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点尝试

时间:2022-08-22 12:11:26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点尝试

摘要:随着数学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不断探索创新课堂教学成为老师们积极探索的课题之一。本文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对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改;教学策略

G623.5

随着小学数学新课改的开展,小学数学教师要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坚持贯彻新课改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力求让教学变得更加精彩,促进数学课程改革发展。

一、营造民主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作为数学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思维的形象性特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积极营造和谐、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环境,让学生置身其中时,感受无比的放松和愉悦,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实践证明,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缩短时间与空间的距离,扫除学生的学习障碍,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有些学生心中有疑惑,有问题,但是却不敢开口发问,主要是害怕受到教师或同学的讥笑。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课堂教学的轻松与愉悦。并注重构建民主、平等、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身心得到放松,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只有在自由状态中,才能真正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

二、积极开展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师生之间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能够获得更多相互交流的机会,也能营造出积极热烈的课堂气氛,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调动,自然会取得比传统教学模式更好的教学效果。首先,精心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合作学习的前提是学习内容有必要合作,学生有合作学习的心理需求,这样合作学习才会不仅仅停留在表面形式上,才能取得最佳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教学主导作用,精心选择学习内容,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合作学习的需求。以《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提供事先做好的各种三角形模型,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求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同一学习小组的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各自的方法。有的用量角器分别测量三个内角的度数,再加起来。有的把三个内角剪下来拼成一个平角。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们保持了高涨的学习热情,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此外,明确职责来划分小组。四人一组是合作小组的最佳人数,并且要按照组内质和组间同质的基本原则进行。组内异质有助于本组内各成员的相互交流,敢于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组间同质则能促进各学习小组间展开公平竞争。每一个学习小组成员要分工明确:组长负责指挥学习活动,记录员负责对整个合作学习过程进行记录和整理,汇报员负责代表本小组汇报最终讨论结果,要做的各尽其责,确保合作学习开展地既充实又高效。小组内部成员的分工要定期互相调换,这样能够保证每个成员都能了解并胜任每一个角色,并且明白每一项工作都是合作学习不可或缺的。

三、创设探究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教师要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印象深刻而又便于展现自我的教学环境,使他们能够自主地探索新知、发现并解决问题。教师留心为学生创造的思维空间,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例如在进行“4的乘法口诀”的练习时,给出了学生这样一个题目:有只小白兔到商店买了一袋花生,每颗花生2分钱,回家的路上袋子破了一个洞,小白兔每走一会就会掉一颗花生,你们知道小白兔回到家一共可能损失多少钱吗?有的学生会回答:4分钱,因为掉两个它就回到家了;有的会回答:1分也损失不了,因为花生掉到地上发出声音,它就会发现袋子破了;有的学生会回答:不会有任何损失,因为回到家他发现袋子破了会沿路回去捡回来的;也有的学生会说:回去的时候可能会被别人捡走了。教师应注意提出问题后一定要给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学生个性化的表现才是最出色的,要尽量让每位学生都能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和建议,这样才能促进他们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导解决生活问题

在教学小学数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使课堂教学更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发现学习数学的奥妙之处。让学生不再认为数学是单调乏味的机械计算,以前学生大都是被动接受、强迫记忆这些毫无兴趣的数学概念和公式,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理解所学数学知识,更谈不上灵活应用,学生被动地学习、记忆和训练,完全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很难得到保证。教师应灵活利用与数学有关的生活实例,丰富教学实践课堂,让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逐渐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思维,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紧密相联,做到学以致用,这也是顺应新课改要求,实行素质教学的重要体现。比如用刚学的货币知识模拟商场购物活动;教学“米、千米”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操场上实际体验这些长度单位,等等。数学教师应尽力营造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氛围,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意识和知识应用能力,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世界,在生活实践中感受和认知数学知识,主动参与实践训练,增强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同时,教师应努力研究小学生特有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科学合理地设计训练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依据下,我们老师要根据教学要求,注重采取多种方式,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新课改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徐贞姣.新课程下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J].新课程,2011,(08)

[2]连航娥.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新课程,2010,(08)

[3]秦俭.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探索与实践[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04)

上一篇:生活化数学教学模式初探 下一篇:在思维对话中实现思品课的和谐高效