水"污染水环境措施的落实情况,调查化工企业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情况,查找化工企业采用的落后生产工艺、设备情况。

(三)自查自纠,依法整治。化工企业要严格对照现行的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全面自查本企业的执行情况,企业法定代表人安全生产责任落实情况,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建设情况,安全投入情况,隐患查改、人员培训情况,应急预案编制和演练情况。自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整改。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认真督导化工企业开展自查自纠,对未取得安全许可的在建和新建项目,严格按照《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许可实施办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8号)实施安全许可;对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化工企业,依法责令停产,限期整改;对经整改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依法予以关闭;对未落实事故状态下防止"清净下水"污染水环境措施的化工企业,继续按照《关于督促化工企业切实做好几项安全环保重点工作的紧急通知》(安监总危化字〔*〕10号)的要求督促限期整改;对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化工企业,依法予以查处;对采用落后生产工艺、设备的化工企业,依法责令其限期淘汰。

(四)认真研究,加强许可。各地安全监管局要根据整治工作中发现的问题,研究、提出提高化工企业安全生产准入门槛的条件和措施,为制、修订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奠定基础。各省级安全监管局要认真做好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换发的准备工作,尽快制定和公布换发工作方案,在新一轮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工作,要严格依照《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原国家安全监管局令第10号)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对申请换证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进行认真、全面审查。同时,要结合本辖区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通过实施安全生产许可,进一步推动危险化学品登记和安全防护距离不符合要求的化工企业的搬迁工作。

五、步骤和安排

化工企业安全生产整治工作分准备部署、调查摸底、整治检查和考核总结等4个阶段进行。

(一)准备部署阶段

⒈*年5月中旬前,各地制定其辖区化工企业安全生产整治工作的实施方案,部署和动员辖区化工企业安全生产整治工作。

⒉5月底前,各省级安全监管局向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危化司)报送本辖区化工企业安全生产整治工作的实施方案和部署、动员工作情况。

(二)调查摸底阶段

⒈4月至7月,各省级安全监管局对辖区内的化工企业有关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情况和专门区域进行摸底调查;各化工企业对自身安全生产条件和安全生产管理状况进行全面自查。

⒉8月至10月,各省级安全监管局对辖区内的化工企业,特别是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的安全生产条件和安全生产管理状况进行全面检查。

(三)整治检查阶段

⒈*年6月至12月,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将组织督导组到部分地区,对化工企业安全生产整治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督导,督促各地区切实抓紧、抓好整治工作。

⒉*年7月至*年3月,化工企业对其自查和安全监管局检查发现的事故隐患及有关安全生产的问题进行整改。期间,各省级安全监管局要每2个月组织一次辖区内化工企业安全生产整治工作进展情况的监督检查,指导、督促各地认真做好整治工作。

(四)考核总结阶段

⒈*年4月中旬前,各省级安全监管局根据各地整治工作进展情况,可采取交叉进行的方式,完成辖区内化工企业安全生产整治工作的考核和总结工作。

⒉*年6月,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完成全国化工企业安全生产整治工作的考核和总结工作。

六、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地安全监管部门要认真分析本辖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形势、任务和存在的问题,充分认识开展化工企业和专用区域安全生产整治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各地安全监管部门可根据本辖区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的实际情况,报请同级人民政府成立由政府或者安全生产委员会领导挂帅的整治工作领导机构,切实加强对专项整治工作的领导,研究解决整治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证化工企业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二)周密安排,精心组织。各地要根据整治工作的进度安排,加强调度,积极组织开展化工企业安全生产整治的各项工作。在摸底调查的基础上,各地要组织熟悉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或者化工安全管理的相关专业的专家,认真检查每个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情况,排查存在的事故隐患和在安全生产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密切配合,加强指导。各地安全监管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提请同级人民政府认真落实有关部门参与整治工作的责任,并在同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各司其职,密切配合,联合执法,统一行动,及时、妥善处理整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保证社会稳定。同时,各地安全监管局要加强对化工企业安全生产整治工作的督促、指导。

(四)落实责任,探索创新。各地安全监管局要以落实政府和企业安全生产两个主体责任为切入点,提请同级人民政府把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摆到突出位置,进一步推动各方面监管责任的落实到位,坚持安全发展的理念,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总量控制"的总体发展思路,在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探索新形势下化工企业安全监管工作模式;在整治工作中,要按照《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规范(试行)》(安监总危化字〔2005〕198号)要求,积极推行安全标准化工作,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安全技术、设备,引导、督促化工企业依靠科技进步强化安全管理。化工企业要通过整治完善制度,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加大投入,强化培训,切实提高本质安全水平。

