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差别性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2-08-22 02:30:21

初中数学差别性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本文阐述了学生的客观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特点开展针对性教学,在有序分组、分层施教、有别练习和有效评价四个方面对初中数学差别性教学进行分析,为提高每个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提供借鉴。

【关键词】初中数学 差别性教学 实践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A-0040-02

受限于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既有知识经验基础和学习习惯等诸多因素差异,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存在客观的层次性和差别性。这主要体现在学生进行数学判断和推理的过程中,能力较强的学生往往不用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就能获取正确的答案;而那些能力有所欠缺的学生,则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甚至无法完成解答。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并正视学生的这一客观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特点开展针对性的教学,从而确定符合全体学生成长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不但使学优生能得到更长远的发展,也使“潜力生”获得有效提高,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一、有序分组,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更快的发展

有序分组是开展差别化教学的首要基础,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较,它更契合学生的个性特点与既有水平,使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立性得到保障,给不同的学生带来更多直接参与和亲身实践的机会。在进行分组时,教师尽量避免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而应通过同质分组、异质分组和合作型分组等,促使学生获得更快的发展。如在进行具有竞争性的数学学习活动时,可以采用同质分组的方式,充分激发学生争强好胜的个性特征,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如在需要协同完成某个数学探究时,可以采用合作型分组,改善生生之间的关系,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等。在进行分组时,要注意避免硬性要求,分组要有一定的伸缩性,相信并理解每一个学生,合理尊重他们的自主意愿,从而为分组教学中的差别化教学创设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平方差公式》一课时,本课时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经历平方差公式的推导过程,难点在于归纳出平方差公式。教师在教学时展开分组教学,促使学生有效突破重难点。首先,教师出示了四道计算题:①(1+2x)(1-2x),②(2a+3)(2a-3),③(100+1)(100-1),④(x-6)(x+6);在学生独立算出答案之后,启发学生探究规律:这四道题在解答过程中有什么共性?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正确地解答?之后再组织学生展开合作型分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对部分“潜力生”进行个别指导;讨论后,由小组推选代表发言,组内成员进行补充和完善,最后集体讨论,得出平方差公式。在此过程中,学生经历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和集体交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分层施教,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更好的张扬

在实施差别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准确把握学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究者这一心理特点,根据不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使得他们都能从数学学习活动中感受到自身努力的价值,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教师将学生的数学知识能力水平由高到低划分为三个层次,在导入环节要求学生通过回忆旧知引入新知r让第三层次的学生来回答,夯实他们的知识基础;在引领探究的过程中,可以凸显第一层次学生的作用,在补充、完善、纠错等过程中展现他们的思维品质……在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堂教学中,使不同的学生都能拥有自我展现的舞台,获得个性的张扬。

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菱形的判定》一课时,为了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展现自己的思维成果,教师设计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层次性的问题:①判断真假: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②说出该命题的逆命题;③判定逆命题的真假。第一个问题让学力水平较低的学生回答,第二个问题则让具有一定学力水平的学生回答,最后一个问题留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来思考。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点拨,同时组织学生开展彼此质疑、互相补充,让他们在大胆地猜想、细致地类比中,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老师和同伴面前获得展现的机会。

三、有别练习,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更足的驱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在任务的驱动下,充分激活和维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使他们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体系。在差别化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客观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练习形式和有层次性的练习内容,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究中练习、在练习中深化,从而让不同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练习欲望,形成一个感知、心智和情感活动的良性循环。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特点,设计一些自主性的练习内容,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来选择性地去完成练习内容,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优生能够“吃得饱”,让“潜力生”也能“吃得好”。

如在教学“用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采用差别化的练习设计思路,结合本课时的练习目标,将习题组呈阶梯状分布,既使大部分学生能够得到基本的课堂巩固,也使学优生能够从中感受到思维挑战的乐趣。题组设计如下:现有四名打字员承担一项打字任务,如果由这四人中的某一人单独完成全部任务,则甲需要24小时,乙需要20小时,丙需要16小时,丁需要12小时。①四人同时打字,多少小时能完成这项任务?②如果按照甲、乙、丙、丁的顺序轮流打字,每一轮中每人各打1小时,那么需要多少时间完成?③如果按照丁、丙、乙、甲的顺序打字呢?这种具有差别化、同时又紧密关联的练习内容,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从中获益。

四、有效评价,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更强的自信

在差别化教学中实施分层评价,突出评价的发展,能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信心,解决单一评价中学生差异所造成的问题,是差别化教学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评价并不是教学中的某一个孤立的环节,而应贯穿于整个差别化教学的过程之中,并与其他环节紧密联系起来;要关注学生的个体类型(如自信型、自卑型、个性型、综合型等),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要从二元化评价向多元化评价转变,不能仅仅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标准,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心理素质、行为习惯以及意识品质等。此外,教师还应加强学生之间的自评与互评,帮助学生互相了解、取长补短,打造一个宽松和谐、积极向上的差别化评价体系。

如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为每个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将他们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点滴表现记录下来,对有进步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对退步明显的学生则及时与他们一起分析原因,重新构建信心。在阶段性测试中,教师可以将同一份试卷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基础题为80分,另一部分拓展题为40分,并采取不同的计分方式:对学力水平较高的学生实际得分为100分-扣分,中等学生的实际得分为(120分-扣分)×,而“潜力生”的实际得分为120分-扣分。这样的计分方式对学优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促使他们敢于自我挑战;对于“潜力生”则是适当地降低标准,激励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全力以赴。同时,教师要不定期地开展“自我总结会”,用自我评议和他人评议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成长历程,逐步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

差别性教学从教学实际与学生实情出发,有效地解决了学生个体发展与整体效率的问题,立足于课堂,及时地解决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境,充分激活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动力,让学生拥有更大的进步空间,促进他们的数学学习长期可持续性健康发展。

(责编 林 剑)

上一篇:地方高校图书馆创建机构知识库研究与实践 下一篇:关注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