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引领学生学美术

时间:2022-05-21 06:37:06

比较:引领学生学美术

《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在当前美术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总是干巴巴地讲给学生听,再怎么抑扬顿挫的节奏,也不能引起学生持久的注意力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基于此,笔者坚持从学生的学法入手,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研究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法。笔者以比较法为例,谈一谈在教学中的应用。

从作品比较中寻找风格特征

首先,学生可以从教师示范作品与原作品比较中寻找美术作品的风格特征并创新。以《在临摹中感受》课堂教学为例。本课的教学目标其中有:通过对大师作品的添加、改画,了解古典大师的技法、风格,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农村的孩子对于西方油画,学生没有直接经验,如何让他们较好地理解不同风格大师们的绘画表达方式呢?老师采用了多角度比较法,比较米勒的《播种者》和梵高的《播种者》,对学生提出具体问题:“米勒播种者形象怎样?梵高播种者又是怎样场景?”“颜色上有区别吗?”“你能根据自己得理解,理解两张画上播种者各自的心情吗?”根据这样的思路,学生马上找到了答案:米勒播种者是太阳底下普通劳动者的形象,真实生活的再现;梵高播种者是对生活的体验与休闲,色调靓丽。

接着,教者继续让学生进行比较:“《收割者全家》与梵高、毕加索临摹的《午休》,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学生很顺利地得出结论:“前者强调烈日高照的收割者的辛苦,情感上流露出对农民的同情;而梵高的变形、毕加索的夸张,是自我个性的展现,突出画家独特的个人风格。同样是通过美术作品表达情感,不同风格的作品可以流露出不同的艺术风格,诸如人类心理的共性与个性。”对比思维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中学生年龄特点和形象思维深度,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进行多角度比较、提问,才能恰到好处地达到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

从视觉触觉比较中认识油画

学生也可以从视觉触觉的比较中懂得油画的色泽与质感,画出心中的笔触语言。金玉峰老师说:“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中积累出来的。”鉴于美术课教学的特殊性,美术教学实践活动中,涉及到肌理的有些内容,学生只要借助视觉就能理解感知,美术教学要充分发挥“视觉性”,一些视觉解决不了的内容,还可以借助触觉这一直接经验去实践理解。仍以《在临摹中感受》课堂教学为例,老师为了让同学们知道梵高的《播种者》,采用了夸张的动态语言、点彩的绘画表现技法,让学生对老师临摹的油画《播种者》作品与书本作品比较,再请学生上台互动,触摸作品表面让学生的手沿着轮廓线游走,手掌触摸老师临摹大师作品的表面。在比较中,该学生很快归纳出梵高的此幅作品特点:笔触厚重、多次叠加且更具有立体感。比较之下,学生看到的只是形与色,而能触到的却是画家画笔的痕迹,笔触不同方向与长短的组合、堆积,产生不一样的视觉效果,理解到独特的画家的美术语言,及更深层次的东西。

从图形的比较中掌握设计规律

当然,学生还可以从图形的比较中掌握设计规律,联想假设出更多的立体创意。美术课堂上的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其可以依赖的思维方式。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人常常会成为习惯的俘虏,中学生也是一样。他们的想象力远没有小学生活跃、有创新,而是逐渐地懒得去动脑筋。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中学生的临摹水平已达到一定的水平,但在设计课上,爱动脑、善创新的学生却寥寥无几。而启发式“假如……”的提出大大激发了学生思维,创新性思维中的发散性思维都得到了加强,学生便有了创作的欲望。

例如,教学《多面体纸球》第一课时,教师指导学生分组制作了二十面纸球,即在每一个圆内找到最大内接等边三角形,折叠并拼贴出球体,各学习小组完成了基本的制作过程。第二课时,教师要和学生做一个新的更美的纸球。首先,教者要求每个学习小组拿出第一次做好的纸球,观察表面三角形、折叠起来的弧线边框以及黏贴的缝隙,如何改进才行?此时教师拿出另一个已经将图形改变并制作好的多面体纸球,把它与第一课的纸球进行图形比较,请同学们自己在分组讨论并比较时,就“基本型”,用“假如……会(可以等)……”的句式进行思考,假如用16面、8面、4面球会是什么样子?假如在等边三角形各边中点上再画对应的等边三角形做出来会是什么样?假如用正方形多面体会是球吗?假如相同的长方形做出来会是什么样子?

看着如此众多的“假如”,也引发了老师的思维,假如我们把这些“假如”选择性地加以应用,假如我们再做大小变化,假如我们再把所有作品串联或累积或悬挂,会是什么样?教室里沸腾了,不少小组的同学已经拿出纸材,急不可待地动手制作。由此看来,创新有时离不开原型的启发,更需要用好心理学原理去激励。

结束语

有效教学其实就是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获得有效地发展,其核心是怎样教学才是有效的、高效的。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运用比较法可以活跃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率。

上一篇:作文训练应加强学生想象力培养 下一篇:基于第一视角便携式无人侦察机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