整合企业工作总结篇7

一、兵团建筑业企业结构调整目标

当前,兵团建筑业企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兵团大型建筑企业主要是一级企业,没有特级资质的集团企业,规模还不够大,中型企业比例偏多,小型企业数量偏少。在未来几年,兵团应打造3家至5家特级资质建筑企业集团,进一步规范建筑小企业和劳务公司管理,形成四个层次的建筑业企业结构,即特大型企业、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的企业结构,分别从事工程总承包、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劳务分包业务;从管理方式上分别形成融资管理密集型、技术管理密集型、专业管理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四层次企业。

兵团建筑业承包模式战略性转变的目标是逐步实现四个转变:从规模型向规模与效益并重型转变;从项目管理型向项目管理与资本管理并重型转变;从施工总承包模式向工程总承包模式转变;从低端承包市场向高端承包市场转变。

二、兵团建筑业不同类型企业承包模式转变目标

(一)兵团大型建筑企业集团承包模式转变目标。

加快培育“融资能力、设计能力、总承包能力”三种能力,使三种能力有机结合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继续推进施工总承包模式。强化完善集团企业工程总承包部管理模式。以兵团北新路桥公司上市为契机,逐步向特需经营、PPP等融资承包模式转变。在海外市场积极采用EPC模式的基础上,应重点关注并实践竞争合作模式,推进兵团集团企业在海外建筑市场的承包模式从分包商向总承包商身份转变。

(二)兵团大型建筑专业集团承包模式转变目标。

兵团建筑业要逐步打造“水利板块、路桥板块、房建板块、铁路板块”等若干个专业板块企业集团,形成几个具有特级资质的专业领域集团企业。这些专业集团的承包模式主要是:专业板块设计、施工一体化总承包模式,专业板块施工总承包模式,专业板块融资承包BT等模式,专业板块海外总承包商模式。

(三)兵团中型建筑企业承包模式转变目标。

中型建筑企业的承包模式主要是各类建筑施工总承包、大型工程专业分包。

(四)兵团小型建筑企业承包模式转变目标。

一般指二级资质以下的企业,或劳务分包企业。这些小企业专门从事小型专业分包,如装饰、钢结构、门窗安装和劳务等分包业务。

三、兵团建筑业承包模式战略性转变的建议

(一)实施创新型大企业大集团战略。

以国家和兵团创新体系建设为契机,推进兵团建筑业建立创新型企业集团,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创新型企业集团建设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企业制度创新体系建设。制定符合兵团特殊体制的建筑业宏观管理制度,为兵团实现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服务。二是企业管理创新体系建设。制定符合兵团实际的建筑企业管理制度,使兵团建筑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三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建立创新型建筑企业试点,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的建设。激励企业加大科学技术研究的经费投人,与大学和国家科研机构合作,在研究企业重大技术问题方面取得突破,获得自主知识产权。鼓励企业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降低工程成本,提高施工生产效率,使科技创新对建筑企业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二)转变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方法和路径。

2002年以来,在兵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兵团建工集团率先走出国门,在海外市场开展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业务。先后与中信国华公司、中国水利水电公司、中国交通集团等中央企业合作,以“借船出海”的方式在巴基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蒙古国、阿尔及利亚等10多个国家承揽工程任务。几年来,建工集团在海外总承包管理、技术管理、外语交流、外事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海外工程累计合同额14.78亿美元,共完成对外工程承包额8.39亿美元。

进入“十二五”时期,兵团建筑业应把转变海外市场的经营承包模式作为主要任务,从与中央企业合作承包向在海外独立总承包工程转变。从海外项目经理培训、技术人员储备、信息化管理、总承包与分包管理等方面,加大对海外承包市场的研究和指导,推进海外工程的市场预测分析、风险管理、索赔、融资、总承包等方面的规范管理,逐步实现从“跟随”中央企业,到“独立”承包,再到“引领”海外市场的大转变。

(三)调整兵团建筑业结构,形成四层次企业结构。

目前,兵团建筑企业共有250家,企业资质和管理层次差别比较大,在市场中承包工程的能力也参差不齐。

兵团建筑业应逐步打造3家至5家大型特级资质集团企业和专业板块集团,发挥兵团集团企业的“龙头”引领作用,逐步形成“工程总承包企业、施工总承包企业、专业承包企业、劳务分包企业”四层次建筑市场企业结构,实现兵团建筑业的有序分层竞争态势。

(四)推动兵团建筑咨询业改革,整合设计与施工资源。

兵团建筑业在未来几年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应按照建筑业的改革发展规律和工程总承包管理的内在规律要求对建筑咨询业进行市场化改革或资源整合,改变集团企业设计与总承包功能分离的现状。

一是从总体上考虑,兵团龙头设计单位应与兵团龙头建筑企业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强化兵团建筑业设计、施工一体化功能,进而增强工程总承包能力和兵团建筑业在国内、国际建筑市场的综合竞争力。二是从增强兵团建筑业总承包能力考虑,按照住建部的有关规定,从两种渠道培育工程总承包企业:优秀的施工总承包企业兼并好的设计企业,形成设计与施工一体化的工程总承包企业;优秀的设计企业与优秀的施工总承包企业整合,形成具备设计与施工一体化能力的工程总承包企业。

(五)扶持上市公司,担当发展方式转变的“引领者”。

北新路桥股份有限公司是兵团建筑业唯一一家上市公司。兵团有关部门应加大对北新路桥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上市企业的融资优势、技术优势、管理优势,使北新路桥成为兵团建筑业转变承包模式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开拓者和引领者。北新路桥应积极打造新的融资平台,快速增强路桥板块的经营规模与效益,用资本经营的方式,适度开展企业重组收购与兼并,实现低成本扩张,使专业板块集团企业率先实现从项目管理向资本经营转变。

(六)推动集团企业建立新的三级管理体制。

兵团建筑集团企业应从传统的“管理中心、利润中心、成本中心”向建立和完善“投资中心、利润中心、成本中心”新的三级经营管理体制转变,加强集团管控体系制度建设和体系运行的监督功能,变分散式管理为集中式管理,使三级管理责权利相统一。

建立投资中心、利润中心、成本中心三级管理和核算体制,即集团企业是投资中心,子公司是利润中心,项目部是成本中心,使分散的项目利润变得相对集中起来,资金管理链条也相对变短。但是,由于加强了利润资金管理力度,必将使子公司在资金使用权限上受到限制,因此在推进时,必须运用合理的薪酬管理和激励方式,激发各个管理层和企业领导者的内在动力,调动他们经营管理的积极性。

(七)鼓励各类业主支持工程总承包模式。

以市场化竞争方式选择大企业实施工程总承包,既能保证工程质量,又能降低工程成本和管理风险,同时有利于培育工程总承包、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劳务分包四层次企业结构逐步形成,使不同企业在市场中实现合理有序分层次竞争。

(八)建立海外工程承包风险保障制度。

国际工程承包是风险较高的领域,应建立风险保障机制。一是鼓励保险机构针对兵团专门成立管理机构向建筑业国际工程提供保险,为国际工程承包项目提供多种类型的保险服务,为兵团工程承包企业在境外开展业务提供风险保障。由政策性保险机构通过与承包商签署承保合同获取兵团承包商的求偿权,在风险发生后承包商从保险公司获得经济赔偿。利用双边投资保护协定,保障兵团企业的合法权益。二是国家支持兵团设立对外工程承包风险基金,提高兵团企业抗风险能力。基金可由中国对外工程承包商会管理,资金来源从公司每年外汇净收入中按一定比例提取,政府对提取的基金相应减免所得税,中央财政给予部分拨款支持。风险基金主要用于支付商业保险范围之外的风险,如战争、暴乱、恐怖事件等政治风险给企业造成的损失。

整合企业工作总结篇8

打好瘦身健体提质增效攻坚战

打好打赢瘦身健体提质增效攻坚战,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2016年以来,国有企业坚持以改革促瘦身,以瘦身促健体,以瘦身健体促提质增效,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把“压减”工作作为主攻方向,坚决瘦臃肿之身。管理层级多、法人户数多,一直是国有企业的“老大难”问题。2016年5月18日,国务院第134次常务会议部署中央企业瘦身健体提质增效工作,国资委立即行动,当月就明确了5家企业先行试点,7月明确35家企业重点联系,9月部署中央企业全部启动,11月进行了再部署再检查再落实。仅仅半年时间,“压减”工作就取得了可喜进展。到12月中旬累计压减法人单位1777户。在“压减”过程中,突出专业化,精干主业。该退的退、能压的压,12月中旬已有84家中央企业实现法人总户数净减少。突出集约化,精简机构。不断优化机构职能、完善集团管控,很多企业形成了“集团总部-专业化公司-生产单位”的三级管控架构。突出精细化,精益管理。以财务指标为依据逐户分析,坚决止损、降本节支,1―10月,中央企业成本费用总额同比增幅低于收入增幅0.6个百分点。“压减”工作始终坚持围绕企业战略抓“压减”,既清历史“旧账”,也算未来“新账”;坚持结合央企布局结构调整抓“压减”,纵向推进产业链上下游优化配置,横向减少同质化经营、重复建设、无序竞争;坚持早半拍、快一步抓“压减”,力争工作进度快于时间进度,确保高质量完成目标任务。

二是把化解过剩产能作为重要抓手,大力消除央企切肤之痛。国资委和中央企业坚决落实去产能有关部署,用“去”为提高有效供给腾出空间。把加快“僵尸企业”市场出清作为“牛鼻子”,截至10月末,中央企业去产能、清“僵尸”已完成分流安置富余人员11万人,全年预计完成400户处置治理任务。中国铝业通过处置10家“僵尸企业”和特困企业,预计全年同比增利10亿元以上,在集团减亏控亏工作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中央企业带头化解煤炭、钢铁行业过剩产能。截至10月底,中央煤炭企业退出煤矿53个,化解煤炭过剩产能3512万吨,完成率110.4%;分流安置职工31380人,完成率89.2%。中央钢铁企业完成化解钢铁过剩产能1019万吨,完成率141.7%;分流安置职工29679人,完成率111.3%,超额完成钢铁行业化解产能任务。

三是把降本增效作为关键环节,着力健科学管理之体。2016年,中央企业在降成本上动真格,大力开展“成本管控、效益否决”专项行动,用“降”来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电信、航空、建筑、军工、电力等重点行业的央企普遍加大了系统降本、技术降本的工作力度,努力压降“两金”、提高资金集中度。1-10月,中央企业应收账款压降1.3万亿元,存货压降1.8万亿元,已完成全年“两金”压控总体目标。中煤集团、中钢集团、中国铁物、中国二重等4家企业加大扭亏力度,预计全年实现盈利。

四是把剥离社会职能、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作为有效方式,积极减企业负担之重。分离移交“三供一业”工作由试点转为在全国全面推开,试点的10个省市通过分离移交实现了“专业的机构办专业的事”,其他省市也取得积极进展,已有59户企业与地方协商一致,签订了移交协议。兵器工业集团驻黑龙江的5家企业分离移交“三供一业”后,每年减少补贴5000多万元。

推动落实中央企业重组整合

中央企业重组整合是提高国有资本配置效率、打造世界一流企业的重要方式。在2015年完成6对12户中央企业重组的基础上,2016年继续推动对10户中央企业进行重组。这些企业的重组,有力应对了全球范围内市场竞争加剧、行业产业大调整的严峻挑战。

一是瞄准培育世界一流企业推进重组。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提高我国国家实力的客观需要,重组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比如,重组后的国家电投加快推进了我国核电技术自主创新,有力推动了AP/CAP三代核电产业化发展和核电国际化发展。重组前,中国远洋和中国海运在行业中分列排名世界第6和第8,重组后中国远洋海运综合运力、干散货、油轮和杂货特种船队运力规模排名世界第一。

二是助力产业发展转型升级推进重组。中央企业间产业重组合作整合是实现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促进优势互补、尽快突破瓶颈,扩大有效和高端供给,推动行业转型升级。比如,铁塔公司并不是三家运营商铁塔业务的简单拼盘,而是走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之路。成立以来累计节约投资806亿元,节约用地2.1万亩。中航工业与国机集团实现航空锻模合作,联手把万航公司打造成为国际领先的高端模锻件供应商。

三是发挥协同效应提升效率推进重组。推进产品结构趋同、区域布局重叠、目标客户相同、同质化发展的中央企业重组整合,能够产生显著的协同效应,减少重复投入,降低运营成本。比如,宝武集团成立后,通过整合规划原宝钢湛江基地和原武钢防城港基地,可以减少投资约400亿元,减少1000万吨新建钢铁产能。中国建材与中材集团两家企业在水泥、玻璃纤维等多个业务板块重合,重组一方面可以有效减少恶性竞争,实现强强联合,另一方面可以形成建材产业链上的优势互补。

加快改组组建投资运营公司

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一项重大举措。这项工作重点是要动真碰硬、真改深改,在改体制、改机制、改模式上下功夫。改体制,就是要改出以管资本为主的新体制,按照出资关系,明晰国资监管边界,优化国资监管内容,完善国资委对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监管方式,提高国资监管效能。改机制,就是要改出市场化经营管理的新机制,积极推进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完善公司决策和执行机制,深化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增强企业内生动力和活力。改模式,就是要改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的新模式,坚持产业为本、资本为魂,两手抓、两促进,一手抓产业实业,一手抓资本运作,推动产融结合、产能互进,提高国有资本运营效率和质量。

2016年确定的10家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企业,都把试点作为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重大机遇,呈现出积极主动、快马加鞭的改革态势。比如,中粮集团以“管资本”为核心,优化战略布局,形成了农粮、食品、地产、金融四大专业化板块平台;优化组织结构和管控方式,构建起了“小总部、大产业”体系,形成了“集团总部资本层―专业化公司资产层―生产单位执行层”三级架构。招商局集团推动业务结构从“三大主业”向“三大平台”转型,推动实业、金融和投资与资本运营的协调发展,总部机构改革力度空前,万亿资产、千亿利润的企业集团总部员工不到200人。诚通集团以资本运营促结构调整,主导设立了3500亿元规模的“中国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基金”;还对存在债务违约风险的中国铁物进行了托管,推动企业回归正常经营轨道。

上一篇:企业接待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化纤企业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